盧獻
我一直懷揣著一份“教育理想”
1996年,帶著“教育不應該這樣”的懷疑,我從家鄉辭職來到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的一所學校;2000年,帶著“教育不應該這樣”的迷茫,我自費到上海建平中學,師從馮恩洪校長學習現代學校管理;2003年,帶著對“教育不應該這樣”的清醒認識,我到一所農村學校擔任校長,開始理想教育的實踐探索。之后,我先后被任命為省示范初中校長和省一級重點中學校長。2013年,帶著“教育不應該這樣”的堅定信念,我辭去原有的工作與職務,與一批有著共同理想的伙伴們一起創辦了“東方理想學校”,堅定地行走在探索理想教育的道路上。
我深知,要真正走出一條教育新路,必須在一所學校堅守10年、20年、30年;我深知,教育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要抵得住壓力,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我更深信,我的教育理想,不只是我個人的,而是全社會對教育有著美好追求的人們的共同理想。
一、現實呼喚“理想”
今天,我們看到的教育現實與理想教育相去甚遠。社會用同樣的標準,“克隆”同一模樣的學校;學校用同樣的尺度,培養標準化的學生。教育重知識輕能力,重眼前輕長遠,以犧牲師生健康為代價,以壓榨師生時間求效果。學生綜合素質不高,實踐能力低下,中學一畢業即“解放”,大學一畢業就“失業”。
我鄰居家的小孩一直都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可大學畢業近兩年,一直沒有找到工作。據了解,這孩子除了“成績好”,其他什么也不會,每次應聘面試總是無法通過。這時,家長才想到要給孩子“補一補”綜合素質。
我身邊有六個這樣的家庭——為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家長們聯合制定了家庭培養方案,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帶著六個孩子一起活動,進行綜合素質提升與能力拓展。
鄰居家好學生的“失業”與六個家庭的行動均非個案,它提示我們,社會呼喚理想教育,家長期待理想學校;學校教育不改變,學生的成長環境就難有根本性的改變。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覺得自己有責任辦一所“理想學校”,讓孩子們在“理想園”里健康、幸福地成長。
二、學校的“三大理念”:
辦學理念:以生為本,科學自主—突出“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以生長為本”的思想,主張“遵循規律與尊重主體的統一”,通過喚醒自主意識,發揮主體作用,促進學校科學、自主、長遠地發展。
管理理念:尊重、解放、引領、服務、激勵——管理不是對立,是尊重;不是壓制,是解放;不是觀望,是引領;不是指派,是服務;不是懲罰,是激勵。管理的意義在于幫助師生成就夢想、體現價值。
育人理念: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最好的自己—每一個孩子都要有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夢想;尊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需求與成長方式,幫助每一個孩子發現自己,并成為最好的自己。
三、學校的“三大標準”:
“一個不能少”:尊重孩子的天性與成長規律,用心、用愛呵護孩子,靜待花開,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三年一盤棋”:整體謀劃,體系布局,使孩子擁有“更好的習慣、更強的責任、更寬的基礎、更足的后勁”。
“五力齊發展”:把孩子們培養成具有“精神活力、實踐能力、發展潛力、抗挫毅力和團隊領導力”的未來精英,讓每一個孩子健康、幸福、全面成長。
四、“理想”正在行動
有人說,教育的理想很美好,社會的現實很殘酷。有人說,一所學校不重視分數,就活不過今天。甚至有人說,教育與教學是一對矛盾,重視教育,就會影響教學。
理想和現實真的對立嗎?教育與教學真的矛盾嗎?我們能否找到一條既能發展素質又能提高分數的理想之路?
幾年前,我在重點高中當校長時,每到高考備考的最后一個月,我都會堅持實施幾個“驚人之舉”:一是重視精神激勵;二是保證學生的睡眠與運動;三是禁止教師進課堂講課,把時間全部還給學生自學。結果,那幾屆學生的高考成績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大幅度提升。這是為什么?理想的教育,不是對教學質量沒有要求,而是取得教學成績的方法更策略、更科學,對教育教學質量有更全面的認識。請看我們在“理想園”里是怎樣探尋理想教育之路的。
1.確立人生理想,點亮星星之火
“只有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促進自我教育要從“點火”開始。在東方理想學校,我們將理想教育與勵志教育作為教育的第一步。
制作理想卡,為人生“點火”。我校學生入學后,都要完成一項“規定動作”——制作理想卡。學生在獨立思考、深入調研與反復溝通的基礎上,填寫理想卡,內容包括“我的理想”“實現步驟”“年度目標”“我的誓言”等。該卡一式三份,一份公開展示,一份本人保存,一份學校存檔。我們制作理想卡的目的,是讓學生播下理想的種子,為他們的人生“點火”。
征服一座高山,為成長“點火”。每年的3~4月份,全體師生都會攀登臺州境內的一座高山。通過登山,孩子們體會著“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的信念。他們認準目標,挑戰自我,學會堅持,永不放棄。站在高山之巔,師生們盡顯壯志凌云之氣魄。我們組織這個活動的目的是為學生的成長“點火”。
“迎新年·話理想”,為新年“點火”。每年12月份,學校都要舉行“迎新年·話理想”活動。每個孩子都要發表公開演說,剖析個人特質,明確發展方向,評價成長得失。我們以積極的方式,傳遞著“再大的夢想都可能實現,再小的夢想都值得尊重”的信念,暢談理想,憧憬未來,為新年“點火”。
成長報告會,為每月“點火”。學校每月都有一場成長報告會,由學生、老師或社會人士分享自己“成長的故事”,讓學生與榜樣同行,向陽向光向善,獲取正能量,讓思想在分享中擦出火花,為每月“點火”。
一部好電影,為每周“點火”。美好的一周,從一部好電影開始。學校打造的“教室里的電影院”,讓優秀電影走進課堂,走進學生心田,激發學生成長的原動力,為每周“點火”。
2.優化學習方式,建立學習“雙通道”
“怎么學”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傳統的教學,好比是“教師開車,學生坐車”,車子怎么開、開到哪里都是教師的事,學生只是被動的“乘客”。理想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自主地學的教學,是讓學生學會自己“開車”。
我們主張建立學習“雙通道”,讓學生變“被動坐車”為“自己開車”,進而學會自主學習。
通道一:閱讀-思考-表達(個體學習階段)。通過“閱讀-思考-表達”這條主線,建立個體與外在世界(知識世界、自然世界、社會世界)之間信息交流的通道。
通道二:個體學習-小組合作-班級合作(合作學習階段)。在個體學習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分享與討論,提升學生的學習力。通過這條主線,建立個體與個體、個體與集體之間信息交流的通道。
孩子們在“雙通道”學習中,閱讀思考,多維對話,交流質疑。個體學習的“靜”,合作學習的“動”,形成了一幅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生動畫面。知識因發現而得以重構,智慧因對話而得以提升。
實施“雙通道”,要做到“歸本還原”。“歸本”,即回歸課本。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基于“課本”的閱讀、思考與表達的習慣;在此基礎上,超越“課本”,引入課外學習資源,豐富課程內涵,進行拓展學習。“還原”,即回歸真實情境。教師把學生引入學科學習“現場”,變“讀死書”為“讀活書”,將書本中僵化、靜止的知識,變成靈動、鮮活的現實體驗。
校園“百草園”活動。孩子們結合科學學科知識,每人在校園里種植一盆植物。他們通過自己動手與親身實踐,觀察并記錄植物生長的全過程,感受科學的魅力、栽培的樂趣、付出的幸福和收獲的喜悅。
“走進現場”游學活動。我們將初中課本中涉及“北京”“西安”等地的內容全部提取出來,進行課程整合、開發,由各科教師利用假期將課堂直接“搬”到現場。孩子們在故宮學習《故宮博物院》,在圓明園學習中國近代史,在天文館學習“地球與宇宙”。游學活動改變著我們的課程觀、教學觀與人才觀。
3.充分尊重信任,凝聚理想之師
很多人認為,教師隊伍建設要靠抓、靠管、靠考核。而在東方理想學校,我們主張用尊重與信任呵護教師團隊,凝聚理想之師。
東方理想學校平時不統一組織考試,就連期中考試的命題、批改等也全部交給教師自己來做。一開始,有不少教師對學校不按成績給教師排名感到無所適從,但慢慢地,教師們理解了學校的用心,結果是,教師們以加倍的努力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作為學校管理者,我相信,學校給教師充分的尊重與信任,教師才能看到鮮活的生命,才能看到比分數與名次更重要的東西。
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我們采取“底線+自主”的管理方式。“底線”就是教師要認同學校的價值觀,堅守基本標準;“自主”就是教師在認同學校價值觀的前提下,自主地、創造性地工作。在東方理想學校,我們要求教師有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和自主發展項目。
例如:M老師是同行公認的好教師,課上得行云流水,十分精彩。來到東方理想學校后,她對“回歸教育本真”有了一定的認識,慢慢意識到,盡管自己駕馭教學的能力很強,但“我的眼中只有自己”,對學生的關注不夠,必須“下決心改變了”。現在,她的課,師“無為”而生“有為”,從教師的精彩變為學生的精彩,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M老師還選擇了“大閱讀指導”作為自主發展項目,帶領全組教師,開展行動研究,成果顯著。2014年,她成為在東方理想學校評上的第一個特級教師。
探索理想教育,實現教育理想,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既然選擇了遠方,我們便只顧風雨兼程。我深信,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就沒有我們實現不了的理想。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東方理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