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它們的美源自我多年來鉆研藝術所打下基礎。”與其他藝術家不同的是,呂燕華并未在琺瑯器中刻意加入地域特色,而是為作品賦予不同的色彩、造型和生活功能性。
溫柔的力量
如果沒人帶路,很難相信在臺北南港區高樓林立的繁華背后,還有這么一片恍如被世人遺忘的老眷村,也絕不會想到呂燕華的鏨工房原來就隱藏在這里。
“這地方不好找,但我相中的恰好是它的隱蔽性。”呂燕華臉上露出頑皮的微笑。從2003年算起,至今鏨工房已經在此扎根10多年了,可是仍然有不少前去拜訪的人會經常敲錯別人家的房門。“10多年了,鄰居們早已習慣了,我也習慣了。”一陣爽朗的笑聲在工作室里飄蕩,這是眷村老平房里才有的那種特別的回響。
工作室的外面,一片綠意盎然和花團錦簇。每當天氣好的時候,呂燕華就喜歡坐在花叢中一邊喝茶,一邊畫草稿,偶爾還逗逗貓。
走進工作室,最引人注目的是裝著各種顏色琺瑯粉的透明玻璃罐,整齊地排列著,一眼看去,整面墻都是五顏六色的,成為房間一種自然的裝飾?!斑@些琺瑯粉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國內的琺瑯粉品質要差一些?!眳窝嗳A指著成排的琺瑯罐說,每一種色彩都印在她的腦海里,包括它們的搭配、脾性等,只需一眼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色彩。但并非全部,因為有的琺瑯粉需要燒制后才會“顯色”。因此,她將所有“不顯色”的琺瑯粉都燒制出來,制成“標本”掛在墻上,組合成房間里另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色彩上,琺瑯很亮麗;可從形態上,卻又顯現出一種柔美。這點倒很像呂燕華??墒桥c之形成反差的是,在工作臺或地板上,擺滿了紅銅原材、廢棄的邊角料、鐵鉗、火焰槍、加工機床等冷硬的東西,這不禁讓人驚嘆:“一位女子得需多大勇氣才敢面對這一切!”
顯色850℃
到過鏨工房的人,無不為琺瑯器呈現出來的流光溢彩深深吸引。
呂燕華為每一件作品賦予不同的色彩、造型、功能性,但更可貴的,是她為其注入手作的溫度。她首先將紅銅打制成想要的形狀,然后在表面涂上膠水,撒上琺瑯粉,再用特制的鋼針在琺瑯粉上“畫”出自己想要的圖案。然后放進爐中燒制。“琺瑯制作的關鍵在于燒制,時間不足,琺瑯粉達不到熔點,因而造成附著力不足或顯色不完全;時間過長,則有可能將色彩‘燒焦或‘燒失?!辈煌伾默m瑯粉所適合的溫度也不盡相同,需要逐一掌握。所以,一位成熟的琺瑯手藝人,需要對琺瑯材料的各種特性有全面的了解。
經過850℃高溫燒制后,原本粘在銅片上的琺瑯粉呈現出琉璃般光滑的質感。然后經過最后的修正、拋光,才最終呈現出炫目的光華。
“這才算完成了第一道,然后第二道、第三道,這樣一層一層疊加上去,形成‘疊變的效果。”呂燕華的作品融合了多種色彩,每一種色彩就意味著要重復一次以上的過程。但是多彩琺瑯器的燒制卻并非是在燒制單一色彩琺瑯器的基礎上做簡單的加法。不同顏色層層相疊,類似繪水彩畫,底色會影響上一層色彩的效果,若搭配得不好,會造成色彩渾濁、厚重凝滯;但搭配得當,會碰撞出令人驚艷的“疊變”效果。所以越到最后,越要謹慎,如果一旦出現差錯,只能將琺瑯層敲掉或用高壓噴砂去除,從頭再來?!岸遥谶@個過程中,要防止銅胎變形,否則,只能舍棄了。”可以說,這是對一個手藝人技藝和心理素質的雙重考驗。
“這個過程有點像畫畫,差別在于有些色彩要經過850℃高溫燒制后才會顯色,通過溫度和時間的調控,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效果。盡管這個過程充滿挑戰,但也非常有趣?!眳窝嗳A指了指燒制的架臺,“就像這個,也是我一時興起,結合了鐵網和電鍋蒸盤架制作而成?!?/p>
老平房里的敲打聲
盡管呂燕華一周只在工作室呆兩三天,卻還是刻意把院子打造成一個花園,儼然把這里當成了家?!拔蚁矚g這里鄉村生活的味道?!?/p>
她這種標準的“文青范”得益于早年學習美術的熏陶。早年的呂燕華主修繪畫,后來留學美國,喜歡上了紅銅與玻璃之間那種融合的奇妙,便決定從事琺瑯制作?!艾m瑯可以依附于各種金屬底胎,但最終我選擇了紅銅。因為銅被稱為‘會呼吸的金屬,色彩會隨著時間變化,在空氣中逐漸氧化,呈現出深沉溫潤的色澤,經過一段時間會更加典雅古樸?!睂Υ耍⑽锤械健跋嘁姾尥怼保炊卸饔谒募皶r出現?!岸嗄陙?,我學習繪畫的基礎,讓我在琺瑯創作中,對造型的把控、色彩的表現、美感的領悟等方面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幫助。”而這份藝術修養,也讓她的作品呈現出不一樣的美感。例如在燒制中,紅銅在高溫下表面會形成黑色氧化物,猶如水墨畫里的墨色,經過呂燕華的適當運用,將其作為一種自然的墨色,讓畫面更加沉穩內斂,呈現出一種特別的美。
從美國回到臺灣后,她將對琺瑯的喜歡轉變為對市場需求的探索,于2003年成立了工作室——鏨工房,并將其定位為以金工為核心,研究金屬、玻璃、琺瑯及其他材料結合的多媒材研究工作室?!斑@是一個能讓人內心自然平靜的地方,而我的創作正需要這種平靜。”
現在,每當需要創作時,呂燕華都會躲在這遠離喧囂的世外桃源,一個人在工作臺上敲打,“叮叮咚咚”,伴著這種富有節奏的旋律,一天時間就這樣從手指縫里滑過。
對的地方與對的人
“未來還是會繼續研究琺瑯,也想看看自己在這條路上能走多遠。然后是推廣琺瑯工藝,讓更多人認識它,也讓這門技藝能夠傳承下去?!泵鎸ξ磥淼挠媱潱瑓窝嗳A的回答顯得有些“官方”,卻是她的“肺腑之言”。
不在工作室的時間,呂燕華積極奔走在各大展銷會上。多年來,她帶著鏨工房的琺瑯制品走遍了各大城市。2014年,她帶著茶器、花器、香器等琺瑯器物第一次參加巴黎家居博覽會,意外地受到歐洲市場的歡迎。同時也讓她看到了另一種新趨勢,“有些傳統工藝通過嶄新的表現方式,制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器物。并且可以從中感受到,大眾喜歡這些具有歷史感和手感的東西?!?/p>
她將每一場展覽都當成一次學習和傳播琺瑯文化的機會。通過多年觀察,她發現琺瑯未來市場其實很大。亞洲市場對茶器接受度較高,花器、香器也有特定消費群體?!肮に囎钪饕氖腔貧w產品的本質,不需要什么都做,就像在對的地方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一樣,只要在對的市場開發對的商品就可以了。”
關注市場,同時也關注自己的內心。她現在“舍得”花一些時間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如茶道、太極拳,甚至為了能夠和好友一起蕩舟河里,不惜花幾個月時間打造一艘獨木舟?!拔液苄疫\,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也很幸運,還從未遇到過什么翻不過去的坎,也許是因為我懂得量力而行,隨遇而安吧。”以前,聽到這句話,或許會有些驚訝。但今天,一切都顯得順其自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