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江
公募基金對銀行業的判斷產生了分歧,這是2017年四季度基金季報中頗值得思考的現象。
在股混型基金十大增持股票中,工商銀行代表銀行業沖到第七位;而在十大減持股票中,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占據前三,三者分別被減持約5.5億股、2.4億股、2.2億股。目前銀行股只占公募基金5.49%的持倉比例,屬于低配狀態。
不過在二級市場,如此大幅度的減持并未對行業產生什么影響。2018年開年后,銀行股開始大幅上沖。
國泰君安最新研報稱,2018年以來驅動銀行板塊的核心不是估值驅動,銀行板塊歷史上從來是宏觀變量的反應,經濟與貨幣周期才是銀行股的核心驅動力。在A股,銀行股跑贏市場共有四次,分別為2006~2008年、2009~2010年、2012~2013年以及2014年。通過對比可以發現,銀行板塊與M1(活期存款與現金的總量)密切相關。
2018年的通脹以及利率環境將有利于銀行凈息差的上升:首先,目前凈息差已企穩待升;第二,金融去杠桿背景下企業存款從金融理財回流實體投資;第三,居民部門存款活期化的跡象也與2007年凈息差上升的行情頗為相似。
與銀行股“看多派”相比,“看空派”的理由比較集中,即技術上看,銀行股價格已經處于歷史性高位區域。如果把2007年11月股價看成是銀行股價格第一個高點,2015年6月是第二個高點,2017年11月則是第三個高點,這三個高點幾乎持平。如此,目前整個板塊應存在巨大的獲利盤,一旦基本面逆轉,必然產生向下壓力。
對于銀行股而言,2018將是復雜的一年,投資者宜全方位衡量后決定如何參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