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大國非遺工匠專項公益工程工美項目大國非遺工匠認定與資助儀式”(簡稱“大國非遺工匠”相關認定活動),因違反《社會組織評比達標表彰活動管理暫行規定》等相關規定被緊急取消。若非這次“意外”,全國將產生321位“大國非遺工匠”、1位“華夏大國工匠”和29處“大國非遺工匠傳承基地”。
面對種類繁多的評選活動與多如牛毛的“師級”名號,傳統工藝領域應如何有效地通過評選活動促進行業發展,這不僅需要大眾積極面對和參與,還需要更多的深思熟慮。
程天德(重慶漆器髹飾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活動被臨時取消,損失最大的,首先是我們廣大的手藝人、參賽者.其次,更重要的是手藝人對這次活動組織者的公信力,以后大家還會積極參與這樣的活動嗎?這對整個工藝美術行業的影響是惡劣的、深遠的。
我也是此次活動的“受害者”之一,為了這次評選,僅僅準備資料就花了600多元,還不包括創作作品的精力、時間、材料成本等。從這個角度講,感覺自己的勞動成果,未得到尊重,讓人感到很傷心,甚至寒心。我做了40多年漆畫,只是希望通過一種正確的途徑,通過活動得到大眾的認可,也算是對自己漆藝生涯的一個交代。作為這次“事件”的“當事人”,我憤恨通過比賽謀取經濟利益的行為,但同時,我也希望組委會在活動開始之前,決策應更慎重、更明確,否則損失最大的還是我們這些手藝人。
趙罡(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
這涉及到兩方面的內容。首先針對活動本身,這是一件好事情,對非遺工作是有好處的。但問題是評選過程是否規范、評選結果是否能讓公眾信服、是否能夠真正地將代表我國非遺工匠的這些人選出來,讓他們成為這個行業的代表,這是更重要的。
其次,這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它應該有一個嚴格、規范、科學的評選體系,應該有一個比較詳細的考察過程。但是反觀這次評選,時間太快,讓人不得不對活動規則、程序等產生質疑。質疑它的公正性,甚至影響到行業的公信力。
而且,當這些榮譽和桂冠被盲目集中于極少部分人群時,是否會挫傷這個群體大多數從業者的積極性?因此,后來文化部在代表性傳承人基礎上提出了傳承人群的概念,就是對這個問題的補充。因為我們的傳承更多還需依靠群體,而非某一個或幾個代表性人物。
洪巧俊(藝術評論家)
這次活動被取消之所以會成為熱點,是因為這樣的評比太多太濫,比如這次就一次性“批發”了321位“大國非遺工匠”。名目繁多的評選早已變了味,有的是“半路出家”的老板,有的是會做卻忙于經營的手藝人,有的是雇人代工的老板,這些人將作品貼上自己的標簽,搖身一變成了自己的作品。所以,常常會出現官員大師、老板大師,而那些專心于技藝的手藝人卻難以被評上,真正傷了手藝人的心。
而且依據規定,評比項目名稱不得冠以“中國”“中華”類似字樣。而此次活動卻“巧妙”地冠以“大國”之名,這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且,這次活動“預定”在人民大會堂這樣一個莊嚴神圣的地方,一旦舉辦,影響無疑是非常壞的。所以,緊急取消,是符合規定,符合民意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