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治講究依法依規的有序治理,而基層治理因受制于歷史、地理、文化、傳統等諸多因素影響而差異巨大,如何在依法治理與傳統治理的差異中找到可供遵循的法治路徑,是當前基層依法治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治理;法治;糾紛解決;機制
中圖分類號:D9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2-0131-02
作者簡介:謝婧(1989-),女,漢族,重慶人,研究生,中共重慶市南岸區委黨校,教師,研究方向:法學、社會學。
一、當前基層社會依法治理存在的問題
基層群眾的法治意識在逐步提升,民眾的社會安全感和滿意度也在增加,但基層治理與法治化建設的目標仍存在較大距離。
(一)法治意識未能扎根
一是“信訪”不“信法”。法律權威未能在基層確立,人民群眾在面臨糾紛時,常常選擇繞開訴訟途徑而另尋他法,例如,通過群訪、鬧事等方式來試圖解決問題,“多鬧多得、小鬧曉小得、不鬧不得”的思想還大量存在。二是法治宣傳流于形式。基層法治宣傳還停留在懸掛橫幅、張貼標語、制定口號等形式化的宣傳,對于深入基層為群眾講解法律進而讓群眾理解法律的少之又少,法律宣傳和教育未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二)基層民主自治有待加強
一是民主自治意識有待增強。居民自治意識和責任意識不高,面對一些不涉及涉自身切身利益的社會事務,存在“等”政府出面來管的惰性思想,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民主意識和承擔社會治理事務的責任意識較弱。二是基層自治機制有待完善。政府和自治組織的職能分工、權力界限、責任范圍存在交叉和混淆,村、社區承擔過多的行政事務而不能發揮自生自治功能。
(三)民眾利益表達機制不完善
一是訴求表達機制不暢通。基層民眾遇到問題后,傾向于向村、居委會反映或者向基層干部反應,又因自治組織職權限制不能及時解決,大多數人會選擇上訪的形式,進而導致民眾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常常面臨緊張。二是糾紛解決機制不夠健全。基層矛盾糾紛雜而多、細而亂,走訪調研發現,大多數的村、社區都成立了類似于民間調解委員會的自治組織來調處糾紛,但因人員配備、機構組成、工作流程缺乏規范性和長效性致使糾紛解決實效不明顯。
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思路與對策
當前,面對嚴峻而復雜的基層社會治理形式,基層治理法治化的核心還在于“治”,即通過運用以法律為主體的多元化治理手段來實現基層社會的科學、有序、常態化治理。
(一)加強法治宣傳,培養基層民眾的法治意識
只有讓基層群眾熟知和理解法律的規定和精神,才能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的日常行為,進而培養法治的意識。因此,運用正確方法、遵循一定的規律對基層民眾進行法治宣傳和教育就是尤為重要的一步。
1.加強法治宣傳,讓民眾接觸法律
村、居干部應當帶頭學習法律、培育法治思維,深入群眾、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工作,使法律真正走進基層,貼近基層,在通過文藝演出、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媒介開展法治宣傳和教育的同時,借助新媒體時代的微信、微博、網站等平臺,通過現場直播、平臺展示、網絡競答、大數據分析等提高法律宣傳的精準度和擴大法治宣傳的覆蓋面,使法治宣傳走進民生、切近生活,提高民眾參與普法的積極性。
2.強化法律服務,讓民眾信任法律
培養法治意識的關鍵是讓民眾切身感受到法治的益處。擴大法律援助和咨詢的輻射面,充分發揮和調動法律專業人士的參與社會治理的作用,例如,開展律師進社區、法官進社區活動,并形成常態化機制。建立和完善基層包括基層法律服務所、法律援助中心等司法服務機構覆蓋面,加大基層法院、司法行政機關對基層法治建設的支持力度,以“下基層”開展法律援助等形式,夯實基層法治服務的水平,讓群眾接受法律、信仰法律。
(二)培養基層民主意識,推進自治組織建設的法治化
基層民眾的民主自治意識是法治意識的重要方面,提高基層群眾參與自治的意識有助于民眾法治意識的養成。同時,基層自治是基層法治建設的重要載體,自治組織的法治化和規范化管理對基層法治建設影響重大。
1.發揮基層自治組織的法治功能
對政府和基層自治組織的職權進行重新梳理,厘清街道、鎮政府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重點強化基層社會組織的自治功能,在人員、經費、場地上給予自治組織必要保障。同時,扎實推進自治組織的自我管理和服務,基層事務決策應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建議。定期公開黨務、事務、財務情況,保障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2.加快社會組織的法治化建設
以制度建設為依托,完善社會組織的登記、備案、監督機制,加強和規范社會組織的管理,特別是強化服務性和公益性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通過市場競爭、服務管理等形式提高社會組織的自我生存能力,發揮自治組織在聯系群眾、調處矛盾、協調社會關系上的積極作用,帶動更多的民眾參與“普法宣傳”、“社區矯正”、“法律援助”等法治活動。
(三)運用村(居)規民約,發揮社會規范的引導作用
村(居)規民約是基層民眾通過共同協商民主決定的行為規范。相對于國家法律,村(居)規民約是非正式制度,在許多法律照顧不到的地方,村(居)規民約卻能發揮它的重要作用。
1.加強對村(居)規民約的合法性監督
村(居)規民約不能違背法律,對于違反法律的村(居)規民約,除了公民應當及時行使監督與救濟的權利外,村、居委會應該嚴格落實備案制度,管轄政府部門應對村(居)規民約的內容進行備案把關,對違反法律法規、國家政策的內容責令改正。同時,對村(居)規民約落實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對村(居)規民約的具體執行情況予以考評。通過法官、律師進社區等活動,加強對鄉規民約制定和執行的指導。
2.立足基層需求適時推廣鄉規民約
基層社會面臨的矛盾沖突各有不同,村(居)規民約的制定必須符合地方特色和實際情況。在村(居)規民約的制定前,應對群眾關心和亟待解決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調研,最終以村(居)規民約形式對相關問題和行為進行規范。例如,針對基層社會普遍存在的環境保護、治安管理、物業糾紛等社會問題,可以對應制定環境保護公約、治安管理公約、物業管理公約等。
(四)重視社情民意,建立和完善群眾訴求的表達機制
基層法治的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基層的有序治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各類訴求。面對日益多元化的利益訴求,應當給予群眾表達訴求的多元化渠道,并對不合理的訴求進行疏導。
1.擴展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
在保留原有信訪制度的基礎上,充分運用新技術成果和大眾化的方式,創新融合,綜合與專項并存,開辟多元化的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健全和完善基層領導干部、黨員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系群眾的平臺和機制,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和加強網絡工作建設,形成便捷暢通的訴求表達機制。
2.強化人民調解的糾紛解決功能
政府部門應加強和完善人民調解制度方面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群眾選舉和政府考核相結合的辦法產生調解員,讓真正懂法、守法的人員進入調解組織,實行調解人員聘用制、任期制和獎懲制,并對調解案件進行如實登記備案,通過自愿、合法的調解來擴寬基層糾紛解決的途徑。同時,由政府部門牽頭,整合資源,積極打造和完善信訪、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銜接的“大調解”工作體系
[ 參 考 文 獻 ]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0).
[2]喻中.中國法治觀念[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4).
[3]姜曉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