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也,李 欣,侯健俁
(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高校大學生在面臨學業、情感、人際交往、就業等多方面壓力時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果自身心理素質較差,無法排解、協調,會嚴重影響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在有關部門對北京部分大學的調查中顯示,因精神疾病休學、退學的人數分別占因病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不少大學中精神類疾病已經成為大學生輟學的重要原因[1]。輔導員、班主任作為工作在高校第一線的教育群體,面對大學生如此多發、突發的心理問題,在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更應該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予以重視。
環境適應、離家焦慮、人際交往是新生剛入學時的主要壓力。初次遠離家鄉、親人,新的環境、住宿條件、新的同學等,都讓他們感到陌生,如果大學生不能盡快把自己融入這一新的環境,盡快找到與室友、同學的相處方法,就極有可能因為過度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而引起心理問題[2]。
與高中的填鴨式教育不同,大學教師很少精細化講解,主要靠大學生課后自行學習,這就需要大學生有很強的自我學習能力和意識。同時,在看似大量空余時間的背后,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考試、各種技能等級考試、考研、考博培訓等,使大學生倍感壓力。再加上許多大學生入學后無法適應、成績平庸,因此往往極易產生消極、自卑情緒,久而久之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對情感問題的認識和處理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直接因素。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趨于成熟,但由于缺乏戀愛經驗、缺乏處理戀愛問題的能力,往往會因失戀、暗戀等問題致使情緒起伏,影響學業甚至走向極端。
社會、家庭等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中的不當觀念、單親環境的負面影響、校園中的消費攀比等,都是部分大學生產生憂郁、自閉、敏感多疑等巨大心理壓力的隱性因素。
抱著“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心理,許多大學生對未來擇業的期望值過高,這就使得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同時,因不同家庭背景的差異而造成的就業機遇差異,會使大學生對社會的公平性產生強烈質疑,從而引發偏執、自卑、怨恨、暴躁甚至報復社會的過激行為。
(1)早期,輔導員以“政工干部”“政治輔導員”等身份承擔高校大學生工作,主要負責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各項日常事務管理。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作為高校工作的“一線人員”,作為與大學生日常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親人”,輔導員除了上述傳統意義上的角色定義外,面對大學生入學后因方方面面因素所造成的巨大壓力,及時關注大學生心理變化、疏導心理危機、消除心理障礙、樹立健全人格等一系列心理健康輔導,也是其工作職責。那么在新的教育環境下,日常事務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者便是高校輔導員的雙重身份。班主任的角色定位與輔導員大體相同,只是部分高校的班主任由校內任課教師擔任,屬于兼職工作。
(2)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輔導員、班主任的多重身份可具體分為以下4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其心智并不成熟,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同時,個性強烈的他們,也很難順從“古板”的說教方式。“德高為師,身正為范”,輔導員、班主任只有努力提升自身修養、提升人格魅力,才能使大學生信服,成為大學生的榜樣。二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防御者。在大學生發生嚴重的心理問題之前,輔導員、班主任主要通過對大學生的行為觀察、班級同學情況反饋以及心理測試等途徑事先了解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萌芽狀態即被消除。同時,輔導員、班主任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能讓大學生了解自己的內心、了解心理問題的起源,在與班級同學的溝通互動中敞開心扉、融入集體。三是心理問題的疏導者。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除特殊的嚴重情況需要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專業心理咨詢師干預外,通常情況下由輔導員、班主任分析原因,查找癥結并對大學生進行疏導。在心理學中,3個主要因素是人類產生心理問題的關鍵所在,即生物學因素、心理學因素、社會—文化因素[3]。這就需要輔導員、班主任以自身的專業技能、反應力、洞察力分析處理大學生因不同情況所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及時疏導,幫助大學生走出困境。
目前,雖然各個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都較重視,但相關工作的開展卻不理想。輔導員、班主任在心理教育方面專業素質的欠缺,是其主要影響因素之一,一些輔導員甚至將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心理問題、思想問題混為一談,工作僅僅流于表面,難以解決較為復雜的心理問題。而部分班主任因日常課時任務較多,也會忽略心理教育方面專業知識的學習。近年來,教育部已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具體方向、緊要任務做出明確規劃,高校應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工作的首要出發點,加強輔導員、班主任專業能力培訓、改進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針對目前輔導員、班主任整體心理健康專業知識儲備不足的情況,高校應組織不同形式的培訓,提升輔導員隊伍的專業素養。同時,輔導員、班主任在處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工作實踐中,也應重視積累經驗、做好總結,不斷掌握大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及發展特點,為高校大學生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校輔導員一般不承擔教學任務,是學校專職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所以輔導員要時刻關注大學生動態,保持與大學生之間的緊密聯系,隨時了解掌握大學生的情緒變化和思想動態,這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大學生日常事務管理的重要前提。一些高校要求輔導員不定期檢查大學生宿舍、檢查大學生課堂出勤、召開主題班會、與大學生一起參加早操等,都是為了使輔導員能夠與大學生之間進行接觸,加強溝通交流,以便及時、妥善地應對突發事件。同樣,對于兼職或全職的班主任也應該在授課任務以外的時間開展上述活動,增強與大學生之間的溝通了解。以大學生為中心,加強溝通交流,能使大學生與輔導員、班主任之間形成情感共鳴,能使高校學生工作者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態、思想波動、心理變化及時掌握,第一時間予以排解和疏導,幫助大學生克服困難、正視問題,真正成為大學生成長路上的護航者、引路人。
個人經歷、社會環境是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學生工作者應根據大學生實際采取適宜的心理教育疏導方式。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育疏導法,分為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即在大學生面對突發情況或巨大壓力時,輔導員、班主任針對不同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其進行積極勸說等,以達到大學生增強信心、減輕壓力、放松自我的目的。心理教育,即教會大學生運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進行自我調節,以健康正常的心態對待學業、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二是環境疏導法。高校大學生處于青春期,其心智尚不成熟,易受外界環境影響。所以,構建和諧融洽的寢室環境、溫暖包容的班級環境、民主文明的校園環境,使大學生在相對輕松的環境中生活學習,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三是激勵疏導法。這一方法主要針對因家庭環境、學業壓力、人際交往困難而產生自卑、自閉、憂郁等不良心理狀態的大學生。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指出,被人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類所追求的最高層次需要[4]。激勵疏導法正是基于這一理論基礎,輔導員、班主任通過與大學生之間的接觸、交流,讓大學生感受到被人尊重,激發大學生的心理潛能,以此克服自卑、膽怯等不良心理狀態。四是宣泄疏導法。部分嚴重心理問題的產生是因長期壓抑消極情緒,沒有正確的宣泄或排解渠道而產生的。因此,以班級或學校為單位,建立“心理減負室”“心理發泄室”;班級設立朋輩心理輔導員、心理傾吐箱、開展心理團體訓練等多種切實可行的心理宣泄方法及渠道。
[1]譚麗莎,潘祎.心理疏導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S1):185-187.
[2]李帥,馬春曉,趙望鋒.高校輔導員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商業經濟,2013(1):113-115.
[3]王方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問題探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6):40-41.
[4]尹懷玉.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啟示[J].教育時空,2013(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