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晶,余進軍
(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商丘 476100)
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9]4號)指出,醫學教育,德育為先,要把德育和職業素質培養作為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重視醫學倫理問題,以多種形式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增強醫學生責任感,培養醫學生關愛患者、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職業操守。
人文在不同語境中含義不同。在古籍中,人文與天文相對應,人文指詩、書、禮、易、樂等文化,天文指日月星辰的運行、風雨雷電的變化。現今,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包含西方文化中尊重人、人道主義、人本主義等內容。素質是指個體的文化水平和修養,生理學中的素質是指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教育學中的素質是通過后天教育形成的。人文素質是指在教育過程中,個體將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1]。它包括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人文行為,其中人文知識是人文素質最基本的要素,包括人文領域所有的基本知識,如歷史、政治、文學、藝術、道德、法律、宗教、哲學、語言、文化等。人文素質是大學生最基本的素質,它對大學生其他素質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人文素質教育就是通過教育,引導大學生將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外化為人文行為。簡而言之,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及實踐方式,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從而為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打下文化和審美基礎[2]。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大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簡單來說,就是傳授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并將其外化為人文行為。如果說傳授人文知識是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那么培養人文精神則是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人文素質教育又是外化為人文行為的轉換教育,沒有行為的教育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因此,外化為人文行為的過程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通過不同形式的人文行為教育,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轉化為自身經驗,以豐富人文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培養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人文知識的積累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養,而人文精神的培養能使大學生獲取更多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的培養為人文行為提供了基礎,人文行為的踐行又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可見,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其與人的全面發展聯系緊密,共同推動素質教育發展。
與其他學科不同,醫學是一門關注人的健康與生命的科學。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把醫術稱為“仁術”,醫生被看作“仁愛之士”。這就要求醫學生具備仁愛、慈善、公平、正直之心。隨著社會的發展,患者對醫務工作者提出了較高要求,新的醫學模式應運而生。20世紀70年代,美國醫學教育家Engle指出,醫學模式已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3]。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生不僅重視患者的生理病因,還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和社會病因。可見,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醫學與人文學科的完美結合,其涉及醫學、心理學、倫理學和社會學等內容,要求醫學生具備精湛的醫學技術、良好的心理狀況、深厚的人文底蘊。同時,生物技術的進步也對醫學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尤其是基因組測序和納米生物技術,其給人類治療疾病帶來了希望,但也引發了諸多社會難題,如人們對克隆人的驚慌、對代孕的質疑、對胚胎干細胞技術的爭議等。受市場經濟影響,人們對金錢的追逐使得有些醫務工作者忘記了其肩負的社會責任,把患者視為搖錢樹,視患者為“機器”進行維修,患者尊嚴被漠視。科學技術革命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對生態、社會秩序及人性造成了破壞。若沒有人文社科的配合,在一定條件下科技可能會危害人類社會[4]。可見,科技的應用需要指導和規范,這不僅需要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還需要人們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
醫學教育旨在引導醫學生熱愛醫學事業,對工作有崇高的敬意。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提高其分辨能力、評價能力,促進醫學生全面發展。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包括公共課人文素質教育、基礎課人文素質教育和專業課人文素質教育。公共課人文素質教育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歷史、哲學、邏輯學、大學語文等行為學科和思維學科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引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對規律的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醫德;此外,使醫學生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學藝術,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感悟醫學價值,增強醫德情感。基礎課人文素質教育指在醫學史論、醫學導論、衛生法規、醫德教育、醫學社會學、醫學管理學等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引導醫學生理解醫學的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了解醫學發展史,培養職業精神,樹立醫德信念,增強醫德責任,提高醫療水平。專業課人文素質教育指在醫患溝通學、健康評估等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醫學生應用醫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能力,提高診治水平。
為推動醫學教育發展,衛生部、教育部頒布的《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衛科教發[2001]212號)指出:醫學教育要順應醫學發展潮流,結合醫療衛生發展實際,深化醫學教育改革。為此,醫學院校應根據醫學專業特點,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不斷提高醫療衛生隊伍綜合素質。現代高等教育理論認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不管選擇什么專業,都應掌握歷史、哲學、文學、藝術、語言、文化等方面知識,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責任感。高等醫學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的使命,醫學生醫學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關系到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現今人們獲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途徑增多,大學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眾化教育,這就要求醫學生除了掌握專業知識外,還需具備其他方面知識,特別是交叉學科增多,使得醫學與其他學科聯系更緊密,那些知識結構單一、人文底蘊不足、業務能力和溝通能力不強的學生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西方發達國家早已認識到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應措施。事實證明,忽視人文素質教育不利于人類社會發展。因此,醫學院校應大力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培養,這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要求,是21世紀醫學教育的使命,也是現代醫學模式和醫學倫理的要求。只有加強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文化底蘊深厚、道德修養較高、視野廣闊和專業基礎扎實的醫學人才[5]。
參考文獻:
[1]茍淵.博士筆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新探[J].江蘇高教,2000(3):41.
[2]楊叔子.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3]李兆松.試論醫學模式轉變與醫學教育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05,13(2):124.
[4]張豈之.關于教育人文觀的思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0(6):6.
[5]陸志華.新時期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與途徑探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1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