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莉,胡 燕,李曉彬,徐靜汶,王 敏,王學習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現代高等醫學教育是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綜合體,而后者尤為重要,其核心為教育創新,其特質為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1]。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是醫學本科生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環境下高校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方法和手段。目前我國醫學本科生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衛生需求。醫學類本科課程多,學生學業繁重,普遍存在創新意識缺乏、實踐能力較差等問題,迫切需要改變培養理念,改革培養模式[2]。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根據蘭州大學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要求和目標,指出綜合性大學在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和實踐。
目前,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延續傳統公共基礎、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三段式教學模式[3],醫學課程多,專業性強,學生專業能力培養依然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要求較低甚至無要求。一方面學校對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重視度不夠,另一方面就業單位在招聘時更看重學生臨床診療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忽視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培養,繼而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因素,醫學生在校期間主要關注課程成績、年級排名、能否獲得獎學金等,并且在就業過程中招聘單位也看重學生的學業成績、班級排名。所以,在校期間醫學生往往忽略了自身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較多醫學本科生認為就業前景樂觀,覺得創新、科研是研究生的事情,與本科生無關,自己只要學好醫學專業知識就可以了。這種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醫學生創新、科研興趣和積極性。
國家和學校設立各級各類本科生創新性研究項目的初衷是讓學生自主申報項目,指導教師配合學生完成項目申報和實施工作[4]。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較大偏差。首先,學生對創新項目認識有誤,很多學生申請、參與項目只是出于從眾心理,主要是為簡歷“增光添彩”和“綜評加分”;其次,學生申報創新項目尋找指導教師大多會直奔教授和科研名師,而教授和科研名師時間有限,只能“掛名”,根本不能發揮指導作用;最后,項目結題考核也存在問題,結題時只需參加終期結題答辯,提交結題報告,沒有完善的具有針對性的獎懲考核制度。
目前在我國,本科生參與科研會議和學術交流的機會與渠道極少,且沒有為本科生科研和創新能力培養設立專門的交流平臺,無法進行學術交流、分享最前沿的研究成果[5]。因此,大多數參與創新項目研究的學生,其創新能力提升有限。
早接觸科研活動有利于學生科研創新意識培養[6]。因此,在醫學本科生入學的第一學期,指導教師就開始培養學生科研興趣和創新意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滲透本科生科研創新思維培養,激發其科研興趣和意識,拓寬學術視野。從第二學期開始,邀請科研學術素養較高或有論文發表及專利申請經歷的學長、學姐開展科研創新學術交流活動,如本科生創新經驗交流專場報告會、學術交流沙龍,成立科研興趣小組等。這些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活動既可以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又可以激發其科研創新興趣,樹立科研創新意識,為后期開展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和科學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經過早期科研意識培養,部分學生產生了一定的科研想法,能發現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并能夠據此提出新的科研課題,建立初步科研思維。因此,從第二學期開始,有科學研究興趣的學生可在學好專業基礎課程的同時,分步驟選修實驗動物學、醫學科研思路與方法和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等科研基礎課程。教師可將有研究興趣的學生納入研究小組,指定“一對一”帶教人,進行基本實驗技術和實驗技能培訓;學生參加研究小組會議,選讀文獻資料,由淺入深、由中文到英文、由前沿綜述到原創性實驗和臨床研究,從而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前沿及發展趨勢等有所了解,能夠自主創新,提升科研興趣,培養科研思維。
選擇經過實驗操作和技能培訓、具有科研潛力的學生,以帶教教師的科研項目為載體,分配給其少量、可執行性強的研究內容;指導教師要重視學生科學研究過程中出現的閃光點,提取、歸納、總結學生的思想精華,對有研究意義的內容形成文字性資料甚至項目申請書;指導學生有計劃、分步驟地申請創新科研訓練項目,如學校創新創業行動計劃項目、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行動計劃項目及君政基金科研見習進修項目等。項目獲批后建立項目學術匯報制度,要求學生定期匯報項目進展情況,包括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發現的新現象和非預期結果;解決問題,分析問題,對發現的新現象和非預期結果,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以期有新發現和新突破,以利于創新能力、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將大學生社會實踐與本科生創新科研項目緊密結合,利用寒、暑假進一步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
對于學生的優秀研究結果,可以通過教研室/研究所成果展示、學術會議和論文發表等形式交流,并鼓勵、指導學生參加蘭州大學創新創業項目評比、“挑戰杯”大學生科技學術作品競賽和各級各類科研創新項目年會等,進行全校、全省、全國學術作品競賽和學術交流。以賽促學,加強交流,提升學生科研和創新信心,增強科學研究能力。
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不應該局限于醫學專業,應注重多學科協作創新。交叉學科往往就是一種理論創新和技術發展[7],學科交叉點就是新的科學起點和研究前沿。學科交叉與創新有著密切聯系,多學科交叉研究對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讓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合作開展研究,促進其科研能力全面提升。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學生創新與醫學發展密切相關。醫學院校教師應在充分了解醫學本科生創新能力現狀基礎上,激發其科研興趣,激勵其主動觀察、思考,培養科學研究興趣、思維和意識,指導學生積極開展各類創新實踐科研訓練項目,積極參加學術交流,建立科研創新思維,以適應未來社會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佘顏,黃小平.創新教育背景下“助研計劃”模式在高等醫藥院校的構建及探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7):21-22.
[2]譚志敏.本科生培養質量提升的立體網絡構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8):100-102.
[3]朱海英.高等醫科院校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實踐[J].中國臨床醫學,2016,23(4):530-531.
[4]李楊帆,朱曉東.科研訓練計劃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大學教育,2011(4):24-25.
[5]容敏華,柳亮.地方醫學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思考[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7,31(3):262-264.
[6]張立巖,聶影,金世凱,等.探索提高醫學本科生科研實踐與創新能力的研究[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7,32(3):275-277.
[7]孟佳,付宇卓,吳靜怡,等.工科平臺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