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琴,陳曉倩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互聯網+”推動了大學生創業教育改革,大數據時代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創業教育成為國際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新領域。2010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要求高等學校創業教育面向全體學生,貫穿人才培養全程。2012年8月試行的《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創業基地建設和大學生創業指導工作進行了統籌和全面部署。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強調“面向全體”和“融入人才培養體系”,提出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以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為重點,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進入新階段。
創新創業教育(簡稱“雙創”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結合專業特色,貫穿人才培養全程。創新創業教育只有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才能體現其綜合性和廣泛性。目前,多數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存在不成體系、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密等問題。
結合時代要求、政策導向及行業發展需要,為促使學生轉變理念,我院對高職醫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進行探究,并在特色專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加以實踐,初步形成高職醫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的模式,效果理想。
(1)師生“雙創”教育理念存有偏差,對“雙創”教育重視程度不夠。一些人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提出的口號,創業只是一種商業行為,這種對“雙創”教育的片面理解,導致師生創新創業意識不強。
(2)思想保守,自主創業意識不強。醫學生大多具有較強的專業歸屬感,職業忠誠度高,以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為榮,自主創業意識不強。他們思想相對保守,認為只能從事與醫學相關的職業。醫學院校教師多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不重視學生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培養,影響學生全面發展。
(3)專業性強,創業門檻高,缺乏指導。學校沒有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脫節。醫療衛生行業專業要求高,就業渠道相對單一,因此畢業生創業很難與所學專業有關。
(4)學習負擔重,業余時間有限。醫學專業要求從業人員嚴謹、細致,學生學業壓力大、負擔重,業余時間有限。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醫學生的思維模式、創新能力及職業發展路徑都有固定化、模式化傾向,加之社會強調醫學“除人類之病痛”的功能,不僅不能鼓勵醫學生創業,無形中還產生了阻力,不利于創新創業精神培養。
我校在高職醫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路徑方面積極探索,以校級特色專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為例,進行了一些嘗試。
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師生互聯網思維。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理念貫穿課程設計全程。結合專業特點,突出課程“意識培養+知識普及+體驗實踐”的教學功能,設置創新創業教育相關課程,并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內容。以在校學習活動為主線,以醫學生成長規律和校企共育創業能力為依據,分階段、有步驟地開設理念性基礎課、技能性重點課、實踐性項目課。不斷開發適合學生的課程內容與實踐案例,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避免創新創業教育流于形式。
我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團隊利用學校項目化課程建設契機,對核心專業課程進行項目化改造,根據臨床典型工作任務設計教學情境和教學內容,通過項目化教學使學生具備完成康復治療師崗位工作任務能力,夯實基礎。通過參加湖北省康復年會、宜昌康復年會、關節康復國家級繼續教育培訓等活動學習行業前沿知識,把握行業發展方向,并在專家指導下調研宜昌地區養老市場。
康復社團是我校優秀社團,在為福利院和殘聯康復機構提供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學生增強了專業認同感和行業歸屬感,認識到要用自己掌握的技能為有康復需求的人解決困難,幫助他們回歸家庭、回歸社會。通過開展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技能比賽、康復有書共讀等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能力和知識水平,培養面向基層醫院、衛生服務中心和殘聯康復中心的康復治療師。
我校師生積極參加第一屆、第二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撰寫養老創業計劃書,達到以賽促學的目的。2016年,在“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中,我校養老志愿服務團隊指導教師陳曉倩指導的項目——創業社區居家養老,榮獲湖北省賽區三等獎。
在專業建設的同時搭建實踐平臺,使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構建有利于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平臺,并進行資源配置。充分整合校內資源,針對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的需要進行改革,以專業群資源共享的方式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發揮實訓基地優勢,拓展其創新創業教育功能;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發揮地方政府或行業資源優勢,爭取政策支持,鼓勵師生融入地方特色產業和創意產業發展,拓展校內創新創業教育平臺。
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社會實踐和實習課程體系,通過實踐活動,將創新創業教育與第二課堂相結合,在實訓教學、實習見習、畢業考核和創新創業競賽、創新創業項目申報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使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發揮協同育人功能。拓寬渠道,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創業孵化基地,為學生創業實踐提供創業輔導、運營指導、金融服務等。
以社團活動為項目載體,分類組建創新創業型社團,每個社團配備一名有相關專業背景的指導教師;以醫療科技創新活動或競賽為項目載體,每個項目配備一名或若干名指導教師,跨專業組建師生共同參與的項目團隊,可采用教師指導、學生合作開發的模式,教師帶領學生開展項目研究;組建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選拔在各類活動中表現突出,有一定潛質的學生進行強化訓練,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指導的針對性。制定鼓勵學生創業的政策,激發學生創業欲望;設立創業基金,提供資金支持;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如創業設計大賽等,培養學生創業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如義診活動、商務促銷、社區服務、結對扶貧、模擬創業等,對原有專業實習范圍進行擴充,使學生將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增強創新創業能力。
教師創新創業思維培養是創新創業模式構建的重要環節。在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師,只有讓教師認同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才能使學生樹立創新創業意識。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加強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課程間的融通及立體化教學,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強化創新創業實踐訓練,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新創業發展空間,推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協調發展。
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不僅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學校未來發展著想。將社會調研、專業領域信息數據整理、行業發展分析、案例剖析等納入課程學習內容,使學生以職業人的身份在實踐活動中梳理出體現專業背景、符合市場需求、適合自身發展的專業拓展方向和創新創業方向;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實訓室、走入企業,將實訓教學與產品研發、課題研究等相結合,提升技能水平,夯實學生創新創業發展基礎;引導學生依托專業社會服務平臺、專業技能與創新創業競賽、創業孵化園等平臺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形成“專業技能+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素質拓展”的綜合體驗鏈。
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有助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形成創新思維,促進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方式,進行精細化教學設計。將“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能夠促使教師不斷學習學科前沿知識,緊跟行業步伐。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教學全程,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突出創新創業教育的廣泛性和普及性,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程。樹立開放、發展、多樣化和創造性的創新創業教育觀念,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創造性,使學生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而且形成創新思維,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向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創業輔導及投、融資支持,推動大學生創業項目快速成長。最大限度利用校內、校外實訓資源,促進校院合作。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去,在未來尋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