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沁
(新興中藥學校,廣東 云浮 527400)
2010年7月,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綱要》提出6項保障措施,其中一項是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包括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強調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性[1]。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而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能力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直接體現。因此,提高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能力勢在必行。調查發現,絕大多數中職教師信息搜索能力較強,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但信息化教學意識淡薄,信息加工技術應用能力普遍薄弱[2]。為進一步提升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能力,我校進行了相關探索,不但提升了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能力,而且促進了信息化教學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提高教學質量。
信息化教學環境和信息資源是培養、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基礎與前提,也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證[3]。職業院校由于早些年招生人數銳減的原因,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在招生就業工作上,致使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投入不足。近年來,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政府也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現代化校園,我校也積極申請教育創現、教育創強專項資金建設信息化教學環境。信息化教學環境最關鍵的因素是硬件設施建設及網絡建設。經過3年建設,我校所有教室都安裝了教學一體機,建立了云課堂現代化多媒體課室,全校園覆蓋無線網絡,為推進信息化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為推進信息化教學,我校連續3年舉辦信息化教學比賽。第一年,從培養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著手,讓信息化教學理念深入人心,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第二年,讓教師以團隊形式參加微課制作大賽。考慮到教師微課制作水平參差不齊,制作過程也較長,短時間內很難形成優質作品,我校創新性地將微課制作大賽與集體備課融合,讓教師利用每周集體備課時間,從培訓學習,到確定主題、拍攝、后期剪輯,一步步完成微課的制作,在最后一周集體備課時展示成果,交流制作心得。把比賽和培訓相結合,達到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術的目的。第三年,我們從學習技術轉變為推進應用,舉辦信息化課堂教學大賽,讓教師將前兩年學習的信息化教學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并以公開課的形式展示。同時,為教師推薦一些簡單實用、值得推廣的微課制作軟件、課件制作軟件、一體機手機投屏軟件,把賽訓結合、賽研結合進行到底,進一步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能力。
每個學校都有一些對信息化教學感興趣、研究較深入的教師,也有一些參加市級、省級信息化教學比賽獲得佳績的教師,他們是學校推進信息化教學的寶貴人力資源,可以將其組織在一起,組成導師團,作為學校信息化教學的領頭羊,在信息化教學比賽中擔任指導教師。導師團在作品質量控制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其他教師信息素養與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能力,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要想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平臺、設備、網絡、資源缺一不可。所以,必須逐步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經過幾年的積累,我校已建設了不少優質數字教學資源,包括課件資源、視頻資源、微課資源、軟件資源、題庫資源等。我校將這些教學資源加以整合,讓同一學科的教師對這些教學資源進行篩選,去粗取精,形成校本教學資源庫,實現資料整合與共享,為教師在課堂上運用信息化教學技術提供資源保障,使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能力得到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S].2010.
[2]王燕麗.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4(32):75-77.
[3]熊娟.教育信息化對中職教師信息素養的挑戰[C].第二屆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A],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