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玉秀
[提要] 隨著城鎮化推進,工資性收入正日益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發展城鎮化是提升農民工資性收入的重要途徑,河南省作為農業人口大省,農民增收任務艱巨。本文基于城鎮化發展對工資性收入的促進關系,分析影響河南省農民工資性收入提升的主要因素,著重從發展城鎮化以及產業集群、拓寬農民工就業行業選擇,以及完善政府政策支撐等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農民;工資性收入;城鎮化
基金項目:河南省社科聯課題:“基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研究農民長效增收問題”(課題編號:SKL-2017-3412);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新型城鎮化發展中河南省農民權益保護研究”(課題編號:2018-ZZJH-570)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1月16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GDP總量達到世界第二,人均GDP步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的成績;但是,各地區不均衡發展依然存在,河南省城鎮化水平較低,有必要針對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研究如何提升河南農民收入。
一、河南省農民工資性收入現狀
(一)河南省農民工資性收入現狀。2016年河南省農民收入達到11,696.74元,伴隨著農民收入的上升,農民收入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工資性收入穩步上升,近幾年占農民收入的比重穩定在35%左右;家庭經營性收入逐步下降,從2001年的71%下降到目前的40%,財產和轉移性收入呈上升趨勢。盡管目前經營性收入仍然是河南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鑒于城鎮化的推進,以及全國農民收入結構的變化,未來河南省工資性收入也將會成為農民的第一大收入來源。
(二)河南省城鎮化發展和工資性收入關系。城鎮化是提升農民工資性收入的重要方式,一地區城鎮化率和農民工資性收入呈同向變動關系。2016年全國城鎮化率為57.35%,城鎮化率居于前三位的省份為上海87.6%、北京86.5%、天津82.93%,這些省份工資性收入也比較高。城鎮化率較低的西藏、貴州、甘肅,工資性收入也較低,西藏城鎮化率只有26%,工資性收入和上海相差近9倍。河南城鎮化水平比較低,在全國來看,僅僅高于西藏、貴州、甘肅,為48.5%,河南農民工資性收入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所以,要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亟須提高城鎮化率,將農民從第一產業解放出來,充實到工業化建設過程中。
二、影響河南省農民工資性收入提高的因素
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民工資性收入較低,主要由以下幾點原因造成:
(一)城鎮化水平較低,土地給予農民過多保障。河南省農民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原因在于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民對土地有較大的依賴性。河南省第一產業在解決剩余勞動力方面仍占第一位,比重明顯高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2016年全國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為27.7∶28.8∶43.5,河南省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全國水平高,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全國低;而現代工業社會如果勞動力過多集中于第一產業并不利于工業的發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且目前單純依靠土地很難提升農民收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按照人均分配土地,帶來了土地利用率低下、無法實現規模集約化經營、土地荒廢等大量不合理現象;再加上城鎮化進程中,占用農民土地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我國人均耕地數量在減少,2009年我國人均耕地為1.52畝,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38畝;河南省平均每人耕地面積更低,只有1.23畝。所以,長期來看,要提升農民收入,必須借助于工資性收入的提高,發展城鎮化。
(二)河南省工業產業集群發展相對落后。河南省擁有人口1.07億人,作為全國人口第一大省,會面臨長期的就業壓力。產業集群的發展是城鎮化的前提和基礎,城鎮化的本質在于其產業、要素、人口在空間上的高度集群,而產業的集群是人口與要素集群的基礎,即城鎮化的前提和基礎。產業集群在發展中會產生規模效應,能夠壯大工業實力,解決更多人的就業問題。所以,解決河南省就業問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需要結合河南省本地資源,有效發展河南產業集群。
目前,河南省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數量少、規模小、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等特點。按產值區分,河南產業集群以中小規模為主體,2億~10億元產業集群數量占總數的65%,但是產值只占總產值的21%;10億~50億元產業集群數量占總數的30%,但是產值占總產值的44%,是河南目前重點發展的產業集群;50億元以上產業集群數量占總數的5%,產值比較大,占總產值的35%。相對于浙江和廣東產業集群的發展,無論是數量還是產值都偏小,較小的產業集群難以發揮對人口和資源的集聚效應,直接影響到就業崗位的創造以及城鎮化規模的提升。廣東省大型企業數量是河南2倍多,產值卻是河南的13倍多;浙江省小微型企業也是河南的接近2倍,但是產值卻是4倍多。
(三)農民就業行業的選擇。農民工資性收入高低除了受城鎮化水平高低影響外,和農民工所從事的行業也有密切關系。由于農民工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小學和初中為主,相對行業選擇范圍較窄,只能從事“臟、亂、差”的工作。根據第二次農業普查資料顯示,2006年農民外出就業總人數為1.32億人,就業行業分布廣泛,但是大多集中在制造業和建筑業,制造業吸納了32.23%勞動力,建筑業吸納了21.74%的勞動力;50%以上的農民,外出打工從事的是制造業和建筑業。可見,這兩個行業工資水平的高低會影響到農民工資性收入的高低。根據調查顯示,2016年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67,569元,農民行業分布較集中的制造業和建筑業平均工資分別為59,470元和52,082元,均低于全國平均工資;并且采礦業、電力、熱力和燃氣、交通運輸、金融、科研技術等行業收入都大大超過制造業和建筑業。農民工受教育程度較低,就業行業選擇面較狹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工資性收入的提高。
(四)政府政策不完善,特別是社保體制不完善。城鎮化迫切需要政府建立城鄉統籌的體制,便于農民的流動性,建立針對農民的基本社會保障體制。目前,我國存在一些體制機制性障礙制約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如戶籍制度改革滯后,農民工進城落戶仍存在諸多制度性障礙,農民工在子女就學、住房、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仍與城市居民有很大差距。農民工依然是外來人口,政府缺乏農民工穩定的制度保障。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仍存在較大的差距,農村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大量流入城市,農業農村發展面臨著嚴重的“失血”狀態。要實現城鎮化,就要真正做到就業的城鎮化,解決農民工“農”和“工”身份地位差別的問題。賦予農民工和城鎮居民同樣的社會待遇,保障農民工的穩定性。endprint
三、提升河南省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對策
河南省存在大量制約農民工資性收入提升的因素,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破除制約農民收入提升的因素。
(一)完善土地流轉制度,提升城鎮化水平。鑒于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下降趨勢,工資性收入的上升態勢,要提高農民收入,應更多地依賴于工業發展,將勞動力從土地當中解放出來,提升城鎮化水平。河南省作為農業人口大省,發展城鎮化,需要探索建立一種能夠兼顧農業化和城鎮化結合的方式,探索一種既能保障農民土地財產權,又能有效提升城鎮化的方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按照人均分配土地,難以適應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也很難給農民帶來高收入?,F階段要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有效釋放勞動力,合理有序地做好土地流轉是一種有效的方式。農村土地流轉實現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解決了土地經營規模過小、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將勞動力從土地當中解放出來。可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有效結合,是我國應該大力推廣的土地改革制度。發展土地流轉,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有效釋放勞動力,充實到工業發展當中,提升城鎮化水平。
(二)發展壯大產業集群,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河南省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鎮化更是就業和收入的實現,河南省作為農業和人口大省,如何消化吸收剩余勞動力直接決定了城鎮化的實現,產業集群建設是吸納勞動力的重要方式。河南省要發展城鎮化,提升城鎮的數量和規模,都需要依賴于產業集群的發展;只有建立在產業集群上的城鎮化才可以健康持續發展。鑒于河南省人多地少的特點,要提升城鎮化水平,提升農民收入,需要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結合當地資源特點,形成并發展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最終形成城鎮化為載體,工業化創造吸收勞動力,同時工業在發展過程中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良性發展道路。河南省在肉制品、方便面、速凍食品、面粉等行業,具有傳統優勢,全國銷量第一。要解決剩余勞動力問題,需要繼續發展這些傳統優勢產業;同時,要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獨具特色的工業產業,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產業優勢,將現代物流、信息服務、中介服務融合起來,提高城鎮吸納勞動力的能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解決就業問題。當然,河南省也應該利用鄭州航空港建設的有利時機,重點發展航空物流、航空維修以及一些高端制造、服務業等臨空產業,推動航空港經濟發展,帶動河南城鎮化和工業化協調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提升職業技能。要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主要是要妥善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通過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擴大農民工就業行業選擇,提高就業行業的工資水平,是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政府應該配合用人單位,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培訓農民專業技能,針對勞動力轉移進行有組織的管理,將勞動力和各地用人需求結合,針對農民進行訂單式培訓、定向培訓、崗前培訓等等,達到勞動力和用工單位對接。
(四)完善政府相關體制機制。目前,我國存在一系列由戶籍制度引發,限制人口流動性的政策,這些公共服務和公共資源上的差異,導致農民只實現了空間上的移動,很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同時形成“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現實社會問題,也影響勞動力自由流動。發展城鎮化,讓農民真正融入城鎮生活,逐步放寬城鎮落戶條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民市民化,讓農民享受和城鎮居民同樣的福利待遇,保障農民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補貼和享用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相應的權利。對于失地農民更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改善一次性經濟補償的不合理做法,探索能夠將土地和農民未來社保有效結合的補償方式。鑒于農民工流動性強的特點,政府應該督促相關單位社保專業人員,告知流動人員如何進行社保轉移,如何有效銜接農民和城鎮社保,提供農民工流動轉移的外在制度保障。
主要參考文獻:
[1]趙小峰,陳宗興,霍學喜.新型城鎮化戰略下我國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5.17.
[2]芮田生,閻洪.我國農民收入影響因素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2012.2.
[3]徐輝,陳芳,張明如.農村工資性收入與城鎮化關系實證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5.9.
[4]余長坤,宋文博,吳次芳,丁艷喜.河南省農用地集約利用對農民收入影響實證研究[J].經濟地理,2015.5.
[5]申家字.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宅基地流轉動因分析[J].農業經濟,2013.12.
[6]胡振華,宋姍姍.農民收入現狀及增收對策分析[J].貴州大學學報,20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