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
[提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反映著某一區域優秀的傳統文化。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的一個創舉。本文描述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概況,指出其面臨傳承危機的困境,分析設立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提出設立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議,以期為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攸縣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1月15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輩們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創造出的燦爛文化。然而近年來我國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遭遇邊緣化、后繼無人、瀕臨消亡的窘境。繼積累了生態博物館的實踐經驗之后,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我國尋求科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勇敢嘗試。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為2007年設立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文化生態保護區實踐探索已有十年之久,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設立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留在原地,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活態傳承,是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有效模式。
一、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攸縣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沙國,攸縣屬長沙國,攸縣之名始見于史籍。至今歷經兩千多年,歷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攸縣現屬湖南省株洲市行政管轄,位于湖南省東部羅霄山脈中段武功山西南端,東與江西省接壤,南與安仁、茶陵毗連,西與衡東、株洲縣交界,北與醴陵為鄰,處于湘贛通道和湘東走廊上。悠久的歷史與獨特的地理位置是攸縣得天獨厚的條件,孕育了攸縣神秘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1、數量多。攸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造就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據攸縣2016年的普查工作結果顯示,全縣境內共有7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別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槚山皮影戲、攸縣打鐵水等項目堪稱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表1)

攸縣全縣境內的7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涵蓋三個等級,其中包括兩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3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持續開展,對攸縣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一步挖掘整理,搶救、恢復一些瀕臨滅絕甚至已經消亡的項目,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陸續確認和錄入,攸縣境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將會增加。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設立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種類豐富。攸縣境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數量多,而且涉及的種類也相當豐富。參考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劃分標準,共分為10個大類。攸縣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傳統舞蹈(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質與競技、傳統美術(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民俗等9大類,占所有大類的90%,涉及種類相當豐富。
3、分布范圍廣。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數量多、涉及的種類豐富,而且分布范圍廣。攸縣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縣境內各鄉鎮均有分布,有些項目只單獨在某一個點,而有些項目同時分布于鄰近的數個點,甚至有些項目跨鄉鎮、跨區域分布。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因素促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規律。從攸縣的歷史與現實來分析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攸縣以漢族為主,民族較單一,文化差異小,內部互動頻繁;二是攸縣歷史上經濟獲得一定發展,帶動文化繁榮;三是地處湘東走廊和湘贛通道,人口流動形成文化傳播。諸多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了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數量及空間類別分布范圍廣的特點。
(二)存在的問題。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多、種類豐富、分布范圍廣,近年政府也組織開展了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并出版了《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薈萃》一書,但攸縣依然存在保護資金短缺、開發力度不夠、后繼無人等問題。

1、資金不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目前,我國實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經費策略,保護經費主要來源于各級財政撥付專項資金、聯合國科教文衛等組織的扶持資金、各類社會團體民間組織及個人的捐贈資金。攸縣同樣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保護資金短缺的問題,從而制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
2、開發力度不夠。受歷史與現實環境的制約,長久以來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未能獲得較好開發。目前,攸縣境內獲得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很少,除了一些較知名的項目在重大節日里有演出,或受攸縣政府委托外出展演,其他一些知名度低、影響力小的項目因開發價值小而未能獲得開發。
3、傳承危機。目前,攸縣普遍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老齡化的現象;年輕人由于種種原因不愿學習和傳承這些在他們眼中的“舊東西”;另外有些傳承人為生活所迫,外出打工以解決生活問題。傳承人老齡化,年輕人缺乏學習興趣,傳承人生存境況不佳,使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傳承危機。
二、設立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攸縣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社會環境和生活條件的變遷,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威脅。在攸縣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集中的地區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有其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設立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必要性
1、獨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形成的,其在原來的地域上表現出獨特的魅力。攸縣平衡穩定的文化生態,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原有的結構,至今保持著獨特性。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傳播與繼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跟攸縣一樣古老和悠久,是攸縣一部古老的史詩。endprint
2、不可再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沉淀的產物,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像一條河,也許會源遠流長,也許會干涸斷流。不可再生性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顯得更加彌足珍貴。設立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為不可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一片生存的土壤和一個繼續發展的溫床。
(二)設立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可行性
1、地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理環境關系密切,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來都是特定地域和特殊地理環境的產物。如攸縣的各種工藝技術文化,是當地農業土壤孕育而成的。攸縣的地域特點和自然生態給縣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打上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地域為載體,地域性是設立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一個可行條件。
2、資源性。文化也是一種資源。以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資源,可以增強攸縣旅游的競爭力。設立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能更好地保護境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而對其開發和利用。把攸縣古老的文化、優秀的遺產、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精深的文學藝術推向外界,讓人們共享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營養。
三、設立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對策
我國的國情和民族文化的特點決定了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這一科學構想。因而在設立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時要探索出一條符合攸縣實際的文化生態保護區之路。
(一)設立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基于攸縣的實際情況,應當在攸縣的行政管轄區域內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并成立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部門,在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內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繼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工作,摸清家底;二是繼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的認定工作,頒發證書;三是重點保護高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集的鄉鎮劃保護片區;五是做好資金保障,確保專款專用,并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六是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法保護制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二)將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納入旅游開發。將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納入攸縣全域旅游發展規劃中,拓展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模式。我們知道,限制開發會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生自滅,過度開發會破壞文化的原生態環境。對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進行適度的旅游開發,能夠實現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的互利共贏。可在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現與體驗之旅”;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之旅”;以及結合節慶民俗活動開展各種民間賽事活動。
(三)制定保護與開發規劃。規劃是行動的先導,制定詳細的保護與開發規劃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保護與開發規劃制定應當遵循文化的發展規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原則。設立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為一種模式或者說是一種手段,保護的對象是一個鮮活的整體,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社區居民、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都應該在保護之列,不僅要對靜態的文化加以保護,而且要對動態的文化加以保護。
(四)實行多元化參與策略。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開放性,實行多元化參與策略。當地居民的參與是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關鍵。因為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本質上是一個文化社區,文化以人為本,當地居民是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賴以建立的基礎,他們是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主人,是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擁有者與傳承者。政府能夠提供公共服務資源,學者能夠提供智力支持,而當地居民能夠提供文化資源。因此,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日常管理應當由政府、學者、當地居民共同參與。
四、結語
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具有我國特色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創舉。在文化生態保護區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性和整體性的保護方式,強調了要維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地、原環境,是新時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探索。雖然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一個新鮮事物,目前在中國也只是處于試驗階段,但它突破了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局限,彌補了傳統保護方式的不足。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設立將成為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型模式,設立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意義也十分重大,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攸縣經濟等方面正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同時,設立攸縣文化生態保護區能夠加快攸縣全域旅游發展,增強攸縣旅游產品競爭力,促進攸縣對外交流,增加當地居民收入,在改善人們生活質量,提高居民文化素質,提升人們的自信心、自豪感等方面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保護[J].青海社會科學,2007.1.
[2]烏丙安.民俗文化空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J].民俗文化論壇,2007.2.
[3]劉魁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問題芻議[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4]陳耕.關于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的思考[J].福建藝術,200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