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
[提要] 借鑒Feldstein-Horioka方法,利用面板數據模型,測度考慮FDI以后的區域資本流動情況。結果表明:2004~2015年間,我國區域資本流動程度較高。三個地區比較表明:東部地區的區域資本流動遠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區,西部地區的資本流動程度也高于中部地區。
關鍵詞:FDI;區域;資本流動
基金項目: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市場分割下FDI對區域資本流動影響機理及數量測度”(項目編號:LY15G030034)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12月22日
一、引言
資本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在封閉經濟情況下,一個地區的資本主要依靠本地的儲蓄轉化和國內其他地區的資本流入,而在開放經濟條件下,除了本地的儲蓄轉化和國內的資本流入外,一個地區的資本來源還包括外資的流入。因此,從理論上講,在開放經濟下,外資流入會對國內區域資本流動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這一問題并未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充分關注。從我國實際情況看,Boyreauo-Debray等(2005)認為我國不完備的金融體系,地方政府對資本的錯誤干預阻礙了區域資本流動。李治國(2008)認為地方政府設置的市場壁壘,造成了我國區域間金融市場分割,降低了區域間資本流動性,因此改革金融體制,促進金融機構發展,可以提高資金在各個領域之間的融通性,進而促進區域之間資本流動(曹梓爔、鄭長德,2008)。徐冬林和陳永偉(2009)認為區域間不同的經濟基礎,存貸款的區域配置差異以及市場發育不均衡等也是造成區域資本流動程度不高的主要因素。任曉紅、張宗益和余元全(2011)的研究顯示,市場潛力差異、人力資本差異、開放程度不同、交通基礎設施存量以及擁擠成本等差異也是影響區域資本流動的原因。胡凱和吳清(2012)認為制度環境在決定省際資本流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強產權保護、降低非稅負擔和縮小政府規模可以顯著提高地區吸引資本流入能力,降低政府干預程度也有利于吸引區域外資本流入。
統計資料顯示,1979~2016年間,我國累計利用外商投資19,721億美元。大量的外資在推動國內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的同時,是否會影響我國的區域資本流動?FDI對東道國資本影響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擠入(擠出)效應上,早期的研究從北美的發達國家開始(Loo,1977),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后,隨著發展中國家利用FDI的數量不斷增加,研究對象也從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隨著亞洲經濟的崛起、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關于中國與亞太新興國家FDI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多經濟學者的關注(Chantasasawat etal.,2004;Mercereau,2005)。雖然相關的文獻很多,但由于在變量、方法和樣本數據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實證分析的結論有很大出入(Borensztein etal.,1998;Bosworth etal.,1999;Agosin and Mayer,2000;Kumar and Pradhan,2002;Ndikumana and Verick,2008;Ayyagari and Kosová,2010)。國內學術界在這一領域也集中了大量文獻。在研究內容上,早期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經濟層面(朱勁松,2001;楊柳勇、沈國良,2002)。近年來,相關研究涉及到區域、產業、時間和外資來源地等多個層面(陸建軍,2003;王志鵬和李子奈,2004;薄文廣,2006;羅長遠,2007;方友林和冼國明,2008;冼國明和孫江永,2008;冼國明和歐志斌,2008;張莉,2012)。在研究方法上,一些研究沿襲Agosin and Mayer(2000)的模型進行分析,如楊柳勇和沈國良(2002),王志鵬和李子奈(2004)及李艷麗(2010)等。另一些研究則直接基于中國的經濟情況建立實證方程進行檢驗,如羅長遠(2007)。
二、模型與數據
(一)模型。Feldstein和Horioka(1980)認為,在封閉的經濟體內,投資僅僅來源于國內儲蓄,可以利用儲蓄和投資之間的相關性大小來分析資本流動情況,當儲蓄和投資相關系數高時,本地的投資來源于本地儲蓄,區域資本流動不強,當儲蓄和投資相關系數不高時,本地的投資主要來源于區域外資本流入。在開放經濟下,本地的投資來源于本地儲蓄、外資和國內區域外資本流入,因此借鑒Feldstein和Horioka(1980)的思路,利用投資同本地儲蓄和外資之間的相關性來分析資本流動情況,當本地的投資同本地儲蓄和利用外資相關性比較強時,區域資本流動性弱,當本地的投資同本地儲蓄和利用外資相關性弱時,區域資本流動比較強,據此建立如下模型:
上式左邊為投資率,用總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表示。右邊為國內儲蓄和國外投資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β為相關系數。β的大小可以作為衡量資本流動強弱的依據。β的值越大意味著資本流動性越弱,β的值越小意味著資本流動性越強。i反映地區,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本文將研究地區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地區,其中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東、海南、河北、福建和遼寧,中部地區包括吉林、黑龍江、江西、安徽、河南、山西、湖南和湖北,西部地區包括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和內蒙古。
(二)數據。本文數據長度為2004~2015年,數據來源于2005~2016年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參照多數已有研究,進入模型分析中各個變量均通過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而得。其中,中國國內投資率通過年度資產形成總額與名義GDP的比值得到,而國內儲蓄通過年度名義GDP減去最終的消費得到的差值得到,各年的FDI采用當年實際利用FDI,并通過匯率換算得到。表1列舉了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表1)
endprint
(三)實證結果。對模型進行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表2)
第一,表2的后三列分別列舉了東中西部地區的回歸結果,從回歸結果的Husman值看,東中西部的回歸結果都支持固定效應模型。

第二,東部地區回歸結果調整的R2為0.596317,F值為18.59202,并在1%水平下顯著,表明模型有較好的擬合優度和整體顯著性。模型中β為-0.019129,在10%水平下顯著,表明東部地區的投資同儲蓄和外資負相關,區域的投資來源不是主要依靠這兩部分,區域資本具有較高的流動性。
第三,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回歸結果同樣表明模型整體上具有較高的擬合優度和整體穩定性,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模型中β分別為0.482312和0.408466,表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投資同本地的儲蓄和外資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區域投資同樣不主要依靠這兩部分,區域資本有較高的流動性。
第四,對比東中西部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三個地區β值的大小順序依次為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這表明,從總體上看,東部地區的區域資本流動大于西部和中部地區,中部地區的區域資本流動相對弱于東部和西部地區。
三、結論及建議
區域資本流動是提高要素利用效率,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本文利用2004~2015年統計數據,測度了考慮FDI以后的國內區域資本流動情況。實證結果顯示,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同本地儲蓄和FDI有一定的相關性,但總體程度不高。這表明,我國有較高的區域資本流動性。東中西部地區的比較表明,東部地區的資本流動性遠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區,西部地區的資本流動性強于中部地區。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充分利用土地、資本和市場等比較優勢,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吸引了域外資本的大量流入,但隨著勞動力、土地成本以及環境成本上升,東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在逐漸消失,并且部分出現產能過剩問題。在區域外資本引進上,東部地區要加強針對性,要把吸引區域外資本流入同解決本地產能過剩結合起來,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經濟。
第二,中部地區資源豐富,資源便利,具有吸引域外資本流入的有利條件,但實證結果顯示,中部地區的區域資本流入不僅不及東部地區,也滯后于西部地區。在經濟新常態下,中部地區要抓住“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契機,發揮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縮小同東部地區的開放差距以及西部地區的政策差距,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域外資本流入,但總體上,西部地區的貧困人口依然很多,開放程度依然較低。當前,西部地區應緊密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圍繞新興產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調結構、育集群、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有針對性地吸引區域外資本流動。
主要參考文獻:
[1]Feldstein M,Horioka C.Domestic Savings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J].Nber Working Papers,1979.90.
[2]John Y.Campbell,N.Gregory Mankiw.Permanent Income,Current Income and Consump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1987.8.3.
[3]Robert E.Hall.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 Cycle-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86.6.
[4]郭金龍,王宏偉.中國區域間資本流動與區域經濟差距研究[J].管理世界,2003.7.
[5]胡永平,張宗益,祝接金.基于儲蓄——投資關系的中國區域間資本流動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4.5.
[6]麥勇,李勇.1982~2005年中國省域資本流動差異解析[J].中國軟科學,2006.12.
[7]李治國.中國區域間資本流動:基于Feldstein-Horioka方法的檢驗[J].統計研究,2008.25.10.
[8]王維國,薛景.Feldstein-Horioka之謎在中國省際間的再檢驗——截面相關下的變結構面板協整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4.3.
[9]徐冬林,陳永偉.區域資本流動:基于投資與儲蓄關系的檢驗[J].中國工業經濟,2009.3.
[10]于春海.Feldstein-Horioka之謎的中國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7.30.1.
[11]張曉莉,劉啟仁.中國區域資本流動:動態與區域差異——基于1978~2009年數據[J].國際商務研究,2012.3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