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賽鵬+陳琴弦

內容摘要: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物流業的高度融合,顛覆了傳統物流業的價值鏈結構,推動了物流業的深刻變革。針對傳統物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向“互聯網+物流”轉型必要性,基于創新驅動的視角,以價值鏈和價值網理論為依據,把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五種創新要素深度融合到物流價值鏈系統中,整合實體價值鏈和虛擬價值鏈,實現信息流、物流、營銷流、資金流和服務流的“五流合一”, 重構“互聯網+”時代下物流產業價值鏈。
關鍵詞:創新驅動 互聯網+ 物流 價值鏈 重構
引言
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加速向傳統產業領域滲透,伴隨而來的互聯網思維也正在全方位的顛覆物流等傳統產業的價值鏈,進而引發傳統產業的深刻變革。2015年7月,國務院在《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高效物流是“互聯網+”的十一個重點行動領域之一。本文則基于創新驅動的視角, 以價值鏈和價值網理論為依據,針對傳統物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向“互聯網+物流”轉型必要性,把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五種創新要素深度融合到物流價值鏈系統中,對物流實體價值鏈和物流虛擬價值鏈進行整合,實現信息流、物流、營銷流、資金流和服務流的“五流合一”,重構“互聯網+物流”價值鏈。
價值鏈理論與演化
(一)傳統價值鏈理論
1985年,哈佛商學院邁克爾·波特教授在《競爭優勢》一書提出了價值鏈的概念。他認為企業經營活動主要由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部分組成。基本活動包括后勤服務、生產制造和市場營銷等,輔助活動包括基礎設施、原材料采購、人力資源管理等。波特價值鏈側重于分析企業內部的價值創造過程。1993年,約翰·沙恩克和菲·哥芬達拉加發展了波特的價值鏈思想,將價值鏈從分析企業內部擴展到分析企業之間圍繞產品生產和銷售等一系列活動而形成的全過程價值鏈。
(二)虛擬價值鏈理論
1995年,杰弗里·雷鮑特和約翰·斯維奧克拉在《開發虛擬價值鏈》一文中首次提出虛擬價值鏈的概念。他們認為在信息時代,每個企業都將在物質世界和虛擬世界這兩個空間里競爭。企業的價值創造活動由兩部分組成,即利用實物資源為客戶提供有形產品或服務的物資資源增值活動,以及利用信息資源為客戶提供無形產品或服務的增值活動。這兩部分的價值增值活動,就是傳統價值鏈和虛擬價值鏈的價值創造活動。
(三)價值網理論
價值網的概念是Adrian Slywotzky于1997年在《利潤區》中首次提出的。后來,大衛·波維特和約瑟夫·瑪撒在《價值網:打破供銷鏈、挖掘隱利潤》中進一步發展和詮釋了價值網的思想。他們認為,價值網是一個多元化價值增值體系,是以顧客為核心,由供應商、利益相關企業和信息資源等共同參與組建,通過某種特定的價值傳遞機制,把彼此聯系密切且處在不同階段的的利益相關者,按照整體價值最優的原則相互銜接而組合在一起滿足顧客需求的動態網絡。
隨著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不斷融合,互聯網思維推動了傳統價值鏈的演化和發展。虛擬價值鏈實質上是將實物價值鏈以信息的形式進行表達,在虛擬世界形成信息價值鏈。而價值網則突破了傳統價值鏈的研究領域、線性的傳統價值鏈思維,以及分離式、機械式的價值活動順序,構建了以顧客需求為核心,由各利益共同體相互協作而成的動態網絡。
傳統物流業向“互聯網+物流”轉型
(一)當前物流業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物流業發展迅猛,步入向現代物流業轉型發展的新階段,但是總體上城鄉發展不平衡,物流網絡布局不合理,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水平不高,行業標準化程度偏低(丁俊發,2013)。主要表現為:一是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以2013年為例,國內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是18%,而發達國家的比率僅為10%以內。二是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現代化倉儲、多式聯運轉運、物流園區等基礎設施配套性、兼容性較弱,高效、綜合、立體化的交通運輸網絡尚不健全。三是物流信息化網絡不健全。在傳統物流業價值鏈中,運輸、倉儲、貨運代理企業等物流各環節相互割裂、沒有整合,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迫切需要構建共享的信息化平臺,整合資源。四是物流業標準化程度低。由于體制方面等原因,各自為政,造成了基礎設施標準、信息化標準和服務標準等諸多方面不一致,從而使跨行業、跨區域性、多式聯運物流效率下降。
(二)傳統物流業向“互聯網+物流”轉型的必要性
傳統物流是指物品的運輸、倉儲和配送以及與之相關的附屬業務等組成的物流運作模式;而現代物流是指以互聯網信息平臺為基礎,整合傳統物流各功能環節,從而形成的立體化、綜合化的物流運作模式(劉志學,2001)。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傳統物流業向以“互聯網+”為特征的現代物流業轉型是物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首先,從生產要素層面上看,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生產要素,與傳統物流業的各業務環節融合,可以提升物流產業的信息化水平和運營效率。傳統物流業借助互聯網平臺科學規劃物流網絡,隨時隨地掌握物流運輸信息,合理調配運力資源,形成“互聯網+物流”的運作模式,推動傳統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的變革(郭宇靖等,2015)。
其次,從價值增值層面上來看,信息技術直接融入到物流生產領域,與物流價值鏈各功能環節和資源相結合,升級物流業的信息化、標準化水平,有效整合傳統物流業的倉儲、運輸和配送的活動,積極響應顧客需求,形成良性的物流價值生態系統,實現價值增值(丁一等,2012)。
最后,從服務于實體經濟角度看,以“互聯網+”為特征的現代物流業能夠更好與實體經濟融合。只有物流信息平臺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整合信息流、物流、營銷流、資金流和服務流,才能促進物流體系不斷優化,提高流通效率,促進實體經濟更好更快發展。endprint
基于創新驅動的“互聯網+物流”價值鏈重構
(一)創新驅動的涵義
“創新”概念是現代創新理論的代表人物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最早提出的。他認為創新是重新構建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組合形式,并引入到生產體系中,促進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價值。“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在2002年《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把經濟發展分為生產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四個階段。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是過度依賴資源投入和資源消耗取得短期經濟增長,缺乏可持續性。而創新驅動是把技術、體制、組織和管理等創新要素作為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不僅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也推動了產業形態、組織模式和商業模式等方面的變革。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互聯網+”概念擁抱、改造和融合傳統物流行業時,必將對物流價值鏈進行整合和優化,提升運行效率,產生新的行業變革和價值生態系統。
(二)基于創新驅動的“互聯網+物流”價值鏈的重構
1.構建原則。基于戰略導向原則。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互聯網與物流業融合的越來越緊密,企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組織模式和商業模式等也發生顯著變化,從而深刻影響了傳統物流企業的戰略目標。“互聯網+物流”的價值鏈構建要適應信息時代下物流企業戰略發展目標。
基于價值增值原則。價值鏈的重構是否有效是以實現價值增值為衡量依據的。在“互聯網+物流”價值鏈系統中,要梳理實體價值鏈和虛擬價值鏈的各功能環節,對不能產生價值增值,浪費資源,損失效率的環節進行整合和優化,最大限度的實現物流價值鏈的價值增值。
基于協同發展原則。物流價值鏈的各功能環節不是孤立的,各功能環節價值創造過程是不平衡,實體價值鏈和虛擬價值鏈的價值創造也是有較大差異的。這要求在“互聯網+物流”的價值鏈重構過程中,實現對實體價值鏈和虛擬價值鏈的資源整合,利益共享,獲得“1+1>2”的協同發展效果。
基于顧客導向原則。價值網理論強調以迅速滿足顧客需求為導向。當物流業和互聯網結合后,就可以通過虛擬網絡平臺,及時獲取顧客需求信息,快速滿足顧客需求,實現顧客價值增值,從而構建一個資源開放、利益共享的價值鏈系統。
2.基于創新驅動的“互聯網+物流”價值鏈模型。從本質上看,價值鏈是某種特定的分工形式,其斷裂、重整和演化過程,則反映了組織分工形態的持續深化(王海兵等,2014)。在信息技術滲透到物流業的時代,傳統物流產業價值鏈結構斷裂,顧客需求發生變化,組織邊界被打破,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物流產業融合日益加深,價值鏈各功能環節的價值增值發生重大變化,原有價值鏈各功能環節的經濟關系被重新定義,從而需要對原有價值鏈進行重構(見圖1)。
物流實體價值鏈是在市場場所里,物流企業為顧客提供有形服務或產品,如運輸、倉儲和配送等一系列物流一體化增值活動。物流虛擬價值鏈是在市場空間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的物流網絡平臺為顧客提供無形產品或服務的信息資源增值活動(李建麗,2012)。物流價值鏈已從傳統物流價值鏈的“倉庫+汽車”到“另一個倉庫”的“點對點”運輸,再從基于信息技術網絡平臺的物流虛擬價值鏈,發展到以顧客需求為核心,由物流企業和相關利益方共同組成的物流價值網。物流價值網以顧客需求為核心,是由供應商、合作企業、顧客和利益相關者,以及信息網絡平臺等構成的實體價值鏈和虛擬價值鏈相結合的價值增值系統。
在基于創新驅動的“互聯網+物流”價值鏈中,價值增值的源泉主要來源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服務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這五種創新驅動的要素,具體如下:
技術創新。物流業技術創新是指通過對現有物流技術進行改進和升級,適時引進先進的物流技術,并借助互聯網搭建物流信息化平臺,提高物流業運營效率(包耀東等,2014)。在物流價值鏈中,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構建的虛擬價值鏈,是典型的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物流業高度融合的產物。
組織創新。傳統物流企業是有邊界組織,而無邊界組織是指邊界沒有被預先限定,或者被預先定義的組織結構。現代信息技術與物流企業融合后,原有的物流企業邊界越來越模糊。物流企業借助互聯網技術和利用互聯網思維,構建虛擬價值鏈,逐步實現從破界、跨界到無邊界組織發展。
管理創新。管理創新在經濟活動中主要表現為交易成本的降低和資源配置的效率能夠提高。物流企業不但要對實體價值鏈進行管理,還要對虛擬價值鏈進行有效利用和管理,特別是互聯網時代下物流企業向物流聯盟和無邊界組織發展,這必然會推動管理創新。換言之,管理創新是順應物流技術和商業模式的變化,對原有不適應的組織架構、管理模式等進行調整和變革,以快速適應物流業的發展要求(包耀東等,2014)。
服務創新。隨著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傳統運輸、倉儲企業向第三方物流企業轉變,在服務理念、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上實現服務創新。傳統物流企業進行服務創新,要在原有提供基本服務基礎上,針對客戶差異化和個性化的特點,借助互聯網信息平臺,由實物物流服務延伸到信息流服務,增加增值服務內容。服務反饋及持續改進也是服務創新的重要一環,通過收集客戶對物流服務的反饋意見和建議,改進物流服務水平,提高客戶滿意度,提升服務質量。
商業模式創新。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是指組織在互聯網時代下面臨著環境的不確定性和邊界的模糊性,在供需雙方利益驅使下組建的社群平臺上,通過特定的運行機制來保持組織的穩定性,并且實現連接紅利的模式群(羅珉等,2015),重點關注盈利模式和顧客價值。具體到物流業,其商業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市場環境下,借助物流信息平臺,整合物流企業內外部的資源,優化價值鏈各功能環節的工作流程以及經濟關系,能產生并傳遞最大客戶價值的整體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丁俊發.流通創新驅動的十大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3(2)
2.劉志學.現代物流手冊[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1
3.郭宇靖,陽娜. 傳統物流業須向“互聯網+”轉型[N].中國信息報,2015-4-15.
4.丁一,林國龍,孫曉.基于價值鏈重構的物流產業融合發展路徑與實現機制[J].商業時代,2012(32)
5.王海兵,楊蕙馨,吳煒峰.價值鏈斷裂、新產業生態系統形成與我國企業全球研發[J].經濟管理,2014(6)
6.李建麗.基于虛擬價值鏈和價值網的物流價值鏈構建與管理[J].物流技術,2012(9)
7.包耀東,張悟移,程林,王海船.基于知識價值鏈的物流企業物流服務模式創新[J].商業時代,2014(31)
8.羅珉,李亮宇.互聯網代的商業模式創新:價值創造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