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月
摘要:修辭和語境二者關系密切。一方面,修辭直接體現著語言的運用,指導人們有效的使用語言;另一方面,修辭只有適應一定的語境,才有生存的價值,才會對表達產生良好的效果。評價一個修辭用的合不合適也必須要借助語境來進行檢驗。
關鍵詞:修辭;語境;作用
一.修辭
修辭,修飾文辭、作文、亦指文辭或修飾文辭。“修”是修飾的意思,“辭”的本來意思是辯論的言詞,后引申為一切的言詞。修辭就是修飾詞語,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修辭本義就是修飾言論,也就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
二.語境
會話比大多數人想象的更類似于一種粗略地規定好了的禮儀。一旦有人對你說話,你就處于一種相對固定的語境之中,而不能隨便愛說什么就說什么。
——弗斯
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具體環境,可分為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兩種。內部語境主要指上下文,如句子中詞語的關系,句子之間的關系以及篇章內部的種種關系。外部語境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修辭主題的社會因素、心理因素,通常稱為主觀環語境因素;另一方面是修辭主題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通常稱為客觀語境因素。
語境問題最早是由人類學家提出來的。馬林諾夫斯基說過:“話語和環境互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語言環境對于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現代哲學也非常重視語言環境問題。沙夫認為:“白表達的內容只有愛一定的環境里才能被理解。”周禮全說:“自然語言不同于形式語言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自然語言對語境的依賴性。”
陳望道先生早就注意到語境問題了。他說:“普通作文書上常說的有所‘六何說。以為最有關涉的不過六個問題,就是‘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時、‘何如等六個‘何。普通常說:第一個‘何故,是說寫說的目的:如為勸化人的還是但想使人了解自己意見或是同人辯論的。第二個‘何事,是說寫說的事項:是日常的瑣事還是學術的討論等等。第三個‘何人,是說認清是誰對誰說的,就是寫說者和讀寫者的關系。如讀聽者為文藝青年這還是一般群眾之類。第四個‘何地,是說認清說寫者當時在甚么地方,在城市還是在鄉村之類。第五個‘何時,是說認清寫作的當時是甚么時候,小之年月,大之時代。第六個‘何如,是說怎樣的寫說:如怎樣剪裁,怎樣配置之類。其實具體的事項何止這六個何!單頁不必勞誰增補為‘七何、‘八何。至少從修辭的見地上來看是可以不必的。”
三.修辭與語境
(一)修辭與語境的聯系
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說道:“切實的自然的修辭多半是對應情景的,或者對應寫說者和讀聽者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即雙方的共同經驗,因此生在山東的常見泰山,便常把泰山喻事情的重大,生在古代的常見飛矢,便常把飛矢喻事情的快速;或者對應寫說者的心境和寫說者同讀聽者的親疏關系、立場關系、經驗關系,以及其它種種關系。因此,或相嘲謔,或相反詰,或故意夸張,或有意隱諱,或只以疑問表意,或單以感嘆抒情。種種權變,無非隨情應景隨機措施。”
王希杰在《修辭學通論》中說:“語言環境是修辭的生命。沒有語言環境,就沒有修辭。一切修辭現象都只能夠夠發生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在語言環境之外的修辭是根本不存在的。”有人認為:“無論你怎樣論證它的語境特征,強調語境的第一義,但是,你都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即離開了語言沒有修辭,而離開了語境可以有修辭。”“中國古代藝術家所謂‘即月詠花、類似‘回文詩之類文字游戲等是不考慮語境的。”這一論證方法是不科學的。作為論據的事實是不存在的。離開語言沒有修辭,這并不等于離開了語境還能有修辭,在“離開語言就沒有修辭”同“離開了語境就沒有修辭”之間并沒有對立的、相互排斥的關系。即使是語言文字游戲,也同樣離不開語言環境,而且有時比其它交際活動更依賴于特定的語言環境。語言文字游戲往往是從一個假設的語言環境開始的。及時是一個人單獨進行某種語言文字游戲,這也還是一種語言環境。
由上觀之,修辭與語境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語境對修辭的作用
1.語境成就修辭
語境是修辭的基礎,有些修辭現象只有在一定的語境因素中才能具有確切的意思,才能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一旦離開了語境就失去了該修辭的意義和效果。
比如:“已經是一株快要凋謝的花了。”單獨來看這個句子,是在描寫一株花快要凋謝了,但是將它放在一個具體的語境中,就會改變它的意義。“這位曾經的校花,快到35歲了,已經是一株快要凋謝的花了。”加入到這樣一個語境中,原來那個描寫快凋謝的花兒的陳述句,一下子就成為了一個比喻句,將人老珠黃的女人比作快凋謝的花兒。如果沒有這個語境,那個這個修辭是不存在,所以大部分修辭的存在全靠語境的鋪墊。
2.修辭需適應語境
“你怎么像個小豬一樣”這句話如果運用在一個正式的場合,是非常不恰當的,這樣會嚴重傷害一個孩子的自尊,他會覺得他就是很笨;但如果是用在家庭歡聚的時候,一個孩子吃了很多東西了還想再吃,爸爸愛憐的摸摸孩子的頭說:“你怎么像個小豬一樣呢。”在這樣的場合中說這句話,孩子肯定還會撒個嬌說她就是很能吃。
同一個句子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表達的意思有可能是完全不相同的,一旦修辭不適應語境,就很容易產生歧義,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的產生,我們在使用修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語境,要學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3.語境制約修辭的選擇
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中說道:“修辭以適應題旨情景為第一義,不應僅僅是修辭的修飾,更不應是離開情景的修飾。”
人們交流思想,不僅僅用一種語言形式。就語體而言,可以用政論語體表達嚴密的邏輯思維,可以用文藝語體表達生動的審美追求,可以用口語語體顯示通俗的言語風格;就語言表達方式而言,可以運用記敘、議論、抒情、描寫等表達不同的感受,塑造不同的形象,展示不同的情境。同一個詞語,同一個句子,由于運用的場合不同效果也不同。周總理在出訪尼泊爾的時候將中國與尼泊爾的友誼比作喜馬拉雅山巍然長存,出訪朝鮮的時候將中國與朝鮮的友誼比作鴨綠江說長流不盡。在電視劇中也有相似的語言運用,《亮劍》中有這樣一段話:“老趙,要是哪天我傷好出院了,回到我的師部,發現有個屁股坐在我的椅子上,我就一腳踢過去,把那屁股給踢飛掉。”
李云龍是貧寒人家的孩子沒有讀什么書,從小在農村長大也就習慣于說農村的粗俗一點的話,“屁股”一詞的使用,看來似乎有點不雅,其實相當妥貼,很適合李云龍貧苦子弟出身和沒有受過良好學校教育的身份,也映襯出他說話的形象、幽默,更能表現出他風風火火的個性。如果這封信換做受過大學教育的趙剛來寫,肯定不是這個表達。這里,修辭適應了主體語境,更好地發揮了它的藝術效果,因此大家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反而覺得故事情節真實可信。
四.總結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言正是由于語境才產生了豐富的語意。修辭學的各個領域都同語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整個使用語言都要受語境約束,修辭效果要結合語境才能更好的得到表達。從修辭的作用上看,好的修辭也為修辭創造合適的語境,使人們在話語交際中,能做到更好更及時的溝通。語境與修辭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相互影響。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
[2]《修辭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版。
[3]沙夫《語義學》,周蘭、周易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4]見《邏輯與語言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5]《修辭學發凡》,上海教育出版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