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麗娟
(錦州醫(yī)科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0)
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現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yè)得到應用,教育信息化正在蓬勃發(fā)展。這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網絡教育的發(fā)展。我國教育部門鼓勵和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尤其在高等教育領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開發(fā)網絡學習課程,創(chuàng)新網絡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推動高校網絡課程建設與發(fā)展已經成為高等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高校建立了精品課程和網絡課程,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在時間和空間上拓展了傳統(tǒng)課堂,方便學生學習使用[1]。
網絡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具有很多優(yōu)勢,目前各高校都在積極進行網絡課程建設,課程建設質量和應用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也存在很多問題[2-3]。我校于2014年啟動了校級網絡課程建設項目,在2016年引進了網絡課程中心平臺,經過3年多的建設,目前學校課程中心平臺上有36門網絡課程。通過對學校現有網絡課程建設情況的研究和分析,發(fā)現醫(yī)學院校網絡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改進意見。
網絡課程是基于互聯網,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支撐環(huán)境,并通過多種媒體和信息技術表現課程基本教學內容和教學全過程的教學活動,具有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協(xié)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4]。網絡課程不是簡單地把課堂轉移,也不是對書本、教材的復制和粘貼,而是通過網絡表現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和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是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的重要平臺,也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補充和擴展。網絡課程不能取代傳統(tǒng)課堂教學,尤其是醫(yī)學院校,許多教學內容需要進行現場學習,但是現在大多數教師混淆了概念,只是機械地將學習內容上傳到網絡,完全依賴網絡,失去了網絡課程建設的意義。
相較于傳統(tǒng)課程,網絡課程是一個虛擬的環(huán)境,無法實現教師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學生遇到問題不能在第一時間得到解答,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目前,網絡課程建設在各高校已經得到重視,逐步實現了課程的網絡化,但許多課程建設僅僅停留在教師錄課、上傳,學生自己在網上學習的單一模式,沒有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有的課程雖然有網絡答疑、習題測試、教師個人聯系方式等內容,但沒有真正實現網絡上師生同步交流、互動,不但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也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大部分學校的網絡課程教學視頻仍然采用在錄播室進行現場錄制方式,這就需要錄制視頻的教師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的著裝、現場發(fā)揮還有與PPT課件的配合都必須到位,才能達到很好的錄制效果。如果教師的狀態(tài)不好或未做好準備工作,就會導致錄制效果不好或沒法錄制而浪費人力、物力。醫(yī)學院校專業(yè)課教師平時工作量較大,業(yè)務繁重,很難集中時間和精力,課程錄制前期準備比較倉促。另外,有些學校錄播室場地和人員緊張,需要教師提前預約,一旦前一位教師錄制效果不理想,將嚴重影響后面教師的時間安排和整體進度。
網絡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課程制作完投入使用后,不能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等的變化,隨時調整、更新和完善課程資源,也沒有根據教學發(fā)展拓展教學資源,這將會使學生學習效果受到很大影響。只有將醫(yī)學知識與當前的發(fā)展趨勢相結合,才能保證學生學習到最新和最前沿的東西。
目前大多數網絡課程建設內容是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學習指南、課件、自測題、教學視頻、參考資源、電子教案、網絡答疑等。醫(yī)學課程本身知識比較枯燥,需要教師用多種媒介生動地表現出來,真正做到把當前醫(yī)學教育發(fā)展方向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學校要定期組織培訓活動,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舉辦講座,幫助教師了解最前沿的課程建設和發(fā)展方向知識。同時,選派教師參加相關會議和培訓,增長閱歷,讓全體教師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網絡課程建設的重要性和內涵,從實際出發(fā),根據所授課程特點做好課程設計,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近年來,我校積極選派教師參加專業(yè)培訓和學習,教師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很大提升。
學校和教師應該積極探索,開發(fā)網絡課程平臺,設計在線討論、在線作業(yè)、網上論壇、網絡答疑等模塊,采用同步和非同步互動相結合的形式,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互動,教師應經常登錄在線系統(tǒng),快速、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同時,還應該設置暢通的學生反饋渠道,在第一時間收集學生的意見,從而準確評估課程學習效果。通過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計算機之間的互動,形成開放、和諧、有效的交流環(huán)境。我校在網絡課程建設過程中,要求教師必須進行網絡答疑和網上互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狀態(tài),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目前,大多數學校網絡課程教學視頻錄制任務繁重,工作量大,尤其是醫(yī)學院校,缺乏專業(yè)的教學視頻錄制團隊。學校應該設有專門的教學視頻錄播場所,配備專業(yè)人員,購置先進的視頻錄制設備。同時,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比較成熟的個人錄制服務,我校于2017年引入“微課寶”視頻攝制工具,教師在家或辦公室能夠自主完成教學視頻錄制和剪輯,同時還能實現課堂教學視頻同步錄制,為廣大教師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
網絡課程建設完成后,需要進行系統(tǒng)的管理和維護。學校應指定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課程平臺的運行,積極探索和開發(fā)平臺模塊,實現平臺功能利用最大化。學校還應將建設好的課程及時向學生開放,并推到省和國家課程平臺,提高關注度,真正檢驗課程的使用效果和質量。同時,課程團隊要結合教學大綱和學生學習效果反饋,定期對課程內容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保證學生學到最新、最全面的知識。
現代教育技術發(fā)展突飛猛進,課程建設內容和手段變化多端,教師要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多查閱一些資料,多分享一些與課程相關的知識鏈接。在課程內容制作上,由于醫(yī)學課程內容多且抽象,采用圖片、聲音、動畫等形式呈現,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目前我校錄制的一些網絡課程加入了教師自己繪制的圖片,并融入了教師的想法和設計,得到專家和學生的好評。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高等學校教育教學事業(yè)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而課程建設作為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部分,需要通過信息化、網絡化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網絡課程建設又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的工作,需要教師做好充分的前期設計和準備,并且在建設過程中融入教師個人的創(chuàng)新想法,做到有設計、有想法、有行動、有應用、有反饋。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打造一批真正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精品課程,通過網絡課程與平臺建設,推動高校信息化建設,促進優(yōu)質教學資源普及共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