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珠峰
(上海杉達學院國際醫學技術學院,上海 201209)
課堂上指導學生通過繪圖來直觀高效地學習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方法,已被廣大專業教師所接受和運用[1,2]。因為大量高質量的解剖學繪圖作品通過不同點、線、面及色彩的組合,能夠直觀形象地展示解剖學理論、操作及其規律。
人體彩繪的特點是畫面逼真,層次分明,立體感和表現力強[3]。解剖學教學中的人體彩繪是用特殊的植物染料在皮膚上著色,把重要的局部記載、器官結構和體表標志等直接展示在人體上,從而提高解剖學教學質量。2013年8月澳大利亞墨爾本市皇家理工大學的教師通過人體彩繪來教授人體解剖學課程[4],但在我國尚沒有這方面的探索。本文從人體彩繪教學實踐出發,探討其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
(1)表面標志,即在活體體表可以觀察、觸摸到的骨性突起和凹陷(骨性標志)、肌的輪廓(肌性標志)以及皮膚皺紋等。
(2)內臟器官的體表投影,如闌尾根部和心臟的體表投影等。
(3)重要神經、血管的體表投影。重要血管和神經的起止、行程、分布以及其穿行的重要結構與伴行結構均可通過彩繪明確顯示。如副神經的體表投影及其與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的關系,正中神經的行程及其與穿行的旋前圓肌腱弓的關系,大隱靜脈和內踝的關系等。
(4)重要止血點、神經點和腧穴的部位等。
可將某一系統內所有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和毗鄰關系進行彩繪,彩繪的面積相應地涉及模特的局部甚至全身。如展示消化系統的所有消化管,將從頭部的口、咽繪至頸胸部的食管,最終到達腹盆部的胃、小腸和大腸。
選取有特征性的局部記載進行各器官結構的彩繪,如肘關節屈側淺層、三邊孔、腮腺咬肌區淺層、股三角等。
可以顯示手術局部由淺至深的層次結構、手術視野的器官結構的相互關系及器械擺放等。
既可讓學生完全臨摹教師已經畫好的彩繪模特身上的圖案,也可由教師完成模特一側身體的彩繪,由學生臨摹完成另一側完全對稱的部分,學生作品與教師作品除了方向相反外其余都一致。
教師畫出器官結構的輪廓,學生填充不同的顏色,從而完成彩繪作品。
行徑長的神經和血管,可由教師畫出根和經過的重要結構的干(如尺神經位于尺神經溝處),其余未貫通部分由學生來完成。某些臟器也可由教師畫出部分結構,其余部分由學生補全。如肝臟,由教師畫出肝的主要形態結構,而肝門及出入肝門的重要結構則由學生補齊。
某些局部記載由教師繪出深層次結構,由學生逐層覆蓋淺層次結構,逐漸過渡到淺筋膜內的淺靜脈和皮神經。或相反,先從淺筋膜開始,由學生逐層涂抹掉后再在原位畫出深層的肌肉、血管和神經。
對同一部位的結構,一側淺層一側深層地展示在同一個模特身上,教師和學生同時在兩側作畫進行對比學習。強烈的對比可以加深學生對局部器官結構相互位置關系的認識和理解。
我們將人體彩繪主要安排在實驗課上,在學生充分理解相關理論知識及觀察尸體和模型基礎上進行彩繪訓練。首先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同時進行相同命題的彩繪任務。然后小組合作完成一份彩繪作業,并選出一位代表講解所繪圖案中各器官的位置、形態和毗鄰關系。最后教師進行講評,并在現場修改各小組繪圖中的錯誤。
通過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分(各占50%)來進行彩繪成績評定,彩繪成績占實驗總成績的40%。
彩繪前需要學生明確彩繪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所繪結構的位置、形態和毗鄰關系。學生可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所繪結構的解剖學知識,包括微課、圖譜、尸體、模型和活體觀察等。特別強調掌握所繪結構在活體不同姿勢和運動狀態下的特點,以使繪圖逼真。
盡量選擇有一定繪畫基礎的學生作為人體彩繪的主要負責人,因為彩繪需要繪畫方面的文化、色彩和造型基本功,特別是構圖、對比、透視、光影明暗與色彩的感知與運用、比例的選擇和聯想等基本技能。
彩繪現場布局要合理,實驗室除模型外,要配有相應的彩色掛圖、繪圖工具箱等,各種工具要擺放整齊。適宜的室內溫度既可以縮短繪畫干燥的時間,也能使模特體態更為舒展以便于繪畫,急于使繪畫干燥時可使用吹風機。
一般選取理解和熟悉彩繪內容及步驟的學生作為彩繪模特,模特應身體健康,無疾病,無過敏史,皮膚完好光潔,體態勻稱。每次彩繪前要有備選模特以防臨時變故,并提前24~48小時取少許彩繪膏在模特手腕處試涂,以觀察其是否皮膚過敏。
(1)人體彩繪膏。購買專業的人體12色彩繪膏,要求色彩鮮艷,飽和度高,延展性好,上色能力強,不易掉色變色,防水防汗且具有良好的透氣性。人體專用彩繪膏在使用時如要稀釋,只可用少許食用油調和,不能用水稀釋。
(2)護膚霜或打底霜。彩繪前用,一方面是保護皮膚,另一方面也利于卸妝。
(3)人體彩繪定型液。彩繪完成后固定圖案用,可用噴筆噴于皮膚上。
(4)嬰兒油或卸妝油。彩繪課程結束后去除皮膚上的顏料用,也可用橄欖油替代。
(5)描邊刷和填色刷若干。保證一種顏色用一種刷子。
(6)圓規和直尺等多種測量、描繪工具。用于精確描繪人體結構。
(7)其他。如調色盤用以調和不同顏色,棉花棒用以修飾輪廓,衛生紙可在清潔時使用等。
構思是進行人體彩繪的前提。根據所要展示的內容,設計彩繪圖案的大小、比例,確定繪圖位置和圖中各部分的位置,明確最后的圖案效果。避免因畫面設計不合理造成排列的混亂與失衡,影響繪圖質量。
除12種原色外,混合色的使用方法可參考下列基本公式:橘色為黃色和紅色1∶1調配,紫色為紅色和藍色1∶1調制,粉紅色為白色和紅色1∶1混合配制,而灰色則為黑色和白色以不同比例調配成淺灰至深灰等不同色階。調色在調色盤里進行。
首先根據模特的體型進行體表測量,并涂抹護膚霜或打底霜;其次是上底色,一般是淺褐色或粉白色,根據所繪人體的膚色和部位確定;最后是重要表面標志的彩繪,如胸骨角一類的重要體表骨性標志可用虛線點出,重要體表標志線如前正中線、鎖骨中線和用于胸腹部的分區線等也應勾勒出來。
5.4.1 勾形和描邊 勾形即在相應部位勾勒出圖案的整體大形,確定整體圖案的覆蓋范圍和各組成部分的位置關系。在勾形過程中,一定要進行全面勾勒,正確展示各部位在整體造型上的比例關系,保證圖案的科學性。例如,彩繪如果需要利用會陰、大腿、小腿和足這4個部位綜合構成一個完整的圖案,就必須將人體的這幾個部位綜合在一起進行整體勾形,而不是每個部位進行分割描畫后再組合起來。勾形時一般先用棉花棒在人體上勾畫出圖形輪廓,修改完畢后用專用描邊刷描邊。
5.4.2 填色、暈染和漸層 填色是用填色刷在勾勒出的輪廓內涂色,盡量做到一色一筆,描出與人體器官結構相吻合的線條。線條要均勻,最好一次成圖,不繪重線,以免模糊。暈染和漸層是實現繪圖立體效果的關鍵,暈染時要考慮圖案的深淺漸變,先涂較淡的顏色再涂較深的顏色。可將較深的顏色輕輕地往后拉,從而產生暈染和漸層效果。
5.4.3 細節描繪 細節決定了整個彩繪作品的成敗。如肱骨上的滋養孔、結腸上的結腸袋、胃的中間溝和角切跡等,都要著重描繪。肌肉的起止點、肌腹和肌腱的過渡區便是肌肉彩繪的決定性細節。在繪制血管和神經束時,除用不同的色彩表示動脈、靜脈和神經外,動、靜脈形似分叉的軟管,邊緣稍加暈染,而神經則是稍呈扁狀的實心條索,不需暈染。
5.4.4 突出重點 突出重點是指在解剖學科學性指導下,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彩繪作品中的圖案和色彩的主次關系,舍去不必要的細節,使其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如面神經的分布彩繪在色彩處理上比較簡單,粗大黃色的面神經的五大分支在腮腺的上端、前緣和下端淺出,淺粉的腮腺、朱紅的咬肌作為背景,加以腮腺上端大紅的顳淺動脈和伴行的藍色顳淺靜脈。整個畫面空間布局簡潔,形象設計明快,色彩對比強烈,主題突出、明晰而深刻。
為保證人體彩繪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必須對圖案進行整理修改。要求模特展示不同體位和不同姿勢,完成不同動作,繪圖者反復觀察修改,盡可能提升圖案的藝術性。檢查各部分圖案的過渡區是否平滑流暢,線條的粗細是否均勻,線與線的接頭處有無分叉和重線痕跡,畫面的顏色是否均勻,厚薄是否一致,無關結構如體表標志線是否去掉等。繪圖完成后,模特空白部分的皮膚要保持干凈。
把定型液用噴筆直接噴到畫好的圖案上,使彩繪圖案不怕水洗。
人體彩繪可以直觀地展示出器官的位置和形態,學生通過繪圖、理論學習和圖譜觀察,可以準確地理解相關知識,從而簡化學習流程。
繪圖需要學生調動觸覺和視覺,全身心地投入,加深對書本知識的記憶。經過親自動手彩繪,學生反映對解剖學知識記得又快又牢[5]。
彩繪對人的感官沖擊力強,線條簡明,重點突出,使學生快速掌握如主要血管神經的行徑概況等知識點,再投入精力學習其他相關結構[6]。理論知識的學習滲透到繪畫全過程,可以說,一幅好的人體彩繪,就是一堂效率極高的解剖學課程。
為了科學地展示人體結構,學生常常要查閱相關人體測量學數據,才能自如地對不同模特進行同一形態結構的彩繪。這是彩繪區別于靜態人體解剖圖譜的關鍵。為此,學生還相應地學習了體質人類學、功能解剖學、生理學、人體測量學和相關儀器知識。所以人體彩繪是集多學科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對于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極為重要。
彩繪的各個步驟都需要學生精心準備,容不得半點馬虎,否則便會前功盡棄。所以,從模特當天的著裝、室內溫度的設定到彩繪顏料的選擇和調色,學生都要認真考慮,既要事先用畫布打草稿,又要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在配色、暈染和定妝等小細節上,學生還常常通過自己的小實驗對傳統方法加以改革,有效提高了實踐能力。
人體彩繪需要模特和繪畫人的密切配合,在很多情況下,是由一個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一幅作品。教師要邊教邊畫,學生也要邊畫邊討論,還要時時對已完成部分進行修改,沒有有效的溝通交流,一幅好的彩繪作品是很難完成的。所以,彩繪既是解剖知識的體現,也是師生良好溝通的成果。
我們要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一代醫學人才。當藝術和醫學有機結合為一體時,會產生嶄新的既符合科學規律又不失藝術唯美的作品。解剖學人體彩繪正是這樣一件藝術作品,它完全符合人體解剖學的科學性,從圖形的構思、畫面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線條的運用到立體化暈染,無一不飽含著繪畫藝術元素的合理運用。所以,整個彩繪過程就是學生繪畫、審美、鑒賞等藝術素養全面提升的過程[7,8]。
總之,人體彩繪運用于解剖學教學是我們豐富教學手段的一次有益嘗試,既可用于實驗課教學,也可用于教學錄像的攝制,讓學生共同參與如微課[9]、翻轉課堂[10]等教學改革。盡管一節人體彩繪課從準備到實施花費的時間長,投入的人力、物力多[11],使得大面積推廣還有一定困難,但是學生通過在人體上繪圖,可以輕松掌握難以記憶的解剖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1]顏貴明,許釩,張祖志,等.繪圖法在系統解剖學多媒體教學中的實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5(7):1896-1897.
[2]紀丕友,梁少華,趙冬梅,等.繪圖在解剖學教和學中的意義和挑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36):82.
[3]郭秋彤.人體彩繪教程[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3.
[4]圓石.澳大利亞教授用人體彩繪講授解剖學[J].科學大觀園,2013(18):63.
[5]Clavert P,Bouchaib J,Duparc F,et al.A plea for the use of drawing in human anatomy teaching[J].Surg Radiol Anat,2012,34(8):787-789.
[6]尹云霞.談學生繪圖在語文語言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2008(4):169-170.
[7]崔秋月.人體解剖學的教學藝術[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4):56-57.
[8]Palombi O,Pihuit A,Cani M P.3D Modeling of branching vessels from anatomical sketches:towards a new interactive teaching of anatomy[J].Surg Radiol Anat,2011,33(7):631-636.
[9]袁瑤薇,姜國華,劉洋.繪圖比賽和微課比賽對解剖學教學的促進作用[J].黑龍江醫學,2015,39(8):978-979.
[10]郝興偉,張強.翻轉課堂教學:經驗與趨勢[J].中國大學教學,2015(10):65-67.
[11]周琦意.開設人體解剖學繪圖課的實踐意義探討[J].亞太傳統醫藥,2011,7(2):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