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雅
摘 要:研究的方法:1.文獻資料法。根據論文選題和自己已掌握的專業知識、利用各類圖書、期刊、報紙來查找設計教育學、心理學、技能課堂結構、教師教學策略方面相關文獻資料。2.行動研究法。通過觀察、記錄素描教學事實,從學生課堂行為、學生上課表現等方面對此次研究進行說明、分析、研究。
關鍵詞:興趣;方法;素描;家校合作
做美術培訓以來,我經常聽到家長這么問我,老師,我的孩子已經八歲了,是不是該學素描了,一直以來這個問題都是家長從老師這兒最想知道的,也是我們作為老師特別急切的想和家長探討的話題。
從現在校外培訓和各個少年宮的藝術培訓上,素描課,主要還是以寫實素描為主線的。上來一定要跟孩子歸納幾個定義,比如透視、構圖、比例等等,一般都是從幾何形體的結構入手,它的學習目的就是培養小學員高度的概括能力和觀察模仿能力。
但是家長和小朋友在對素描不是那么了解的情況下,素描一直是有它自己的光環,有一種神秘感,家長覺得孩子學美術沒到素描階段就不算正式入門。
我研究這個的目地,就是要呼吁我的小學員家長,不要忽略了孩子學習畫畫的最終目的,聽一聽老師的心聲,切實做好家校合作,讓每一個小學員都能在自己適齡的年齡體驗到繪畫藝術帶給自己的快樂和感受。
孩子學畫畫,創意涂鴉以及情感表達更重要,孩子涂鴉敏感期的信號,很多父母一看孩子愛上了畫筆就覺得自己的孩子一定會有繪畫天賦,決不能浪費,趕緊報個班兒,最好能考個級,為將來升學增加點兒分量,但是不少教學專家卻建議十二歲前孩子不適合美術考級,當你的孩子愛上畫筆,也許是天賦,但更多的可能是繪畫敏感期來了,科學家早就發現孩子從三歲四歲就開始了,孩子在畫畫敏感期到來時往往通過涂鴉和畫各種話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是孩子在表達能力不夠完善時的一種補充也是孩子充分發揮自己想象力和兒童讀物想象力和兒童獨有的創意的一種方式,在這個時候家長該做的就是陪著孩子玩兒畫畫。
美國兒童藝術教育專家霍德華、加德納認為,過早地培養兒童的概括能力容易讓孩子養成概念化的習慣而變得死板,那么,兒童過早地學習素描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害了他們。
大量實例研究證明,九歲以前的孩子由于語言的自我表達能力還不完善,出于與外界強烈的溝通欲望,她們會本能地將心中所想和自己觀察到的事物想畫出來,從而達到與人交流目地,如果這時給孩子強加素描訓練,突然來一個大反轉,就會強化她們的概括能力而喪失感知生活和自我表達的敏感性。
所謂素描,在美術中的地位和學習它的目地,很多家長認為素描是美術的唯一基礎,那么她對少兒美術一定不是很了解,多種繪畫技法、材料以及媒介都是少兒美術必不可少的基礎,單獨強調某一樣基礎訓練都是很片面的,容易讓孩子養成孤立看待問題的習慣,同時也達不到美術開發心智的作用
一直以來,我都會在兒童美術培訓里,每期適當的加入幾節偏向素描形式的繪畫課,循序漸進,從中去觀察去發現,如果孩子在素描方面表現極大的興趣和悟性,可以增加繪畫課時量,并適當的提高難度,這個時候同樣不要忘了創意訓練,因為任何一種美術技能都是為人的情感表達服務,他不僅僅是畫得像某一樣東西就可以的,反過來,如果孩子更善于在繪畫上利用表達自己的創意,思想和想法,提供更多讓孩子展示的空間,幫助孩子實現他頭腦中的美好世界。
首先,學習素描之前,作為老師我采用的是循序漸進合理搭配,逐步讓兒童懂得,小朋友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很多的方法和技法都可以實現早期素描引導教學的目地,不要把它神秘化。
其次,繪畫課的課時量要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加逐步增加,可以從一開始40分鐘的繪畫藝術啟蒙到一個半小時初級美術再到3個小時的美術中級班,結合孩子的年齡身心特點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幫助孩子打開藝術之門
切實做好家校合作,讓每一個小學員都能在自己適齡的年齡體驗到繪畫藝術帶給自己的快樂和感受,結合實際問題和家長一起探討,有效的引導和建議,在學期尾聲和家長一起探討下一期的側重方向,請家長和小學員一起來聽少年宮初級兒童畫的公益講座,增加家長對繪畫的認識和對藝術的了解。在循序漸進,五彩斑斕的藝術世界里,讓小學員體驗到繪畫帶來的無窮樂趣,讓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了解,不盲目的教育,讓家長和小學員都滿意是我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
[2]多德森.《素描的訣竅》伯特。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3]于艾君.《國外現代素描研究》遼寧美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