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紅 宋 慎 易麗萍(江西司法警官職業學院警體部 江西 南昌 330013)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改善,促進了高等院校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天津體院適應形勢的發展在我國高校首先開設了社會體育專業,二十多年來社會體育專業從無到有,辦學規模得到了迅速擴大,目前我國有200多所高等院校設置了這門專業,較好地滿足了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但是,社會體育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體育專業,在發展過程中仍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仍需進一步完善,發展的任務還任重道遠。
社會體育專業是一門新興的體育交叉學科,它是以社會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具有較好的社會體育基本理論和技能,能使學生在社會體育服務業中成為從事咨詢指導、教學科研和組織經營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該專業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應用性強,要求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具有良好的實踐技能和動手操作能力,較強的綜合管理素質,以及與團隊的合作和溝通能力,自己能夠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高校要適應市場需求,提高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不斷培養高素質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
我國高校在開設社會體育專業以來,各自結合學校實際對人才培養做了許多細致的工作,社會體育專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專業化的發展上還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和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
目前,許多高校在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上過于寬泛,其內容涵蓋能夠從事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經營、教學以及科研等諸多方面,這些內容包括的范圍太廣,容易存在模糊不清的情況,對培養目標沒有進行準確定位。目標定位不準會造成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知識面泛而不精,會造成無法厘清社會體育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具體是從事什么的,以致于進入社會后不知道從事什么具體的工作。因此,培養目標的定位是社會體育人才培養的關鍵,也是專業課程設置的前提,其決定著專業的發展方向,影響著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未來走向社會的就業。
許多高校在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上與傳統的體育教育專業基本相同,有許多課程就是采用了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差異性不明顯。究其原因,體育教育專業在我國體育教學中發展較早,是一門比較成熟的專業,其在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比較完善,而社會體育專業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經濟較好發展基礎上產生的,它是傳統體育教育專業的延伸和發展,其起步較晚在課程設置上不同程度上向體育教育專業進行了借鑒和吸收;尤其是從事社會體育專業教學的很多教師之前都是從事體育教育專業教學的,這些教師在教學中長期形成的慣性思維無法在較短時間內改變,很多教學方法還會延用到社會體育專業教學中。現實中,高校在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教育方式上與體育教育專業存在過多交叉,會使這兩個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在能力、素質及知識面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影響到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未來就業。
我國多數高校在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項技能培養比較注重,而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和創造性,學生的實踐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培養。這種人才培養方式造就出來的人才會與未來的崗位工作能力需求造成脫節。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客觀上有許多高校存校外實習基地少、教學資源不足的情況,即使有些高校建立了學生實習基地,但是由于經費投入不足,存在著對實習基地管理不規范,基地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發揮的作用不明顯。此外,許多高校在實踐教學中的形式比較單一、內容不豐富,實踐教學考試測試體系也不完備。這些情況的產生正反映了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在實踐教學方面是薄弱的。
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要不斷適應社會市場的需求,創新人才培養的理念,理清發展思路,找準自己的專業定位,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探索,為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社會體育專業目標定位要主動適應我國新形勢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社會體育人才的需求,順應我國社會體育事業的發展方向,同時隨著社會發展對培養目標進行相應的調整。目前,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的人才既有在商業性體育市場又有在公益和行政性的市場上進行就業的,其中有的承擔著體育管理的職責,有的從事體育技能,也有的從事體育健身指導和體育服務銷售等工作。高校要根據社會體育人才走向社會從事的工作領域,以社會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為著力點,準確定位培養目標。要密切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及學校自身的體育教學資源配置,認真思考培養什么類型和層次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在確定社會體育專業大方向的前提下,不斷細化具體的發展方向,例如,有的在專業上可以傾向于群眾體育健身指導和管理方向;有的可以傾向于體育產業經營和管理方向;有的可以傾向于體育保健和康復方向等。要緊密結合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目標,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投入充足的教育資源,不斷突出專業所具有的特點,讓學生在“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三個方面得到提升。通過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讓學生把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轉化成工作技能,從而滿足未來工作崗位的技能要求。
當前,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仍然像體育教育專業一樣,包含體育學、社會學、運動訓練、人體解剖學、社會體育概論、社會體育管理學等,同時開展了一些傳統和大眾的體育項目,比如:健身、籃球、足球、排球、武術、兵乓球、羽毛球等等。這些項目對于提高人民身體素質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已形成了范圍較大的中產階級和一些高收入人群,僅僅依靠這些傳統的項目目前很難滿足他們的需求,而現在正在發展的一些新興和時尚的體育項目如賽車、游艇、瑜珈等運動正適合這些人的心理需求。現階段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明顯落后于社會體育的發展,因此要適應市場需要對本專業的課程進行合理配置。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社會體育活動指導、交際溝通和社會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三大基本能力。這三大基本能力是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的基礎要求,在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上要圍繞著培養學生三大基本能力而展開,不斷完善課程的框架。另外,在一些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上,要與國家有關的社會資質認證進行接合,讓學生在通過學校日常教學過程后獲得相關證書,例如國家健身健美指導員、社會體育指導員、游泳教練員、等級裁判員等證書,為以后就業打好一個基礎。
社會體育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其培養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要進行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能夠充分將專業知識與崗位技能需求進行結合,不斷提高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實際技能,體現了良好的職業技能需求。高校要進行實踐教學就要有實踐平臺。在校內,高校可以依據自身的條件,建立“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實訓基地中,提高對工作技能的認識,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能力。在校外,高校可以積極構建“學企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特別是可以與企事業單位采取“3+1”應用型人才教育培養模式,即學生在大學的前三年完成專業所需的基本理論學習和基本能力訓練,最后一年通過產、學、研結合的實踐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出真正的應用型人才。高校與企事業單位在合作辦學過程中,能夠知道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不斷調整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從而使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同樣,企事業單位也可以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讓學生得到健康的成長,成為企事業單位需求的人才。
十九大以來,我國社會進入了新的全面發展時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邁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這給我國社會體育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機會。我國社會體育產業發展起步較晚、還處于不成熟階段,從事體育產業方面的企業發展規模偏小、持有的品牌名氣不高,在創新能力方面與國外同類型企業相比有較大的差距。大力發展體育產業是加快我國社會體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是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智力保障。所以,高校不僅要考慮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就業能力,而且更加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社會體育產業的發展積聚一批創新創業人才。要將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作為社會體育專業的重要環節,有針對性地開設創新創業課程。通過教學讓學生增強創新創業的意識,掌握國家創新創業的有關政策,了解企業創辦的條件及流程;邀請體育產業的精英人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地交流,傳授心得體會,增強學生創新創業的激情;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將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本領。
社會體育專業與體育教育專業盡管有相似但還是存在差異性,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改變傳統的體育教育理念,要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不斷去除不合時宜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方式,創新教學方法。要在與學生的教學互動中認真總結,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個性,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自身技能。同時,教師在與企事業單位合作教學中,可以走出校園深入到企事業單位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使自己的思想素質、教學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得到發展,提高自身的素質,共同推進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