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念,黃鐵牛,郭果毅,胡熙苒
(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我校于2016年開設了三年制高職臨床醫學專業,注重培養熱愛醫療衛生事業,適合本地區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和法律意識,掌握從事基層臨床醫學工作必需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對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治、預防和急危重癥的初步處理能力[1],適合從事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高素質實用型臨床醫學專門人才。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廣泛調研和校院合作,構建了三年制高職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
通過對本地區城鄉基層醫生職業崗位的調研分析,根據職業崗位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遵循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以臨床醫學專業職業崗位群能力培養為重點,突出職業性、實踐性和適用性,與各層級醫療機構專家共同構建課程體系。
針對三年制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的主要職業崗位群,即城鄉基層醫療衛生保健機構的醫療、保健和公共衛生管理等崗位[2],分別分析并歸納整合其典型工作任務和所需核心能力,依此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參照國家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標準[3],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的規律,采用遞進、并列與流程式相結合的結構設計,構建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的“三遞進”四模塊的課程體系。共計2710學時,162學分。
“三遞進”指職業能力的依次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形成的第一階段為第一學年,是醫學人文素養和臨床醫學基礎知識學習階段,即“職業認知”階段;第二階段為第二學年,是臨床醫學基本技能和綜合技能學習階段,即“職業認同”階段;第三階段為第三學年準崗實習,是綜合技能形成階段,即“職業熟練”階段。
“四模塊”指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模塊和拓展模塊。公共基礎模塊課程包括軍事技能、體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就業指導、計算機應用基礎、衛生法規、大學英語等課程,占總學時的15.02%,主要在第一學年開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醫德教育和大衛生、大健康觀念全方位貫穿融入醫學教育全過程,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和法律意識。專業基礎模塊課程包括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等課程,占總學時的18.34%,以“必需、夠用”為度,主要在第一學年開設,學習基礎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臨床醫學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基礎。專業模塊課程包括預防醫學、診斷學、中醫學、內科學、外科學、社區急救服務、傳染病學、全科醫學、保健學基礎、婦產科學、兒科學、康復醫學、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與答辯等課程,占總學時的60.41%,主要在第二、三學年開設,學習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模塊課程是對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模塊課程的拓展,占總學時的6.23%,在第一、二學年開設,包括醫學英語、人文素質與應用寫作、醫學遺傳學、心理咨詢、醫學文獻檢索、食品營養與衛生、衛生事業管理、老年醫學、遠程會診、健康教育學、循證醫學、科研設計與論文寫作等課程,體現課程體系的彈性,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
臨床醫學專業具有綜合性、技術性、實踐性的特點。為此,我們構建了“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專業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學時占課程體系總學時的57.27%[2,4]。
2.2.1 早臨床 即早期接觸臨床。為改變第二、三學年學生才接觸臨床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早臨床,我們在第一學期增設臨床醫學導論課程;在第一學年的第一、二學期各安排4學時到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參觀體驗,讓學生通過識崗體驗盡早熟悉基層臨床工作環境。
2.2.2 多臨床 指在仿真實訓中心和醫院(社區)的真實環境中反復訓練基層醫療“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健康管理”六位一體的崗位能力。一方面按醫院病房形式布置校內仿真實訓中心,讓學生在仿真的工作情境下,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如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結果的判斷、基本技能操作等。更重要的是通過與醫院(社區)的緊密合作,由臨床一線專家床邊帶教和學校教師組織討論答疑,讓學生在完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城鄉基層醫生實用技能,如急救與轉送、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基層適宜中醫藥技術等予以強化訓練[5]。
2.2.3 反復臨床 學生入學就開始接觸臨床,通過反復的仿真實訓和醫院(社區)見習,第三學年完全在醫院(社區)準崗實習,達到反復臨床,以提高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
第三學年學生到各縣級及以上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各層級實習基地進行“三段式”準崗實習,即34周綜合醫院實習、4周鄉鎮衛生院實習、2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實習,制訂詳細的實習計劃和實習管理規定。實習期間學生需在學校和實習單位“雙導師”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工作,實習結束返校完成畢業設計答辯工作。畢業設計是培養學生專業綜合能力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畢業設計與答辯成績評定合格為學生畢業的必備條件。
在課程教學中緊扣職業能力需求,以職業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為主線,以仿真實訓中心、醫院(社區)真實工作環境為依托,將知識、方法和技能有機融合,實施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通過采用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法)、CBS教學法(以病例為基礎的學習法)、情境教學法、自學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視頻、臨床病例分析、仿真教學、臨床見習等多種手段,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專業核心課程的所有教學活動在一體化教室(仿真實訓中心)或醫院(社區)的真實環境中進行,以學生為主體,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以教師為主導,指導學生完成工作任務,并傳授相關知識?!敖虒W做一體”的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實現“四位一體”,即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為一體,教室和病房為一體,教師和醫師為一體,學生和學徒為一體。
臨床醫生工作崗位的實際工作任務包括從病史采集、體格檢查、選擇并分析判斷輔助檢查結果到確立診斷、做出醫療決策、提供健康指導等。我們以真實案例為載體、真實工作任務為導向,將工作任務分解為一個個子任務,按照基礎、提高、綜合3個層次和基本實訓、單項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臨床見習和實習等階段構建突出職業技能訓練為核心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初步形成了“識崗—仿崗—協崗—準崗”四階梯的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入學即到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識崗”體驗,形成對專業的初步認知,熟悉工作環境,明確工作任務與工作過程。按“真實設備、真實情境、真實工作過程”(三真)的情境設計,學生在校內仿真實訓中心訓練完成基本實訓、單項技能和綜合技能訓練,通過“仿崗”實訓掌握各項職業基本技能。學生到縣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協崗”見習,在醫院教師指導下完成基本的診療工作,培養職業態度和綜合職業技能。學生在完全真實的臨床醫學工作環境中“準崗”實習,獨立或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相應工作任務,強化綜合職業技能,為零距離上崗奠定堅實的基礎。
課程考核堅持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著重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相關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采取課堂提問、現場操作、課后作業、調查報告、技能考核、自我評價、小組評價、課程結束考試等形式進行。實習前進行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
實習階段考核以醫院(社區)職業現場考核為主。先由各實習單位科室帶教教師對學生實習情況進行評定,然后由醫院實習管理部門根據學校要求及各科室評定情況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
畢業考核參照國家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標準,通過職業崗位能力情境化考試(客觀結構化考試),全面評價學生的臨床應變和實際工作能力[6]。分為七站式考試:模擬診療站、外科操作站、內兒科操作站、婦產科技能站、急救操作站、實驗室檢查站、醫患溝通站。
三年制高職臨床醫學專業是實用型臨床醫學專門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城鄉基層醫療機構綜合型人才的重要來源。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構建應體現人才培養規格的素質要求、能力要求和知識要求。
在構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需要每年對用人單位負責人、臨床一線醫生、畢業生等開展廣泛的調研工作,根據崗位能力需求和執業助理醫師考核要求變化,優化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以核心課程資源建設為中心,與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合作,逐步建立集教學、培訓、自主學習、服務為一體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型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資源庫和健康教育資源庫。進一步提高校外協崗見習的效果,增加見習的時間比例,構建“上午校內—下午校外醫院—晚上校內”的三段式見習模式。
以城鄉基層醫療機構對臨床醫學人才的要求為依據,相信我校將為本地區城鄉基層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培養出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三年制高職臨床醫學專業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從而有效解決基層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問題和“看病難、看病貴”的醫療困境,促進基層衛生服務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