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菲
“佛系”是個網絡流行詞,大體是指看淡一切、與世無爭、隨波逐流、隨遇而安,甚至是逆來順受、能忍自安的處世哲學。這種心態便是“佛系心態”。
態度決定一切,消極的心態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激情。近年來,我國各層級教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教育領域的變化有目共睹,無論是育人模式,還是教師角色,抑或是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些變化帶給廣大教師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革中,絕大多數教師能夠積極適應變革,為教育理想而努力,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在勤奮工作中找到人生的價值。
然而,在教師隊伍里,也不乏隨遇而安、得過且過之人。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教,更不知怎樣才能教得好。處處不堅持,事事隨大流,漸漸在平淡中迷失自我。教師存在“佛系心態”,可以稱之為“佛系教師”。有的“佛系教師”對教育改革不關心,因循守舊,甘愿做一名改革的旁觀者。而有的“佛系教師”對教育改革不走心,只是在改革的洪流中隨波逐流、被動應對、隨遇而安。“佛系心態”嚴重的老師,大都缺乏理想信念和進取心,因而過著安于現狀、得過且過的教育生活,憑經驗教學、靠“吃老本”守住講臺。長此以往,他們會未老先衰,提前結束教師職業生涯的“黃金期”。更重要的是,這種心態決定著教師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也必然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這既不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也不利于教育的健康發展,更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為基層教師如何才能在教育改革中立于不敗之地?教師只有克服“佛系心態”,才能夠適應教育的改革,才能夠立于教育改革的潮頭。那么教師如何才能克服“佛系心態”呢?
首先,保持進取心。教育改革是順應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建設的必然選擇,改革沒有一帆風順,必然會經歷各種陣痛。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中,我們遇到的每個問題如教學思想、師德培養、教法創新、教材重建等都值得深究。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堅定的信念。魯迅說過:“不滿是向上的車輪。”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滿足于現狀,才會有所追求,為自己確立更高的目標,這就要求廣大教師時刻保持著進取心。只有保持進取心,才能確立更高的目標;只有明確了目標,才有奮斗的方向,才不會隨波逐流、隨遇而安。
其次,保持工作激情。看淡一切、與世無爭,作為個人生活態度或者處世哲學,我們或許無可厚非,但在職場中,未必明智。長時間地在某一環境下工作,日復一日地重復相同的事務,很容易導致工作情緒低落,安于現狀。其實這也是一種“佛系心態”。之所以出現這種情緒,是因為這些教師只知道單一工作,而沒有明白自己工作的價值。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師所面臨的教學環境幾乎是常變常新。只要教師對教學工作保持激情,就會精力充沛、工作高效,從而不斷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再次,保持樂觀心態。“佛系”也是一種消極的逃避心態。教育改革是大勢所趨,雖然其中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和挑戰性,但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應該以更加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而不能消極應對,更不能逃避。樂觀的心態,總給人正面的心理暗示;而消極的態度,則會影響工作的開展,更會給學生帶來不好的暗示。在沒有太多經驗可以借鑒的教育改革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問題或者挫折,教師只有克服“佛系心態”,保持樂觀心態,才能投身于教育改革之中,成為教育改革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渾渾噩噩、碌碌無為是一輩子,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也是一輩子,而后者卻能造福教育。在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的今天,少一些“佛系心態”,多一些工作激情;少一些隨波逐流,多一些進取心,才能為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