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利
【摘 要】本文提出為了適應互聯網金融時代的需要,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加強高職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金融 教學方法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C-0064-02
互聯網的興起,網絡通信技術和支付技術的成熟,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技術基礎。再加上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互聯網金融已成為了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當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支付、資金融通、投資、信息中介服務密切結合的時候,就進一步推動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并且對傳統的金融監管和金融體系帶來了沖擊。互聯網金融業的迅速發展,也對金融人才培養和金融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推動了金融學科課程的與時俱進。
高職院校主要是向社會輸送復合型的技術性人才,金融專業教育也應該強調培養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確保學生的專業技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然而,目前高職院校金融專業教育主要是圍繞傳統銀行業務開展的。在互聯網金融時代下,高職院校金融專業課程體系也要進行改革,優化和調整課程內容結構,才能滿足金融服務業的要求。
一、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時代的課程體系
建立和完善適應互聯網金融時代的金融專業課程體系,能使人才培養過程規范化和提高教學質量。因此,高職院校可以根據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崗位需要來設置課程體系,使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與金融崗位能力要求互相匹配,為金融崗位輸送合格的人才。
因此,在互聯網金融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上,必須讓學生夯實基礎,強調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應該建立適應互聯網時代金融專業的基礎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上強調信息技術和金融產品的互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在課程體系上應該突出特色和強化實踐。對金融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該與實踐教學密切結合,強化實踐在課程體系中的比重,突出實踐能力,滿足企業對互聯網時代金融人才的需求。
根據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分析互聯網金融時代對金融人才的需求,筆者認為高職院校金融專業課程應該分為四個模塊,公共基礎模塊、職業核心技能模塊、職業基礎模塊、職業綜合和拓展模塊。其中,職業核心技能模塊、職業基礎模塊、職業綜合和拓展模塊都是金融專業的主干課程模塊。在這四個課程模塊中,每一個模塊應該設有傳統金融的課程和互聯網金融課程。這四個模塊應該相互交融和互相獨立,互相補充和互相聯系,全方位地發揮高職互聯網金融專業課程的功能,促進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如在公共基礎模塊上,應該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為目標,課程設置上應融合思想政治課程、入學軍訓、高等數學、軍事理論、信息技術、體育、英語等課程,并且還應該設置大學生就業指導的課程。在各個課程上應該明確規定學時和學分,通過公共基礎知識教育的開展,培養學生應有的綜合素質。
職業基礎模塊上,主要側重點是向學生介紹金融專業知識,通過金融知識的介紹培養學生的金融素養。職業基礎模塊是緊接著金融知識模塊的,當學生對基礎領域各個方向的知識有大概了解之后,對金融專業知識就能高效吸收。在這一模塊中,應該開始金融理財基礎課程、金融法課程、財務管理實務課程,并設置相應的學分和教學課時。
在職業核心技能模塊上,側重點應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因此,這一模塊主要開設國際金融、銀行會計等課程,根據金融產品營銷的特點來推動教學和實習一體化的實現。在互聯網金融的環境中,開設電子支付和網絡金融課程,能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知道金融業務中固有的風險,進而知道規避風險的措施。教師還應該開展銀行業務模擬實訓課程和網絡交易支付、結算方面的實訓課程,能讓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學會理論知識,提高操作技能。
二、改革教學方法
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特征,要求高職院校金融專業課程體系的多樣性和靈活化。因此,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單一的、固定化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實現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改革和教學理念的創新,提高金融課程的教學質量,樹立“主動”與“全面”的發展理念。金融課程教師也應該注意,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微課和多媒體課件比傳統教學更富有優勢。教師應該積極利用微課和多媒體課件來引導學生鞏固對互聯網金融環境中金融專業知識的認知。教師還應該根據課程內容和具體情況,靈活使用各種教學方法,推動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如教師可以靈活使用項目教學法、合作式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講授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分組討論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教師還可以采用立體化教學資源進行講課,如可以使用閱讀材料、課程網站、項目實例、案例、視頻教程,激發學生對金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采用“小組制”和“工作室”的教學制度,采取任務驅動、生產性實訓、項目教學等教學方式,制定學生開展金融產品營銷方案設計、開發移動互聯網金融產品應用、設計客服流程、推廣設計的方案、開發網站等任務,為學生提供切合實際的實習機會。
互聯網金融時代也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此,教師應該以崗位能力為教學的導向,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金融課程中突出實踐教學的作用,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然選擇,也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專業技能的必然途徑。高職院校在互聯網金融課程中應增加實踐操作的能力,如開設IT技能綜合實踐課程和互聯網金融業務體驗課程,讓學生直接在校企合作的企業開展對接學習,學習時間可以是1-2周。學生在企業中,在師傅的帶領之下,更會親身了解互聯網金融時代真實的金融項目,能提前體驗將來從事職業的崗位,獲得對金融行業的感性認識,更好指導未來的職業生涯。在IT技能綜合實踐課程中,應該以導師制和“工作室”的形式來開展。學生在“工作室”之中,在導師指導下開展專業技能實踐活動,參與專業技能考核,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endprint
師資隊伍通常是影響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互聯網金融專業課程體系的師資隊伍建設,應該建立一支由學校、企業、行業專家共同組成的,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為此,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開展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引入名師和學術名流補充師資力量,也可以招聘一些企業骨干來充實金融專業的實踐教師隊伍。在金融專業具體課程的設置上,應該由學校和金融行業共同去設計,課程教學工作由教師和行業專家去完成,金融實踐課程應該由工學結合訂單企業一線專家來承擔。
三、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互聯網金融時代的來臨,對于以傳授技能為主的高職院校教育來說不僅僅是擴充與發展傳統教學內容,也意味著轉變傳統的技術運用方式,變更素材媒介。傳統銀行業務的開展,通常是憑借著網絡銀行渠道和柜臺通道。但是,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出現,卻能把手機銀行新媒介與高職金融專業教學相結合,打破了固有的空間、時間和地域限制。從客觀角度去看,教師和學生如果不掌握嫻熟的手機銀行操作技能,脫離互聯網金融產品內容的教學內容,在互聯網金融業務教學上就缺乏應用價值。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技術革新和產品創新共同推進的過程,高職院校的金融專業課程也應該適應社會的需要,實現學與用的互相結合。在評判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水平方面,應該建立一個綜合化和多元化的考評體制。在考評方面注重學與用的互相結合,當教、學、用能夠實現全方位結合,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型和主動性,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習的學習開展客觀和公正的評價。
在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考評制度方面,應該創新考試方式,盡量避免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教師可以設計多種方式結合的考試制度,如可以把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情況、小組討論完成狀況、平時作業完成情況都作為期末成績的重要部分。如在金融理財課程考評制度上,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三個人一個小組,一個人扮演理財師,另外兩個學生就扮演客戶。扮演客戶的學生,就家庭理財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向理財師咨詢,然后理財師給予回答。這個過程都可以用手機錄制為視頻,作為期末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學校也應該增設多種考核方式,側重考核學生的學習過程環節,杜絕在期末學生突擊學習和死記硬背的情況。通過綜合考評的方式,令考核結果變得合理和公平,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史煥平,廖繼勝.金融學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設置的若干思考[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6(6)
[2]李銀珠.高校金融學學科教學方法探析[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8(9)
(責編 丁 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