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韋文榜
【摘 要】本文以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之間的關聯性進行調研,分析二者之間的薄弱環節、普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學生政治學習、開展各種主題活動、打造第二課堂品牌工作、組織青年開展豐富多彩校園文化的活動、開展廉潔意識教育等措施,促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園文化 創新人才培養 構建 分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C-0100-02
高職院校開展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主要通過第一課堂(課內文化)與第二課堂(課外文化)教育來實現。所謂第一課堂,就是針對不同的專業要求及人才培養計劃,開設相關的基礎課及專業課,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是高職院校主要的教學方式。第二課堂教育分為人本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方面的建設,大多高職院校開展有限的學生文化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高職人才培養的方法和途徑多種多樣,但是由于各學校層次、水平不一,絕大多數高職培養創新人才的著力點多局限為以教學為中心的課堂教育教學。本文以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之間的關聯性進行調研,提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對策。
一、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的調查
為研究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之間的關聯及存在的問題,本文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為切入點,以學生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為載體,為創新人才培養拓寬有效途徑提供充實的理論基礎和合理建議。調研對象為800名在校師生,其中教師及學生各400人。
(一)師生對“校園文化”認知度的調查。抽樣調查發現,67.2%的學生認為校園文化應該是有豐富的業余文化生活、有精致的校園文化環境和多元化的人才觀等;77.6%的師生則表示,對校園文化的內容、形式及參與的方式不太了解。上述數據說明,師生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關注度、認知度較高,但是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參與程度、評價體系等相關體系的建設不夠完善。
(二)師生對“高校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或作用”認知度的調查。目前,在高職院校,第二課堂的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養成創造性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既是對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也是對第一課堂的衍生和升華。調查發現,50.1%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清楚或不太清楚;33.7%的教師認為第二課堂教育不重要;72.5%的師生認為第二課堂的教育教學對人才的培養有作用,但是第二課堂的具體內容存在缺乏統一規劃、指導、考評體系不健全等問題;64.3%的師生認為高校對第二課堂教育教學工作的作用認識不足,導致學校在校園規劃、教學設施設備等硬件建設的安排及使用、政策制定、經費投入、人員配備等方面存在邊緣化的狀況等。這說明在高職師生中,對“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或作用”的認知度、關注度存在差異。
(三)對“高校第二課堂教育教學形式”認知或建議的調查。調查發現,90.1%的師生認為,第二課堂的教育教學形式應該是多樣化的;82.6%的師生認為第二課堂的教育應該涵蓋學生的興趣學習、社會調查、咨詢服務、學術探討、科技發明、公益勞動、社團活動等課外實踐活動;但在問及“你是否參與了本學校的各類實踐活動”時,60.8%的學生表示參加過,30.4%的學生表示沒有關注,只有20.1%的學生有意識地參加過各級各類課外實踐活動。由此可見,在將人才培養與第二課堂教育及形式上,存在著諸如意識不強、教育途徑相對較少、相關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四)師生對“學校校園文化制度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化”的相關調查。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培養創新人才的著力點多局限在以教學為中心的課堂教育教學,主要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學目標質量、教學改革的質量、師資隊伍的質量、教學評價的質量等方面著手實施人才培養計劃。調查發現,在“高校對第二課堂重視程度”調查中,64.3%的師生認為高校對第二課堂教育教學工作的作用認識不足;在“開展第二課堂教育教學中是否需要實現學分制?有何好的意見建議?”的調查中,85%的師生表示實行學分制是非常必要的,20.3%的學生認為無所謂。
二、促進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措施
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于1956年,2002年升格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在校生近9000人。學院堅持“樹木樹人、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根據林業行業辦學特色,圍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這一目標,制定了《高職院校大學生“第二課堂”創新人才培養實施方案》,從專業情感與技能培養、文化氛圍營造、課外實踐活動建設、主體社會實踐等四大方面設計第二課堂活動內容,先后組建39個學生社團,每個社團都配備有專業教師作為指導老師,制定相應的社團活動管理制度、教師指導制度等,真正從源頭上以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構建起相應的制度和激勵機制,以拓寬創新人才培養的渠道。主要做法有:
(一)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針對校園文化建設、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專門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組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學生第二課堂活動、人才培養等各項工作的協調、落實。建立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經費投入的保障機制,建立專項經費,按實施步驟予以保障,并加強經費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實現專款專用。
(二)加強學生的政治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引導學生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深入學習政治理論知識,關心時政,積極投身“創先爭優”活動,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認真領會學院提出的任務和目標。鼓勵學生參加廣西“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美麗清潔鄉村”活動,以及“服務地方發展”“廣西青年志愿者活動”“大學生就業創業”“青馬工程暨素質拓展活動”。在活動中,運用各種科學的方法開展教學,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指導中學技能,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勤于總結。endprint
(三)利用各種重大節日及開展各種主題活動,推進學生的教育工作。新時代下,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制訂符合團員發展的學習及活動方案,組織廣大團員、青年認真學習、宣傳。以“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節日和“九一八”“一二·九”紀念日,以及團課、講座等,開展活動對團員學生進行愛國、集體、國防教育。通過開展以上系列服務青年學生成人成才。
(四)打造第二課堂品牌工作。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組織各系開展 “每周一講一展”活動。聘請有知名度的企業老總和成功人士到學院君武大講堂現場作報告,目的讓學生少走彎路,為走上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各系專業特點及學生興趣愛好,每周進行專業技能展示,目的是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及提升學生的職業興趣和素養;利用“五四”青年節開展各種團員意識活動及各種培訓班共9期。
(五)組織青年開展豐富多彩校園文化的活動,推進校園文化發展。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通過開展第十一屆“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全院有近8000人次參加到校園文化藝術節中;引導積極優秀的大學生向黨組織靠攏,推薦優秀大學生入黨。積極引導青年圍繞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開展好學校聯歡晚會、青年座談會、技能運動會,拓展培訓,各種體育賽事活動,增進青年的凝聚力和彼此間的交流。推薦青年到社會掛職或參加區級以上組織的社會重大活動。
(六)培養學生遵紀守法,增強廉潔意識教育。要求學生黨員始終以《中國共產黨章程》來嚴格要求自己,不論何時何地,都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嚴格按照中紀委的文件規定要求,努力做到廉潔自律,帶頭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的各項規定,時刻提醒和告誡自己,始終堅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教育。
(七)推進素質教育發展。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發展內在潛力的不斷釋放,有力地助推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現階段,高校人才培養將會進一步優化我國創新型人才的整體結構,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地方高校現有素質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的需求、高要求。高校發展迎來了創新驅動改革發展前所未有的好時期,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解決,對于這些困難和問題,需要充分地認識,了解事物發展的根本矛盾在哪,才能把不利條件轉化為創新發展的落腳點。因此,地方高校需要進行素質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綜上,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堅持“樹木樹人 知行合一”的校訓,結合林業類專業的特點,從專業情感與技能培養、文化氛圍營造、活動課程建設、主體社會實踐,以校廣播站、校園網站、宣傳欄、新媒體等為載體等幾方面積集聚文化底蘊;積極辦好各類文化藝術節,組織學生開展各種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體現校風校訓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并且建設相應的實施辦法、評價辦法或相關制度,實現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偉.探索第二課堂教育模式,推進高校創新人才培養[J].北京教育(德育),2009(Z1)
[2]何毅.淺論高職院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J].湖南民族職業學院院報,2011(3)
[3]張琦.高職院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0(16)
[4]廖江華.構建校園生態文化體系 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
[5]史潔,倫文,朱先奇.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其結構[J].中國高教研究,2015(5)
[6]傅進軍.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環境建設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33-34
[7]賀繼明: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25
[8]童李君.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J].科技文匯,2013(5上)
【作者簡介】李麗娜(1983— ),女,仫佬族,廣西柳州人,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助理研究員,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韋文榜(1980— ),男,廣西柳州人,博士,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高級工程師。
(責編 盧 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