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蕓
【摘 要】本文基于心理資本理論,從樹立積極的就業希望、提升自我效能感、培養樂觀的思維方式、開發堅忍的意志四個方面,探討民辦高校學生依托開發心理資本實現其就業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心理資本 民辦高校 貧困生 就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C-0131-03
隨著民辦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學校中的貧困生群體規模有所擴大。為此,民辦高校通過建立多種方式的資助政策體系,并為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開通入學“綠色通道”等方法,不斷為貧困生進行經濟減負。然而,日益增長的就業壓力和其他壓力因素的疊加,令民辦高校貧困生產生了很大的就業焦慮。本文基于心理資本視角分析民辦高校貧困生的就業問題,結合心理資本理論,從心理資本中希望、自我效能、樂觀與堅韌四個方面探討民辦高校貧困生就業能力培養的路徑。
一、心理資本的理論內涵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出色的心理素質、積極的精神狀態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要素。20世紀末期,一些心理學家發起了積極心理學研究運動,倡導對人的積極情感的關注發掘,改變了側重人的消極病理表現調試的研究方向。早期的心理資本概念僅被引用于經濟類學科及社會類學科當中,而盧桑斯結合積極心理學及積極組織行為學的相關論點,指出心理資本是指人的積極心理狀態,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希望(有堅定的目標,為了達到目標可以不斷調整策略、途徑來取得成功);自我效能感(在面對挑戰的任務時,擁有能夠通過努力來獲取成功的自信);樂觀(對當下和將來的成功做積極歸因);堅韌性(當遇到挫折和困難時,能夠堅持不懈,迅速調整恢復并采取迂回戰術實現成功)。
二、民辦高校貧困生就業能力
“就業能力”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至今國內外學者對“就業能力”概念并沒有統一的界定。國外的學者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國內學者對就業能力定義界定,主要以什么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為主。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鄭曉明,他指出,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在學校期間通過學習各類知識和開發其綜合素質而取得的能夠完成就業目標、滿足社會需求、在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的能力。本文定義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學生經過在校的專業學習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最終實現自身的就業理想(或縮小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它包含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心態以及適應崗位的能力,等等。從傳統的觀點來看,一方面民辦高校的就業政策以及就業環境都比不上公辦院校,另一方面貧困生自身的社會資本及人力資本也低于普通學生,就業能力并不理想。但是,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其實是內因,所以我們應該通過開發民辦高校貧困生的心理資本來實現其內因的推動,最終達到提高其就業能力的目的。
三、民辦高校貧困生就業能力的心理資本視角分析
民辦高校辦學資金基本靠自籌,其中學費是主要的資金來源,因而學費比公辦學校普遍更高一些,同時沒有太多的公共財政資金支持,相應的“獎、助、補、減、免”力度也沒有公辦院校大。民辦高校貧困生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其發展會受到家庭經濟、生活水平以及社會資源的制約,與普通大學生相比更容易產生一些負性的心理如焦慮、緊張、自卑等,致使本身的就業能力受到影響,發展緩慢。表現為:一是較低的自我認同感,由于家庭條件較差,很多貧困生缺乏英語、電腦等方面的基本職業技能培養,所以相對缺乏完成職業發展專業學習和實踐的信心,呈現出焦慮且自卑的心理。二是缺乏制定職業目標的能力,由于貧困生的物質資本及社會資本的匱乏,往往缺乏合理評估自身和外部環境的能力,對既定的目標比較猶疑,一旦遇到阻礙,比較難以調整行動來達到最終的成功。三是歸因偏向于消極歸因,由于自卑心理,貧困生心態更加脆弱,成功時歸因往往不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但失敗時卻覺得是因為自身條件的束縛,偶爾的面試失敗,也可能妄自菲薄。四是耐挫力差,韌性不足,家庭的高期望值和低支持力使得貧困生精神負擔較重,遭受挫折時,往往不能做好自我調節,加上過去失敗經驗的影響,更是缺乏走出困境的決心。
即使存在以上的問題,在長期的民辦高校貧困生教育實踐當中也會發現一些“另類”的學生,她們不被自身的困難影響,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學習,甚至比普通學生更加努力,呈現出更良好的適應。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資本理論的研究、實踐對就業能力的改善有積極作用。如勵驊提出心理資本理論為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培養提供了新視角,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應緊緊圍繞樂觀、希望、自我效能與韌性四方面展開;徐珊珊認為貧困生大學生可通過增強自信心、提升希望感、開發樂觀態度、增加堅韌品質等途徑開發心理資本,增進心理健康;沈曉梅提出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僅體現為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實踐能力,還包括積極的心理資本。因此,民辦高校提升貧困生的就業能力可通過挖掘希望、自我效能、樂觀、堅韌性等積極心理品質來實現。
四、心理資本視閾下加強民辦高校貧困生就業能力培養的路徑
(一)樹立就業希望,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大學處于學生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處于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探索初期,如果貧困大學生看不到希望,就必然影響其追求知識的動力和提升能力的要求。此時,促進希望資源的增長即為培育大學生的心理資本。首先,學校可以提供就業指導,讓貧困大學生在了解專業、職業、行業等信息后結合自身情況、個性品質及職業發展的優缺點,制定適合自身的職業發展目標,盡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其次,對貧困大學生的目標設計進行反饋,靈活地開展有針對性的講座、個體輔導、短期沙龍等,指導其綜合性地分析自身與職業要求存在的差異,幫助其建立合理的期望,并設定實現目標的途徑和策略,實現“人—職”匹配。最后,鼓勵貧困大學生制訂克服潛在困難的計劃,然后開始行動。此外,適當進行目標分級分層管理,并指導貧困大學生學會及時地調整目標,并在階段目標的實現中提升希望。因此在制定階段性目標時,應該既符合貧困大學生階段性的學業目標,又具有一定挑戰性,充分激發其內在的學習動力。另外,在貧困大學生參加各類活動時,應學會適當的自我鼓勵。在實踐活動當中不僅可以培養希望和意志力,還可以在實踐成功后進行自我激勵,并尋找自己的優勢,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endprint
(二)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就業核心力量。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完成某一行為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主題的自我感受。當我們堅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完成某項任務或挑戰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積極付諸進一步行動。家庭經濟條件的不足導致民辦高校貧困生較缺乏積極成功體驗,而經濟拮據帶來的消極感受更加使其長期陷入較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當中。民辦高校如果想要幫助貧困生培養自我效能感,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增加成功體驗。直接和間接的成功體驗是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要想達到為貧困生建立穩定的自我效能感的目的,就需要不斷搭建職業能力鍛煉的平臺,并鼓勵貧困生群體積極參加。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機會,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充分的職業能力訓練。也可以開展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等,使貧困大學生找到自身優勢。第二,完善自我意識。良好的自我認知至關重要,有助于民辦高校貧困生積極地悅納自我。而一個人的認知觀念并非一朝一夕形成,這需要學校將對學生認真觀念的調整貫穿于第一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活動中,采用課堂討論、心理沙龍、團體心理輔導等方法,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第三,學習榜樣力量。民辦院校可開展校史教育,使民辦高校貧困生由衷產生對學校的驕傲感和認同感。另外,可邀請順利實現就業理想的校友,回校與貧困生做經驗交流。甚至可以設置自強自立之星,宣傳優秀貧困生的積極品質,影響其他貧困生群體。貧困生可在分析成功典范的有效行為和策略中受到激勵,增強自身獲得成功的信心,提升就業競爭力。
(三)培養樂觀思維,積極認知就業環境。就業過程往往充滿了困難和問題,隨時會產生各種預想的和突發的障礙和挫折,是積極迎接挑戰還是消極回避風險,其結果也截然不同。因此,開發民辦高校貧困生正向認知和客觀分析就業環境的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樂觀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也是一種正性的思維,能夠讓貧困生在面對挫折時往積極向上的一面思考并且迎難而上,并會主動習得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提高自身就業過程中的抗挫折能力及就業自信。培養樂觀思維需要從積極情緒的管理開始,一方面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情緒宣泄和管理的技巧訓練;另一方面做好朋輩心理輔導,落實心理委員聯絡,為其提供積極社會支持。然后聚焦重點問題解決,在學校現有的條件下,為貧困生提供必要的經濟幫助,完善資助體系,以獎代補,減少貧困生職業發展和探索中的心理壓力,使學生提高對積極結果的預期。同時,學校還要引導學生對就業問題做積極解釋與歸因,避免將就業難歸咎于家庭背景、自身素質等,并幫助其制訂合理的自我提升計劃。另外,還要引導學生消除一味“等、靠”學校幫助的心態,要主動收集更多的就業信息,主動爭取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以樂觀、正面的精神狀態和自信、自強的積極心態地參與就業競爭。
(四)開發堅韌品質,提高應對挫折能力。培育民辦高校貧困生有效應對激烈就業競爭的心理資本,還需要挖掘貧困生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的能力,開發其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提高其應對挫折的能力。堅韌性其實就是一種應對挫折的能力,是一種動態性可開發的心理資本。這需要學校在學生遭遇職業恐懼、職業倦怠之前就要做好負面情緒的疏導準備。一方面,學校應開展生命教育,讓貧困生體會生命的珍貴,引導貧困生樹立積極的人生價值信念,學會感恩生活;另一方面,指導貧困生學習心理防御機制相關的知識點,引導其在面對困難時,利用升華、認同、幽默等方式積極化解壓力,增加耐受力,增強堅韌性。應該著力構建貧困生就業的社會支持系統,首先家庭雖然經濟不能給予貧困生太多的支持,但情感上的穩定、和睦是一種激勵,而在校與周圍朋友、同學、教師人際和諧的關系,也會影響貧困生的心態。當上述方面能夠平衡發展時,即便貧苦生遭遇就業困境時,也能夠有助其戰勝困難,迅速走出失敗的陰影。因此,在激烈的就業環境下,提高堅韌性尤為重要。
長期以來,大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等人力資本相關能力的培養都是我國高校教育的重點內容,在就業實踐中,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也日益顯著。但民辦高校貧困生是我國高校特殊的弱勢群體,因為家庭經濟原因,在就業的道路也許會出現更多的曲折,高校應通過研究心理資本有效的挖掘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潛能,賦予他們更多的正能量,運用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并使之成為常態化工作,有針對性地幫助貧困大學生提升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雁飛,朱瑜.心理資本理論與相關研究進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5)
[2]勵驊.心理資本視域中的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J].中國高教研究,2010(3)
[3]沈曉梅.基于心理資本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13(12)
[4]徐珊珊.貧困大學生心理資本開發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17)
[5]林純,李湘,等.民辦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4(10)
[6]孫娟,王琰.心理資本視閾下高校貧困生就業能力提升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6(2)
[7]Luthans F,Youssef C,Avolio B J.心理資本——打造人的競爭優勢[M].李超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1
(責編 蘇 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