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英語本身屬于印歐語系,與漢語所屬漢藏語系有很大的不同,不論從語音的系統還是從文字結構來看,其運用和修辭的方法也完全不同。在英語和漢語的翻譯中,絕大部分時候是不能夠找到對等的語言進行翻譯的,這就導致中英互譯中產生了不可譯的現象。由于每個民族在文化上都有很獨特的文化現象,因此在譯文上所產生的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我們在翻譯中所強調的“不可譯”現象。本文主要就翻譯中的不可譯性的文化進行全面的闡釋。
【關鍵詞】翻譯 不可譯現象 民族文化 闡述方法
引言
翻譯本身是將一種語言所傳達出來的信息更好地用另外一種語言進行表達的工具。翻譯本身也存在著跨文化交流的活動。而從表面上看,翻譯雖然是兩種語言的一種轉換過程,但本質上也反映了不同社會和層次的一種文化交流和遷移。而不少專家也認為,翻譯實際上是譯作和原作之間的一種相思的語言思維活動。用自然而又真實的含義將原文中的信息再現出來,從而實現一種從語義到文體的跨越。而雖然界定翻譯的定義有千萬種,但是無不傳達著不同的語言之間是可以實現互相的轉換的,而這中間體現出來的是文化的不同。
一、不可譯性的概念
從結構上來說,英語和漢語的語音系統、文字結構和修辭方法本身都存在著偌大的不同,但是總體而言,這是沒有辦法在另外一種語言中去找到對等的語言的。在英漢互譯的過程中,更多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將原來的一種語言更好地翻譯成目的語或者是純粹的翻譯語言,這勢必會造成一定程度和意義的損失,這種概念也就被稱之為“不可譯性”。而關于“不可譯”性主要可以包括“語言上的不可譯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譯”性。
二、英語和漢語文化差異中的不可譯性表現
1.傳統文化。英語和漢語的不可翻譯性最初是可以從傳統文化上的差異體現出來的。例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主要存在著“令尊”、“貴姓”、“賜教”、“令堂”、“千金”和其他不一樣的詞語。而且這些詞語的背后往往蘊含著不一樣的背景和含義。再例如,在中文中也存在著包括“犬子”、“寒舍”、“鄙人”和其他不同類型的詞語。但是,在英語的表達中一般也就會用到包括“his Majesty”,“your excellence”,“Dear Miss Cao”和其他詞語。而如果將漢語中的“犬子”翻譯成dog son或者將漢語中的“寒舍”翻譯成“cold house”,那么這個翻譯的過程肯定顯得非常說不通。
再比如,在漢語中有包括愚公移山,四面楚歌,三顧茅廬,各顯神通和其他類型的成語。應該說這些包含著歷史典故的成語是漢語中的一大特色。這時,即使我們能夠直接懂得蘊含在成語中的含義,但是卻沒有辦法更好地用英語翻譯出來。這時也就存在了所謂文化中的不可譯現象。
2.風俗習慣。“民以食為天”,中國的美食享譽世界。這其中不光包括常見的八大菜系,更包含著各種不同的烹飪方法。常見的烹飪方法主要包括煎、炸、貼、燴、煮、燉、烤、熏、堡、扒和其他幾十種烹調的方法。但是,在英文中只有包括toast,boil,bake,stew,steam,simmer和其他簡單的烹調方式。而風俗習慣的不同也就造成了在中文中存在的烹飪方法沒有辦法很好地翻譯成英語。再例如,像中文中的“煎餅”、“麻婆豆腐”、“小籠包”和其他一些詞匯,其實在漢語中根本沒有辦法找到對應的詞語,因為在英語中本身就不存在對應的概念。
3.宗教文化的不同。在中國,佛教和道教是最主要的兩大宗教,翻譯成英語是Tao-ism和Budehism。而西方的主要類型的宗教為基督教和天主教,這樣在翻譯的過程中自然也就會存在諸多的差異。例如,在中國的道教中存在著“元始天尊”、“道士”、“天師”、“三清觀”和其他類型的詞語,這些詞語如果直接翻譯的話就會失去其文化的底蘊。例如,如果把三清觀翻譯成Taoist Temple的話,其實在翻譯的過程中會失去其最基本的文化底蘊,所以干脆直接翻譯成“san qing guan”,那么其翻譯的效果也會更加好。
4.地域文化的不同。因為中國幅員遼闊,而且又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其地域的差異會形成不一樣的地域文化。例如,在中國的氣候上會有包括:雨水、小陽春、梅雨、三伏、秋老虎和三九等詞語。如果直接把“秋老虎”翻譯成“autumn tiger”,雖然翻譯的方法非常形象生動而且引人發笑。但是如果是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的話,就會直接把它理解為是秋天動物園的老虎。再比如,在翻譯“三九”這個詞語的過程中,如果學生把它翻譯成“three and nine”,就會直接讓外國人誤以為那是一個數學概念。而在中國的中醫文化中也存在著包括“經絡”、“穴位”、“火罐”、“陰陽”和其他藥物名稱,這時候如果用英語來翻譯的話,那么效果就會很不好。
5.習語和諺語方面的不同。在漢語和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著包括成語、習語和諺語等多種類型的語言,他們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和不同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能夠形成的,本身也具有著豐富的內涵。例如,在漢語文化中經常會說的“害群之馬”,主要就可以被翻譯為“black sheep”,“笨得像一頭豬”則可被翻譯為“as stuipid as a goose”,“說曹操曹操到”則可被翻譯為“talk of devil”,“甕中之鱉”則可被翻譯為“a turtle in a jar”。
三、解決文化中不可譯現象的思路和對策
中英文化的差異最終會造成不可譯性的現象,但是在翻譯學界,總體有著“意義對等優于形式對等”的理論。我們要盡量在忠實于原來句子含義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翻譯。如果能夠在翻譯的過程中能夠跨越這種文化的差異從而實現更好地翻譯,那么其交流的目的也就能夠很好的實現。一般來說,應對不可譯現象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直接翻譯加注釋。例如,在翻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語句時,通常采用“This Sima Zhao trick is a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如果僅僅采用這種翻譯方法的話,那么一般人是很難讀懂這句話的含義的。因此需要在后面加上一句如下的注釋:Sima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在文章的翻譯中可能的確會存在大量的中國文化的詞語,如果只是采用直接翻譯的方法的話,雖然在更多的時候可以進行翻譯,但是確實不是最佳的翻譯方法。很多時候,閱讀者如果不能夠很好地理解前面的內容,那么將不得不反復停下來去翻閱之前的注釋,這其實在最終會給人閱讀很不流暢的感覺。而且如果在翻譯的過程中加入了太多的注釋,整篇文章的結構將會顯得很不平衡,這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也就會降低原文章的藝術感和美感。
2.借譯法。雖然英語和漢語很多時候看似在結構和用詞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其表達的意思卻是一樣的。例如,在漢語中表達的“吃的像一頭豬一樣多。”在英語中可以用“eat like a horse.”又例如,漢語中存在的“愛屋及烏”用英語翻譯則可表達為“love me,love my dog.”又例如,漢語中的“金蟬脫殼”,用英語來表達的話就可以表達成“throw sb of the scent”.類似這樣的翻譯有很多,雖然借用的物體有所不同,但是所表達的意思卻是一樣的。
3.移植法。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國際交流正變得越來越頻繁和密切,一些所謂的詞語正越來越多地被移植入英語的學習中。例如,在英語的學習中存在的“Mp3”、“DNA”、“CEO”和“T-shirt”等詞語,其實采用的都是音譯的方法。我們完全可以依據當時的語境和目的等方式來讓讀者更好和更加靈活地使用這些方法,只要翻譯的好,那么自然也就會給人很好的感覺。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于漢語和英語文化和習俗方面的差異,自然會直接導致英漢互譯之間存在巨大的障礙。只有通過對原語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剖析,并在此基礎上深入透徹地運用一些科學有效的翻譯方法,那么這些由于文化所造成的不可譯的現象自然也就能夠更好地得以解決。而且,隨著今后文化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英漢互譯中的不可譯也會直接轉化為可譯。
參考文獻:
[1]陳定安.英漢修辭與翻譯[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3): 28-32.
[2]王武興.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3):38-42.
[3]黃新渠.漢譯英基本技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3):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