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不同的歷史、傳統、習俗、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動物詞匯在中西方文化里有著不同的內涵。本文試圖從跨文化交際學的角度對動物詞匯的文化內涵進行差異對比,并指出動物詞匯的翻譯方法。這對中英兩大語言的溝通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動物詞匯 文化內涵 跨文化 翻譯方法
一、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異同
不同的文化群體因為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等差異,對相同事物或概念有著不一樣的理解,從而導致文化背景的內涵意義,除了基本的概念意義以外還有各種引申義、象征義、比喻義等文化所賦予的文化意義。下面從三個方面對比英漢動物詞匯的文化內涵。
1.英漢動物詞匯的概念意義和文化意義相同。奈達曾說過:“不同文化的人們所具有的共性遠遠大于將他們區分開來的個性。”動物的形態、習性及其在人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大多相同,所以部分英漢動物詞匯的概念意義和文化意義相同。
例如,中文“蜜蜂”和其對應的英語詞匯bee在文化內涵上就很相似。漢語中常說的“勤勞的小蜜蜂”在英語中也有同樣意象的表達a busy bee(一個忙碌的人)。
2.同一概念意義,不同文化意義。由于英漢兩民族長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自然而然地對同一種動物產生不一樣的聯想,賦予動物詞匯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如,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owl是棲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身邊的動物。所以,在英語中,owl是擁有智慧的鳥。便有俚語as wise as an owl(象鷹一樣智慧),所以owlish形容人聰明、嚴肅。然而,在漢語中,貓頭鷹卻有著負面的形象。由于貓頭鷹晝伏夜出,常盤旋于墳場,叫聲凄涼,中國人認為它是不祥之鳥,所以有民諺“夜貓子(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
3.不同概念意義,相似文化意義。在中英兩種語言中也有兩種不同動物詞匯有著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內涵。這類詞匯充分體現了東西方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方式的不同,并與東西方的歷史背景有著一定的關系。
如,虎在中國人的心中是百獸之王,稱“虎大王”。很多成語都表達了虎的王者風范,龍行虎步(稱帝王的儀態)、龍吟虎嘯(喻吟嘯之聲嘹亮)、虎踞龍盤(形容地勢險要)、生龍活虎、龍爭虎斗等等。但在西方文化中,獅子則稱為百獸之王,如king of beast即獅子王。而且lion的很多用法都對應虎,如as bold as a lion(勇猛如獅)對應勇猛如虎;a lions provider(比喻走狗)對應為虎作倀的人等等。
二、翻譯方法
1.直譯法。直譯法是既能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適用于中英文化中概念意義與文化意義一致的動物詞匯翻譯。
例如,you stupid as a ass你蠢得像頭驢;as light as a feather輕如鴻毛;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one拿某人當猴耍;a birds eye view鳥瞰。
2.代換法。代換法是指將原語的意象換成譯語中的其他意象,這種譯法適用于相同概念意義,不同文化意義的動物詞匯以及相似文化意義,不同概念意義的動物詞匯。
例如,漢語中的害群之馬對應英語中的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愛屋及烏對應love me,love the dog;翁中捉鱉a rat in a hole;熱鍋上的螞蟻like a cat on hot bricks;殺雞取卵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
3.意譯法。意譯法就是保持原文內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一些文化意義很濃的詞匯,直譯是不能準確傳達意義,替代又易將譯文文化強加到原文文化中去,會導致原文的文化涵義傳遞不當,因而,一般采用意譯法。
例,望子成龍是中國人很熟悉的詞語,但是如果直譯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對于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概念的西方人則很難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內涵,而且西方沒有完全相對應的動物意象,因而可以通過意譯法準確地傳遞。該成語便可譯為to long to see ones son win success in life.
4.增詞法。增詞法是在直譯的基礎上增加適當的解釋性的詞。目的是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又可以保留原文語言特征,從而改變直譯法和意譯法的缺陷。
上文中的例句He has only untutored strength,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用增詞法便可譯為“他只有蠻力,沒有經過訓練,像一頭鉆進瓷器里的公牛,一動就闖禍。”這樣既保留了動物的形象,又傳遞了文化意義,使讀者了解公牛在西方的文化意義。
三、結語
在翻譯具有濃厚文化涵義的動物詞匯時,譯者需要了解其文化內涵,并用恰當的翻譯方法將文化內涵傳遞給譯入語讀者。只有透過這些詞語的文化內涵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特性的同時,深入地研究和和領悟外國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地將文化信息正確地傳遞,縮短兩種文化間的差距,減少跨文化領域出現的障礙。
作者簡介:朱丹顏(1994-),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碩士,研究方向: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