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雄
教研組是一所學校學科教學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加強教研組建設不僅對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尤為重要,還能促進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可以說,教研組是教師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升教學技能的有效依托。
一、專業引領,為教師搭起理論學習和交流的平臺
歷史教研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及時知曉最新的教學理論、最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改革信息,對教師樹立新的教學思想和觀念有莫大幫助。因此,教研組要充分發揮組織學習的功能,利用專家的引領、同行的幫助和共同體的影響來提升歷史教師的理論素養。
農村學校雖然條件有限,但是采取網上學習、閱讀教育專著等較為實際的理論學習方式也不失為一種提升自我的好方法。首先,教師要堅持每人每學期共讀一本歷史教育專著,并在專著上寫好摘要和反思,在每周的教研活動時進行小組交流;其次,教師可以從互聯網上搜集專家、名師的教育理論資料和錄像資料,在組內教研活動時進行交流、學習;最后,教師要在網絡論壇、博客等交互平臺上積極學習,大膽交流。缺乏交流的教學只能停留在一己之見上,教師只有善于交流,才能在專業發展過程中多幾分信心和希望,少許多迷惘與曲折。
二、課例研討,為教師創建實踐交流和探究的空間
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經常會遇到許多問題,進而產生不少困惑。因此,教研組要及時安排好相關人員進行記錄,并整理好教師們的這些困惑,找出關鍵問題進行立項,然后開展研究。農村初中做得最多的就是課例研討,課例是課堂教學改進的實例,是對教學改進過程中問題和教學決定的再現和描述,它的顯著特征就是以學科教學內容為載體,具有一個明確的研究主題。簡單地說,就是以課為例講道理。
如在教學《世界經濟全球化》時,同課異構的兩位教師將自己遇到的無法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然后在教研活動期間與組內教師進行交流,發現有的學生熟練背誦了經濟全球化的定義、表現、影響,但面對新的問題時仍無從下手,甚至有的學生在回答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時,胡編亂造。基于此,教研組分析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這兩位教師根據新目標、新經驗重新設計了教學內容。
課例研究有五個步驟:第一步是前期準備,要有明確的主題;第二步是研究實施,要有目標和方法;第三步是思路梳理,要有積淀;第四步是撰寫提煉,要資料翔實;第五步是賦以意義,要有結論和反思,寫出一篇課例研究論文。這五個步驟對于全組成員以后改進這一類課程都會有所啟發,是課堂教學行為的精致化研究,為教師創建了實踐交流、探究的空間。
總而言之,教育科研就是問題教研,要讓組內的教師時時刻刻記住歷史教研就是從實際出發,切切實實地為解決教學中的困難服務的,所以教育研究必須與平時的課堂教學相結合,實實在在地融入教學工作中。
三、團隊協作,為教師營造和諧民主的教研氛圍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雖然是教師的個人行為,課堂主要展現的是教師對教材的分析與理解、過程的設計與調控、方法的選擇與應變等基本教學能力,但由于新教師缺少教學經驗,老教師對現代化教學媒體操作不熟練,兩者在業務能力和教學經驗等方面存在強弱之分。由此可見,個人作戰難以勝任課程改革的實驗,加強團隊協作就顯得至關重要。教研組是由同學科教師組成的一個共同體,大家目標一致、資源共享、技能互補、協同作戰、相互依存。如江蘇省海門市天補初中歷史教研組有共享的資源庫,里面有各年級的歷史教案、歷史課件、教學反思等,教師在使用中不斷地改進并更新資源庫,有效改善了教學過程。
在和諧民主的教研氛圍中,教師面對面的對話和交流會使每位教師的思想得到啟迪與升華,組內教師的思想與針對實際提出的良好建議會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共享也讓教師們自覺地融入團隊之中,他們交換資源,交流思想,相互學習與借鑒,進而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促進自身專業成長,而這又在無形中增強了教研組整體實力,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教研為我,我為教研”的團隊精神,是建設和發展教研組的根本保證。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天補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