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佩佩
摘要:陶行知是我國近代創造教育的開創者,他提倡的創造的考試觀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對當代學生教育具有指導作用,啟示教師要從細微處關愛學生成長,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教育,在改革創新中全面發展。
關鍵詞:陶行知 ? 創造的考試觀 ? 教育啟示
一、陶行知創造的考試觀概念解讀
陶行知在《殺人的會考與創造的考試》中說:“學生是學會考,教員是教人會考,學校變成了會考籌備處。會考所要的必須教,會考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圖畫不教了,體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農藝不教了,工藝不教了,科學實驗不做了,所謂課內課外活動都不教了。所教的只是書,只是考的書,只是《會考指南》教育等于讀書,讀書等于趕考?!贬槍Ξ敃r會考的現狀,陶行知一針見血地指出傳統教育存在的弊病,即傳統教育只注重知識的死記硬背,嚴重壓抑和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
陶行知認為,評價創造教育的成績和標準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考試,他將評價創造的考試具體概括為:①校內師生及周圍人民的身體強健了多少?②校內師生及周圍人對于手腦并用達到了什么程度?有多少人獲得了求知欲?③校內師生及周圍人民對于改造物質及社會環境已經達到了什么程度?這三點標準立足于教育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立足于學校教育與社會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在教學評價時,教師將學生的學習成績與改善自身生活力和創造力的能力相聯系,這才是創造的考試,即創造的考試觀。
二、陶行知創造的考試觀的當代價值
第一,就價值觀而言,創造的考試觀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為出發點。陶行知評價創造的考試觀第一問:校內師生及周圍人民的身體強健了多少?在傳統教育中,教師只關注知識的傳授,教學是為了考試,以學生成績的高低評價學生的全部,忽略了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陶行知關注學生的身體狀況是當前教育評價的一大突破,他關注學生的身體培養。
新時期要求新型人才應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即用德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幫助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用體育鍛煉學生的身體機能,保證學生的健康發育;用美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獲得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用勞動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態度,熱愛勞動,以勞動為榮。教師評價中只有五育并舉,關注學生身心的共同發展,才能使學生成長為健全的人,成為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二,就教學觀而言,創造的考試觀以促進學生教學做合一。陶行知評價創造的考試觀第二問:校內師生及周圍人民對于手腦并用達到了什么程度?有多少人獲得了繼續不斷的求知欲?學生學會了知識,不一定就學會了操作,知識與技能的失聯讓學生成為“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陶行知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它有效,且教學合一。
因為只有在行動中產生的求知欲望才是最強烈、最具有推動作用的;只有在操作使用中掌握的知識才是最有效、最牢固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實踐為核心,引導學生學與做相結合,在做中學、在實踐中成長,這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就學生而言,要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相結合,在吸收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自己動手實踐能力,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求知欲望,不斷實踐、學習、發展,爭取在發展中求創新。
第三,就思維觀而言,創造的考試觀以開發學生創新思維為基本目標。陶行知創造的考試觀第三問:校內師生及周圍人民對于改造物質及社會環境已經達到了什么程度?培養人創新思維的主要方面是對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陶行知說:“我們要極大的鍛煉學生,使他們得到觀察、知疑、假設、試驗、實證、推想、會通、分析、正確,種種能力和態度,探求真理的泉源。簡單些說,我們研究學問,要有科學的精神。”
在思維訓練中重視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教師要立足于學生創新思維品質,學會發散思維,從一個事物聯系到其他事物特征;多向思考,不局限于點、線、面的限制,掌握整體優化方式;學會換位思考,推己及人,關注不同細節;學會原點思維,為事物設立原點,在發展和建設中不斷比對和思考,獲得新思路。
三、陶行知創造的考試觀的當代教育啟示
第一,教師在細微處教書育人,學生在關愛中健康成長,細微處見“真愛”。教師因為其示范性和長效性的職業特點,自身的行為會給學生帶來深遠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教學不僅是通過課堂上的語言傳遞,在與學生相處中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品格造成影響。
陽光中有成長,這里的“陽光”意義廣泛,包括許多方面。就師生關系而言,教師的愛與期望是陽光。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教師的陪伴不可或缺,只有教師真正喜愛學生,才會關注學生成長所需。教師的期望效應能夠讓學生朝著教師期待的方向發展,及時補充成長養分。
第二,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學生來說,傳統教育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只注重學生智育的培養,這就造成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缺失。如德育的缺失,造成高級知識分子犯罪;體育的缺失導致青少年身體素質的普遍下降;勞動技術教育的缺失,造成當代青年眼高手低,基本勞動技能丟失等。只有在設定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時,教師綜合考慮這五個方面,如在設置課程體系、教材編寫、教學設計時,結合五育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將五育教學落到實處;在建立評價制度時,關注五個方面的協調統一,才能培養適合新時代、新社會需要的全方位人才,做到每個學生像花兒一樣“盡情綻放”。
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常常能聽到教師揚長避短、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如何才能因材施教?教師還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透過學生的行為表面,看到學生行為背后的實質。教師還需要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學習研究能力,在洞察學生行為實質后,及時找到應對方法,糾錯揚正。在教師眼中,每個學生都是好學生,都有閃光點,教師的責任就是發揚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共同進步,健康成長,這樣才能“百花齊放春滿園”。
第三,在活動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陶行知創造的考試觀第三問強調學生“源源不斷的求知欲”,而這來自于哪里?來自于生活,來自于實踐。陶行知認為:“教育即生活,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边@一觀點到現在仍有現實意義,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而存在,教育的最理想狀態是學生能夠運用課堂所學指導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學有所用、用有所悟、悟有所長。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應指向生活,現實生活就如“河之源泉”,為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而課堂教學回歸生活才會有價值和生命力,讓學生學能致用、學以致用,這也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改造生活,腳踏實地、身體力行才是對課堂知識最完美的補充。如《窗邊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長,讓學生們在大禮堂中亂涂亂畫后親自打掃,從而讓學生明白打掃不易;如李吉林教師帶領學生們參觀校園,觀察校園里的花草風物,尋找習作素材等。雖然間接經驗的傳授能夠讓學生節省時間,學到更多,但直接經驗的獲得也必不可少,指向生活的實踐知識的獲得必須是學生腳踏實地,自己在活動與實踐中體會和領悟才最有效,兩者有效結合才是教育之道。
第四,適應時代要求,勇于變革創新。新時代對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時代呼吁新型人才培養。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不少教育專家對教育進行了探索,如李吉林教師的情境教育,為學生們創設了學習情境,以情激情、以情育人;竇桂梅教師的主題教學強調教學資源的整合,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培養;蔣軍晶教師的群文閱讀教學,倡導單位時間內多篇文章的共同閱讀,培養學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等。
教師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必須不忘初心,做到“萬變不離其宗”,方得始終。這個“宗”是“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教師的教學改革才不會偏離方向。如于永正教師的“五重”教學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他在運用現代功能強大的多媒體教學時,一直以這“五重教學法”為教學宗旨,重視學生識字、寫字、讀書、作文等基本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上一定是以學生實實在在的訓練為基礎,組織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扎實有效地組織教學。
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的推行是一份寶貴的遺產,他不僅有完整的理論體系,還有豐富的實踐證明,他強調創造的考試觀的評價機制是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2]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何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4]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啟東市匯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