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云
現(xiàn)如今,在對待備課和教案的設計上,有些語文教師存在應付了事的心理,對于語文課上講什么內容、怎么上語文課,他們基本按照“自我心情”來講課。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師對語文課程目標的認識不清晰,進而導致教學目標設計偏離軌道。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象呢?在筆者看來,當務之急就是建立語文“清新”課堂,這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
一、 何為“清”
1.課程目標清晰
我國現(xiàn)行的課程標準一般以2~3個學段為基準來表述學習結果,這使得設定的課程目標有時不能在一個學期內實現(xiàn),所以教師應對課程目標進行分解。《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應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系思考和認識”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明確每一個小目標應通過哪一個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實現(xiàn)。
如《故都的秋》的教學可以實現(xiàn)“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與認識”,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的教學可以實現(xiàn)“個人與國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教師將課程目標進行分解,可以保證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只有課程目標清晰,教師的備課及教案設計等環(huán)節(jié)才能按照正確的軌道前進。換而言之,課程目標如同教學設計的地基,只有地基打得堅實,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才可以順利進行。
2.教學目標清晰
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細化的展現(xiàn),是教師真正落實在課堂教學中的預期教學目標。只有當課程目標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才可以產(chǎn)生清晰的教學目標。如在教學《故都的秋》時,要想達到課程目標中“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這一條,教師應利用文本中的語言特色來實現(xiàn)。《故都的秋》這篇文章語言樸素淡雅,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深切體味作者對雅俗交融的秋的贊美。
無論是課程目標,還是教學目標,都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將《語文課程標準》比作一棵樹,那么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則像是枝與葉,三者間有著不可割裂的依存關系。因此,在設計教案和實施具體教學時,教師要認真熟悉所教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同時深入分析所教年級的課程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
二、何為“新”
1.有效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想性
語文課程的特質使其區(qū)別于其他學科,它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審美及文化能力。當一篇課文呈現(xiàn)時,語文教師要思考如何將語言文字轉化為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工具。如《荷塘月色》不僅使用了修辭手法,而且蘊含了喜悅與哀愁并存的矛盾情愫,教師可以《荷塘月色》的語言為切入點,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思維、審美和文化能力。
2.有效的課堂參與度
有效的課堂參與度是指教師要抓住教學內容的突出點,真真切切地引發(fā)學生思考,以此來促進他們認知結構的發(fā)展。如《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但是這篇散文的深刻點在于言語背后的內涵與情感,而月下荷塘的美景也包含著作者復雜的內心世界。課堂參與度是否有效,從微觀上來說,取決于教師所提問題的質量,問題能否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及對課堂學習產(chǎn)生的興趣,也是評定課堂參與質量的關鍵因素。
三、構建“清新”高中語文課堂的意義
隨著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教師也應思考如何使語文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地生根”。教學是一個雙面的過程,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朝著共同的目標邁進。因此,缺少任何一方的參與都不能稱之為教學,讓學生愛上語文、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是構建“清新”的高中語文課堂的重要目標。
語文教師應該是享受語文課堂上的授課,因為在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學生不僅有收獲,教師也會有所發(fā)展。
對于學生來說,“清新”的高中語文課堂不僅有利于思維的發(fā)展,有助于對文化的理解和傳承,還有利于對語言的建構,從而提高學生對文學的鑒賞能力,進而能夠從容應對語文高考試題。
(作者單位:江西省廣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