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為一部新出臺的法規,在保護廣大消費者的根本利益,保障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推動市場經濟不斷進步等方面有著十分關鍵的地位。論文就是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特征加以研究,而且說明其有著的作用,希望為本法的使用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特點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2-0221-02
作者簡介:丁莉(1982-),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碩士研究生,河南警察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我國出臺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保障廣大民眾消費的根本利益的法律規范的稱謂,這是為了保護人們根本利益,保障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推動社會經濟不斷進步而出臺的一部法規。這一法規的出臺和實施,是國內首次以法律方式明確人們消費的根本權益。對于維護廣大消費者的根本利益,保障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推動市場經濟不斷進步等方面有著十分關鍵的地位,它為打擊假冒產品、提升產品品質給予了一定的法律保證,其還是確保市場穩定發展的主要方式,《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維護廣大人們消費權益的重要武器,《保護法》的出臺與踐行,加強了人們的權利認知與自我保護認知,意味著國內以消費者為主的市場經濟朝著法律化方向不斷進步。論文將對該法規的特征與作用展開一系列研究。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特點解析
(一)消費者保護法以消費者權益為特定保護對象
我國出臺的《保護法》維護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于生產經營活動進行了一定約束,這是其最為本質的特點,也是其區分于其他法規的重要標志。只要是以消費者作為主體的法律都能夠納入保護法的范圍。這部法規所維護的人們權益包含下面兩類情況:第一,人身權益,就是人們對自身生命、健康、形象、安全等不受經營主體不法侵害的權利;第二,就是財產方面的權利,就是人們所擁有的財產在交易環節中不會受到不法損害的權利。(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多為強制性、禁止性規范
所謂強制性規范,就是立法所明確的權利、義務有著絕對肯定的方式,嚴禁當事人之間彼此協議和任意一方進行更換。所謂禁止性規范,就是不允許做出相應行為的規定。這兩種規范都反映了我國對某類法律關系的固定化與對侵害此種法律關系的遏制。我國出臺的《保護法》就是以維護廣大人們的消費合法利益作為任務,必定會使用這兩種規范的方式來反映此種問題。(三)消費者保護法的法律規范具有綜合性
第一,這部法規對一系列社會關系進行了調節,主要包含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的聯系、國家和消費者之間存在的聯系、國家和經營者之間的聯系等。
第二,這部法規中不僅包含消費者權益、經營者有義務實施,還包含消費者沖突處理等方面的規定,這是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結合形式。
第三,這部法規中要求的法律規范有著較強的綜合性特征。因為侵害人們合法消費權利的行為表現成各類形式,在某種意義上輕重有所差別,所以一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均涉及其中。(四)消費者保護法具有預防和救助的功能
這部法規對人們合法消費利益的維護普遍利用下面兩列方式加以解決:其一,利用對各類產品質量規范、安全衛生規范、產品標識、廣告推廣等方面的規定避免侵害人們合法利益的行為出現,比如我國頒布的各類計量規范與質量規范等。其二,利用法規對人們提供幫助,在侵害行為出現之后盡量彌補其中的損失,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對消費者糾紛解決方式的規范。從上述分析能夠發現,這部法規有著預防與救濟兩種不同作用。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作用探討
首先,對消費者權益的明確規范,充分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人們消費權益范圍如何,代表著我國對消費者權益的維護情況。當前出臺的《保護法》明確的消費者權益較為廣闊。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在1962年3月15日在向國會上交的年度報告中,第一次指出了消費者有著的四種不同權益,就是后續產品的安全保障權利;得到準確的產品信息權利;擁有對產品的選擇權利;消費者信息的被尊重權。這四種不同權利和后續頒布的損害救助權,被全球各國公認成消費者的五種基本權益。當前出臺的《保護法》為廣大民眾賦予的權利超越了這種范圍,使中國憲法要求的民眾權利得到了充分反映。這四項權利加以后補充的損害救濟權,被國際社會公認為消費者的五項基本權利。我國法規通過9個條款明確了人們在采購、使用產品與接受服務方面有著的基本權利:主要包含生命財產安全不受侵害權,掌握所咨詢產品與服務的實際狀況權,購買產品或者服務的自由權,平等交易權、損害賠償權,按照法律建立消費者團體權,得到消費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權等。另外,還在其中明確了人們對我國出臺的關于消費者權利的法律規定的意見權,從上述條文能夠發現,消費者權益的范圍不只是包含其最為本質的生存權與生命安全權,也包含人們的自身尊嚴與名譽權;不只是涉及了經濟方面的權益,還涉及了他們的團體權、監督權與立法參與等權利,充分體現了國內消費者權利有著的廣泛性。這不只是對“民眾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商業發展的前提條件”的普通認知的反映,更加關鍵的是達到了人們是國家的主人、保障民眾根本權利的社會主義體制的根本要求。所以,當前出臺的《保護法》已然超越了資本主義國家用法律形式維護消費者權益的理論范圍。維護人們生存權的范圍,不僅是保障人們在世界上生存的權利,還保障人們的發展權,人們的健康、幸福、富裕等才能得到充分體現,消費者人格受到廣泛尊重提供基礎條件。
其次,為了確保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立法明確了生產經營者在銷售產品或者服務的義務,與不落實義務需擔負的法律責任,其中除了第16條是明確了經營主義應履行義務的根據以外,其他9條均是和消費者權益完全對應的,凸顯了二者之間的明顯性。必須提出的是,最近這幾年以來,因為一些服務工作者態度不佳,對人們存在侮辱情況,法律按照名譽受損狀況明確了“經營主義不允許對人們的身體和攜帶物品,不允許侵害人們的人身自由”,有助于推動精神文明的發展,對于維護優良的商業道德來說有著十分關鍵的效用。
從民事賠償責任角度進行分析,相對于同種社會關系的法規來說,有著全面性的特征,充分反映了對侵害消費者的保障。比如經營主體銷售產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出現殘疾情況的,其中要求應當支付殘障人士或者生活自助費用、賠償金和撫養資金;導致消費者或者其他人出現死亡后果的,應該支付相應的賠償費用。殘疾賠償金與死亡賠償金在國內立法中是首次產生的。從財產侵害角度進行分析,明確了加重賠償這一準則,就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增多賠償數額,基本是人們購買產品成本的一倍有余。這也反映了對消費者權利的保障。與此同時,我國出臺的《保護法》對生產經營主體在何種狀況下,承擔何種責任,如何擔責等方面都要求較為詳盡,比如對于并非是那么普遍的以郵寄形式提供產品,以預付款形式提供產品或者服務的責任進行了明確規范,所以有著一定的可行性,這是為了促進人們與司法部門對這部法規的貫徹落實。三、總結
當然,如若想要讓人們消費的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使立法要求的權利有所實現,必須依靠政府執法機構、司法機構的秉公執行,依托所有組織和個體對侵害人們消費根本利益的活動進行社會監督與輿論監督,很明顯,廣大人民必須具備較強的自我保護認知。[參考文獻]
[1]夏偉亮.《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金融消費領域的適用[J].南方金融,2016(4):87-93.
[2]張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29(1):31-34.
[3]潘明.淺談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網購后悔權[J].科學與財富,2016,8(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