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華
摘 要:情境教學中,學生作為一個有獨立意識的主體置身其中,很容易產生探究的愿望、解決問題的熱情與責任感,這些學習的動力資源促使學生主動去為問題的解決設計方案,尋找有意義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篩選與組識,最終指向問題的解決.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巧妙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情境;興趣;問題沖突
“情境”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教學事件”.在心理學家加涅的教學設計理論中,教學被認為是通過設置“教學事件”去激發、維持和強化學生學習的過程.情境教學中,學生作為一個有獨立意識的主體置身其中,很容易產生探究的愿望、解決問題的熱情與責任感,這些學習的動力資源促使學生主動去為問題的解決設計方案,尋找有意義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篩選與組識,最終指向問題的解決.初中學生雖然年齡小,但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較強,他們在課堂上都喜歡表現自己,可自我控制力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針對初中學生的這些特點,在課堂上巧妙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呢?
一、創設懸念情境,激發積極探索的探究欲
“懸念”是一種認知的動力,具有很強的激發作用.我國古典小說和說書人常以“且聽下回分解”來吸引人,用的就是這種力量.
如講授“汽化”一節時,一上課,我利用多媒體播放古代寺廟中僧人坐在油鍋中念經,雖然油已經沸騰了,但是僧人毫發無損的端坐鍋中,學生的好奇心全部被吸引到為什么僧人能端坐其中而毫發無損上來,我接下來問大家,想不想學這種本領?學生齊答想學.學生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引發了他欲知原因的心理動力,學習也就變得有趣了.事實上,就像陳景潤在中學時代埋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懸念那樣,持續很久甚至一生.
二、聯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
高爾基說:“驚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愛因斯坦也說:“妨礙青年人用驚奇的心情去觀看世界的那種學校教育,完全不是通向科學的陽光大道.”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他的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中,曾提出一個適當新穎的原則,他認為呈現給學生的材料和主體進去的經驗既要有一定的聯系又要足夠新穎,能產生不協調和沖突,這樣才能引起好奇心,激發認識興趣,啟迪思維.教學中適當提供與教材緊密聯系的新奇有趣的材料,會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例如,針對教學中碰到的實際情況,如為什么你在行駛的火車上發現近處靜止的樹木向后退呢?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藍色的,而用手捧起來一看卻都是無色的?為什么助跑一段距離會跳得更遠一些?乒乓球拍的正反兩面膠片各有什么作用?試從力和運動的關系加以分析,為什么不彎腿就跳不高?“神舟”八號與我們所學的哪些物理知識有關,這一系列現實性問題,從生活實際出發,極易引發學生的關注和思考,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三、推動學生參與,調動自主參與的積極性
新課程的實施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因此應盡力推動學生自發“卷入”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只有設法使他們“卷入”任務之中,才能達到激勵內在動機的目的.如何才能促使學生卷入到學習任務之中呢?教師應設法使學生卷入學習任務的過程至少不會受到失敗的威脅,而且他還應使學習任務變得更加容易完成,學生的學習因此被促進,讓學生“設身處境”地卷入思考.在學習《升華》時,用多媒體播放電視劇《西游記》中孫悟空騰云駕霧的片段.請學生依據看到的“煙霧繚繞”場景,以場景布置人員的身份參與拍攝,你應該怎么做呢?有的學生說,灑些水,利用水蒸氣液化產生的霧.有的學生說點些蚊香之類的東西.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后,講出這些方法可能有一點點效果,但絕對達不到影片中的效果.教師介紹實際中工作人員只要撒一些干冰(固態二氧化碳)就能產生“煙霧繚繞”的景象.這樣讓學生置身于拍攝現場去思考,充分調動了學生急于求知的積極性.
四、制造認知沖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
制造“問題情境”,引起爭論.如在講“物體受力怎樣運動”時可以這樣開始,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把一個一噸重的鐵球放在地上,一只螞蟻能不能推動它?”話音剛落,學生大笑,齊聲答:“推不動!”“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也推不動!”仍有幾個學生不服氣地說.老師沒有笑,要大家考慮.忽然有人醒悟過來,“推得動推不動,不是看大鐵球的重量,而是要看它與地面摩擦力的關系……”老師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并開始逐步引導學生研究推力與摩擦力大小怎樣影響水平方向的運動.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
由認知沖突而引發的問題情境,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一個問題放在一種極端情況下來引起學生的思考,既制造了“問題情境”,又與物理的“理想化”思維方式相切合,這樣的教學才真的是切合學生實際.
總之,課堂上要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盡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情境, 并注意點撥啟發,使學生產生進一步研討的動力,從而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求欲望,這樣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邵清艷.《在啟迪中品味教育》[M].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