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兵部是全國最高軍事行政機構,至宋代,兵部大權旁落,軍權轉歸樞密院,樞密院成為中央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宋太祖鑒于五代樞密使權力過大,壓倒相權,嚴重威脅皇權之教訓,對樞密院進行分割,將其直接統兵權劃給三衙(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三衙崛起,升為中央最高統兵機構。樞密院掌兵籍、虎符,有發兵之權,而不統兵;三衙有握兵之權,而不能發兵。兩者互相牽制。樞密院、三衙侵奪了兵部大部之權,但兵部仍作為中央軍事機構留存,權力減弱了,并非沒有一點軍權,它還掌握廂軍、民兵、部分后勤保障等軍政事務。從而形成了宋代軍權一分為三的局面。這是由于宋太祖、太宗汲取唐、五代兵禍連結、割據混戰的教訓,對軍制進行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建立起樞密院——三衙——兵部新體制;亦是宋代“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的祖宗家法,在控制軍隊方面的具體實施。從而導致唐代兵部統兵體制,歷五代,演變為宋代的軍權三分制。
(摘編自《清華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作者:龔延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