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爭艷+張漢林
關鍵詞 媒介素養,信息意識,歷史素養,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1-0067-06
新媒體時代公眾面臨著空前復雜的信息選擇環境,需要具備更多的選擇信息、判斷信息和辨識信息的能力。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眾的參與意識,拓展了公眾參與途徑,但并不必然提高公眾進行社會參與和社會互動的素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和媒介素養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顯得尤為重要。什么是媒介素養呢?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給出的經典定義是:“媒體素養就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①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的定義則是:“媒介素養旨在培養學生對媒體本質、媒體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這些技巧和手段所產生的效應的認知力和判斷力。”②陳力丹認為媒介素養是“公眾對于媒介的認識和關于媒介的知識”,③簡言之,媒介素養教育就是要把民眾培育成為主動且具有批判性的媒體使用者。
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發軔于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其后,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紛紛跟進。近一二十年來,我國香港、臺灣地區也先后加入媒介素養教育這個行列。從國外及我國香港臺灣的相關研究來看,人們普遍將媒介素養看做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向各成員國推薦的八大核心素養,其中就有數字化素養(Digital competence)、關鍵技能(包括搜尋、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批判性、系統性的方法使用信息、評估信息的相關性;美國企業界和教育界共同推出的三項“21世紀技能”,“信息、媒體與技術技能”是其中之一,分為信息素養、媒介素養、ICT素養。
國內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晚,④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以介紹海外媒介素養教育的做法與經驗為主,輔之以我國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建議與零星的實踐。早在十年前,就有人提出,“現有的未成年人教育課程中幾乎沒有媒介素質教育內容。迄今為止,尚沒有中小學開設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也沒有一本針對未成年人公開出版的媒介素養教材”。⑤十年過去了,這種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改觀。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該框架提出了“信息意識”這個概念,其內涵為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具有網絡倫理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等。從其內涵來看,我國的“信息意識”可歸入國際通用的“媒介素養”,其重點都在于有效識別和利用各種媒體信息。①其與信息意識的區別在于,二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信息意識側重于對信息的態度,即如何有效地識別和利用媒體信息,涉及對媒體技術如何影響信息表達的認識;媒介素養則側重于對媒體的態度,包括對媒體信息的識別和利用,以及合理利用媒體技術表達自己的能力。為方便起見,本文仍然使用國際通用的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這些概念。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發布,意味著媒介素養教育在我國的再起步。這一次,媒介素養教育不再停留在民間研究的層面,而是上升到國家教育政策的層面,并且要落實到相關學科的教學之中。為此,本文力圖通過一則案例,探討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可能及策略。
1.美聯社電文對事實的選擇
1982年10月14日,美聯社在紐約發布了一條信息,全文如下:
就在羅納德·里根總統對全國說“美國正在走向經濟復蘇”之前幾小時,他的兒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卻在這里同失業者一道領救濟金。
白宮副新聞秘書斯比克斯13日承認,這位23歲的芭蕾舞演員自從被喬弗雷芭蕾舞團解雇后,近幾周中領過兩三次失業救濟金。
這個芭蕾舞團已解散一個月。小里根和妻子多麗亞住在曼哈頓的格林威治村。
斯比克斯解釋了總統兒子為什么拒絕他父親提出的在他失業期間給予幫助的表示。他說:“里根夫婦表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但尊重他們要獨立生活的權利。”
小里根加入了美國約1130萬領取救濟金的美國人的隊伍。這個國家的失業率上周達到10.1%,這是自30年代大蕭條以來的最高數字。②
真實是新聞的底線。以上這則新聞,守住了這條底線。報道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實的。當時美國失業率高是事實,小里根領取救濟金是事實,小里根拒絕總統爸爸的幫助也是事實。眾多事實交織在一起,是不是意味著記者對此保持中立,毫無自己的傾向與立場呢?
常言說得好,新聞是通過事實來“說話”的。記者的立場或傾向,許多時候不是表現在直接發表評論,而是圍繞事實做文章,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事實的選擇,一是對事實的組織。在上述新聞報道中,這兩點都得到了體現。首先,當時美國失業者約1130萬,記者選擇的報道對象卻只有一個,即總統的兒子。為什么不選擇其他人,而只選擇小里根呢?顯然,這是因為小里根的特殊身份。其次,在事實的組織上,第一段為什么要將里根總統發表講話和小里根領取救濟金這兩件事放在一起,并刻意強調其時間間隔如此之短?最后一段為什么要強調1130萬的失業人數和10.1%的失業率?顯然,記者對事實的選擇與組織,是為了表示對美國經濟形勢之不滿,并對里根總統的政策進行反諷;而且,其重點在于反諷。這就是此則新聞報道為讀者所預設好的議程。
2.新華社對美聯社電文的改寫
美聯社的這則報道發表后,被中國新華社的記者所關注。中國的記者隨即對其進行了翻譯與報道,全文如下:
美國總統里根的兒子失業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據外國通訊社報道,美國總統里根的兒子羅納德·普雷斯科特·里根13日在紐約擠入失業者的隊伍,等候領取失業救濟金。endprint
這件事發生在里根總統13日晚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聲稱他的“經濟復興計劃已經取得進展”,“美國正在走向經濟復蘇”之前幾小時。
羅納德·普雷斯科特·里根今年23歲,原來是美國喬弗雷芭蕾舞團的舞蹈演員,而且不久前已經上升為該團的主要演員。
白宮發言人斯皮克斯13日向記者證實,里根的兒子自從被喬弗雷芭蕾舞團解雇后,在最近幾周里曾領過兩、三次失業救濟金。
里根兒子基于自己要獨立生活的愿望,在失業以后拒絕了他父母提出的在失業期間內向他提供幫助的建議。
美國9月份的失業率達到10.1%。這是自三十年代大蕭條以來,美國失業率的最高紀錄。里根總統在13日電視講話中承認,目前,美國失業人數已經高達1130萬,而且還說,美國失業率可能還會有所上升。①
改寫稿與原稿在事實認定上有一個小的沖突。改寫稿認為美國失業率達到10.1%是9月份的事。原稿說“一周前”失業率達到10.1%,而原稿寫于10月14日,“一周前”應該還是在10月份。
與原稿相比,改寫稿增加了幾個事實細節。首先,寫出了小里根的全稱,即羅納德·普雷斯科特·里根。其次,強調小里根是芭蕾舞團的主要演員。再次,美國失業人數高達1130萬是出自里根總統之口,而且他認為“美國失業率可能還會有所上升”。之所以增加小里根的全稱和失業數據的來源,應是為了增加新聞報道的可信度;之所以突出小里根在舞團中的地位,是想暗示失業現象之嚴重。
此外,改寫稿還刪除了兩處信息:其一,關于小里根妻子的相關信息;其二,關于喬弗雷芭蕾舞團被解散的消息。刪除的原因,應是改寫者認為這些消息不重要,缺乏新聞價值。
增刪之間,會給讀者造成什么影響呢?在原稿中,小里根失業的大背景是經濟形勢嚴峻,小背景是喬弗雷芭蕾舞團被解散。在改寫稿中,因為讀者不清楚喬弗雷芭蕾舞團被解散的背景,只知道小里根是舞團的主要演員,容易留下“主要演員都失業了,經濟危機該多嚴重啊”的印象。
除了部分事實的重新選擇之外,應該說,改寫稿保留了原稿的主要事實;但在另外一方面,改寫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事實的組織方式,從而無形傳達了另外一種傾向。首先,改寫稿增加了一個標題——美國總統里根的兒子失業,揭示了這則改寫稿的主旨——總統兒子都失業了,美國經濟形勢十分危急。其次,原稿突出的是爸爸講話信心滿滿與兒子失業貧困潦倒這兩件事的巨大反差,暗示對總統的經濟政策缺乏信心;而改寫稿則將重點放在了總統兒子失業這件事上,為此,改寫稿的第一段突出總統兒子小里根的失業,第三段強調小里根是舞臺主要演員的地位,第六段借總統之口再次強調美國失業現象之嚴重。
總之,原稿和改寫稿都拿總統兒子失業這件事做文章,但其側重點有著細微的差異:原稿意在表明對美國總統經濟政策之不滿,改寫稿則想突出美國經濟危機形勢之嚴重。
3.讀者對新聞信息的創造性理解
新華社改寫的電文為讀者精心預設了這則新聞的意義。那么,讀者在閱讀新聞時,是被動而又完整地接受其設置的內容與意義嗎?
美國總統兒子失業的消息傳播開來,在中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有趣的是,當時②的新聞行業研究人員和普通民眾的看法有著很大的差異。
作為新聞行業研究者,人們當然能準確把握報道背后的意圖:“新聞廣播報道了美國總統里根的兒子失業的消息,意在說明里根政府經濟政策的破產,以反襯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③研究者們關注的是新聞“在中國引起的社會影響”和本身的“新聞價值”。比如,國家總統的兒子加入失業者的行列可“說明美國失業問題多么嚴重”,這“在中國引起的社會影響”好;而小里根拒絕父母的幫助在歐美社會中很常見,并沒有什么新聞價值。
但是,對于普通的中國讀者而言,人們往往不是從專業的角度去剖析新聞的內容,也不是按照記者的本意去接受新聞的意義。“受眾對新聞媒體發布的新聞的理解,往往并不只看報道本身,而且常常會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社會熱點和自己的興趣、感情與關注點聯系在一起,形成特有接受傾向”。①
4.21世紀的讀者對這則舊聞的重新解讀
進入21世紀,中國人仍然沒有忘記這則舊聞。一旦有合適的時機,人們仍然會從不同的角度提及這件事。不過,與之前相比,意識形態的色彩淡了許多,角度也更加多元化。
一些人從美國人家庭倫理的角度去解釋這件事。有人認為里根總統的兒子失業“并不是說家庭中毫無溫情,只是他們認為依賴他人是一種羞恥,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②有人則稱贊里根總統是個好父親,“不許子女借自己影響力去為自己謀利”。③
有人則從這則舊聞中看到了冷戰期間“中國媒體上的美國形象”。在綜合《人民日報》對美國的各種報道的基礎上,研究者李黎認為,“強烈的獨立意識和自主精神”是1972~1988年“人們經常在中國媒體上看到的美國人的形象”,“美國青年更是講究個性獨立的代表”,其例證之一就是小里根拒絕總統爸爸的幫助。④
有人則另辟蹊徑,采用假設的方法,推想了總統兒子得到總統照顧的后果,進而解釋了總統兒子不愿接受照顧的原因。他認為,總統兒子即使有才能,大公司也不愿招入,因為他們“擔心總統的兒子進入后,公司的業務可能會受到‘不好影響——且不說國會那些議員會緊緊盯住總統兒子所在的公司,全國的媒體與‘刁民也不會放過那些大公司啊。人家大公司本來安分守己可以賺到錢,結果招了你總統的兒子來,反而處處受到監視。”
新聞與歷史的關系十分密切。二者都以記事為根本,新聞記載現在的事,歷史記載過去的事。新聞在未來會變為歷史,歷史則往往是由過去的新聞構成。更重要的是,歷史學的思想方法與新聞學的思想方法驚人的相似,故此,信息意識與歷史素養異曲同工,這在上述案例中體現得較為充分。
首先,真實性是新聞與歷史的共同追求。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丟掉真實,新聞也就喪失了意義。同樣,歷史的意義也根植于其對真實的信仰。中外歷史學家概莫能外,都將記錄真實的事情視為自己的本職工作。在中國史學傳統上,“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一向為人所津津樂道;在西方史學傳統上,偉大的史學家蘭克以“如實直書”為治學格言,影響了一代代學人。endprint
其次,新聞寫作與歷史記錄一樣,都具有選擇性。比如,領取救濟金的約有1130萬人,記者不會一一寫入新聞報道。這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同樣,歷史浩如煙海,而能進入歷史學家法眼的總是少數。對于這些“少數”史實,歷史學家還要抉剔爬梳、去蕪存菁,從中選擇出有意義的史實。他們按照時序排比事實,將重要的史實放在核心位置,其他史實則放在邊緣位置,甚至將之無情淘汰掉。只有這樣,歷史學家才能講述出一個較為完整的歷史故事,或者勾勒出一個較為完整的歷史面貌。
其次,新聞作品與歷史作品一樣,都具有傾向性。新聞是通過對事實的選擇和組織來“說話”的,美聯社的原稿和新華社的改寫稿都體現了這一點。歷史同樣如此。在當代史學理論看來,歷史敘事自身就是一種解釋,無需再另行添加“太史公曰”之類的贅語。這是因為,選擇史實和組織史實都是有標準的,而標準是由歷史學家來決定的。這種傾向性,無論是記者還是史學家,都是無法擺脫的,也沒有必要去擺脫。他們真正要慎重考慮的,是如何平衡真實性和傾向性之間的張力。
再次,新聞作品與歷史作品一樣,都有可能被“誤讀”。讀者在閱讀新聞作品時,常常是積極主動的,他們會聯系此時此地的語境,結合本人的興趣、關懷與價值取向,對新聞作品做出不同于記者原意的解讀。史料和歷史著述的命運同樣如此。史料和歷史著述誕生以后,不再簡單地歸屬于作者本人。對于同一史料,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史學家有各自的解讀。對于同一歷史著述,讀者存在迥異的評價。這是因為,有歷史、有生平、有心理和有個性的讀者,并不只是被動而消極地閱讀歷史,接受歷史創造者和歷史記載者設置的內容和意義,而是在閱讀中主動介入歷史和歷史記載,進行再創造,從而最終完成理解。正如歷史學家所言,“張三做自己需要做或者想要做的事情時,不可能不想起過去的事情;他想起過去的事情時,不可能不以某種巧妙的方式,將它們聯系到自己需要做或者想做的事情上”。①
當然,新聞與歷史也存在許多差異。新聞與歷史的重大區別在于“時”,前者記載當今之事,后者記載過去之事;新聞講求時效性,歷史重視持久性。
其次,媒介素養與歷史素養也有較大的差異。媒介素養關心的是受眾與媒體的關系,重在受眾能對媒體信息進行批判性的評估,善于并善意地使用各種媒體;歷史素養關懷的則是過去和現在的關系,重在學生能以時間為基石,以史料為準則,以理解為中心,追溯過去以說明現在,通過歷史認識自我與完善自我。
基于上述案例與分析,我們可以推知,培育歷史素養有助于培育媒介素養,同樣,發展歷史素養有助于發展媒介素養。換言之,在歷史教學中培育媒介素養,能起一舉兩得之功效。在歷史教學中,培育學生媒體素養的策略有:
首先,在歷史教學中,引入歷史上的新聞作品作為史料。隨著史學研究范式的轉換,史料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在歷史教學中,史料的范圍更加廣泛,人口普查數據、日記、信件、法律文件、口述歷史、報紙、照片、演講、條約、地圖、家庭賬冊、影像資料等都是重要的材料。對當年的報紙和影像資料等新聞作品的分析,既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媒體提供的信息,也有助于學生深化對歷史的認識。比如,美國總統里根兒子失業的新聞,如果立足于中國人報道的角度與傾向,可以從中窺見冷戰期間的中美關系;如果立足于不同時代中國人的解讀,這反映的是中國社會心態的變化;如果從社會史角度來講,這是分析美國社會家庭倫理觀演變的素材。
其次,多使用直接史料,并引導學生區分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直接史料是指“凡是未經中間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轉寫的”,間接史料是指“凡是已經中間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轉寫的”。②直接史料變為間接史料,其信息有意無意間會有所增刪,上文中小里根失業新聞的原稿與改寫稿已經表明了這一點。在嚴肅的新聞報道中,記者在采訪時,不能依賴道聽途說,一定要聯系當事人進行核實,這實際上就等同于獲取“直接史料”。在歷史教學中,要盡可能地接近真實的過去,當然是以多使用直接史料為佳。同時,為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要指導學生掌握區分直接史料與間接史料的方法。
再次,區分史料或歷史著述中的事實與解釋。歷史上的新聞作品、其他形式的史料和歷史學家的著述,不管其敘述看起來多么不偏不倚,“如實直書”也好,“只敘事實,不參議論”也好,都是事實與解釋兼而有之,因為對事實的取舍與編排自身就是在解釋,只不過它是一種隱性的解釋。揭示史料或歷史著述中的隱性解釋,能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與判斷能力,為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提供可能。
再次,區分史料和歷史著述中的“具體真實”與“整體真實”。事實不等同于真實,片面的事實會導致謬誤,全面的事實才能反映真實。合格的記者與歷史學家在創作時,選擇的都是事實,但這些事實有可能只是“具體的真實”。優秀的記者與歷史學家,會選擇多方面的事實,講求事實的平衡,如對一件事,記者能報道多方人士的聲音,史學家能辨析正反兩方的觀點,從而做到“整體的真實”。
再次,培養掌握學生批判的分析史料的工具。分析一則歷史資料,可依次提出以下問題:這是直接史料還是間接史料?它是什么時候制作的?制作者是誰?制作者是如何得知此事的?它是基于什么原因制作的?它的對象是什么人?制作者希望它的對象得出什么結論?有沒有其他資料支持它的論點?有沒有其他資料反對它的論點?它對于研究什么歷史問題具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
最后,鼓勵學生對歷史進行多維解讀。“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互為作用的過程,就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①歷史教學同樣也是師生與歷史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正如中國人對小里根失業這則新聞的不同解讀,學生也應該對歷史材料與歷史現象進行多維解讀。這種多維解讀,正像多棱鏡一樣,能反映一個事物的多個側面。
【作者簡介】蘇爭艷,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歷史教育和教師職后教育研究。
張漢林,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歷史教育和教師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楊蓮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