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麗
摘 要:按照《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的要求, 環境監測站需要建立并運行質量體系。內部審核是質量體系運行中必須進行的一項質量管理活動,是保證質量體系有效運行的重要手段。當前,環境監測站只有加強內部質量管理,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才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更好地為生態環境保護服務。文章從實施內部審核的過程及環節, 總結常見的問題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對有效開展內部審核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質量體系 環境監測 內部審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X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0(b)-0136-0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qual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of testing institu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should establish and operate quality system. Internal auditing is a mandatory actibity when operating the quality system. It is also an essential tool to keep the system running smoothly. Nowadays, the sta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internal quality, make progress in business capability and technical level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Thi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From the progress and sections in internal auditing, this paper will conclude common problems and matters with considerations. It can give a hand to carry out internal auditing more efficiently.
Key Words:Quality system;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ternal auditing; Efficiency
1 內部審核概述
按照《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1]的要求,內部審核是環境監測站自行組織的質量體系審核,按照體系管理文件的規定,對質量體系的各個環節組織開展的有計劃的、系統的、獨立的檢查活動。環境監測站應當編制內部審核控制程序,對內部審核工作的計劃、籌備、實施、結果報告、不符合工作的糾正、糾正措施及驗證等環節進行合理規范[2]。內部審核也稱為第一方審核,其目的是通過審核結果評價質量體系運行的質量是否有效、是否持續符合評審準則的要求,是對所策劃的體系、過程及其運行的質量體系的充分性、適宜性和有效性進行系統的、定期的審核,保證質量體系的自我完善和持續改進。
2 內部審核的程序及過程
按照質量體系內部審核程序開展工作,審核的過程包含:內部審核的策劃→編制計劃(含實施計劃)→設計內部審核檢查表→實施內部審核→不符合情況的糾正、驗證及對潛在不符合制定預防措施→編制內部審核報告,通報內部審核結果→審核材料歸檔,審核結束[2]。
2.1 制定內部審核計劃
內部審核分為例行審核和附加審核,例行審核是計劃審核,需要編制內部審核計劃,通常每年審核一次。附加審核是如下情況下的審核:(1)出現質量事故或客戶投訴;(2)準則、法規、機構、人員、技術設施等發生重大變化;(3)內部監督發現重大質量問題;(4)第二方或第三方現場評審前等。由質量負責人策劃內部審核并制定審核方案,審核應覆蓋質量體系所有要素,覆蓋與質量體系有關的所有部門、場所及活動[2]。內部審核計劃應包含內部審核的目的、審核的時間、審核的要素、審核的范圍、審核組的組成、審核依據等。在資質認定現場評審中,經常遇到計劃中缺少內部審核的目的、審核的部門、審核的依據等情況,造成計劃的不完整、不規范。
2.2 編制內部審核實施計劃
由內部審核組長編制內部審核實施計劃,由質量負責人批準后實施。計劃包括審核的具體時間,審核組內部分工,指定審核小組負責人及成員,明確每個小組的審核部門及審核要素。審核人員要經過培訓,具有內審員資格,并經最高管理者授權,同時在人力資源允許的情況下,內審員應獨立于被審核的工作。在實際工作中,尤其是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往往只有年度計劃,缺少實施計劃,造成操作性不強、現場審核效率低,從而影響審核的整體效果,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2.3 設計內部審核檢查表
內部審核檢查表設計質量,是內部審核成功與否的關鍵。內部審核檢查表是指導審核全過程的路線圖,是審核系統性和完整性的保障。檢查表要涵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中所有的要素,同時結合各崗位和部門的職責分別編制,要突出重點,點、面結合,選出有代表性的樣本。根據平時掌握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審核項目和客觀證據,還要注意過程的接口,要有可操作性。內審員設計檢查表時應注意:(1)不能將準則條款直接搬到檢查表里。(2)不能只列審核項目,忽視審核方法和抽樣方案。(3)結合被審核方的主要職能和特點,選擇典型的質量問題。(4)要在時間上留有余地。檢查表經質量負責人批準后使用。如果部門或崗位的檢查表中涉及的要素和職責不全面,那么審核就存在缺陷和漏項,影響內部審核的質量。
2.4 實施內部審核
質量負責人召集內部審核相關人員召開首次會議,宣布內部審核實施計劃,開始內部審核。內部審核應包含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1)質量體系文件是否符合評審準則的要求,是否覆蓋環境監測站的所有場所和部門。(2)質量體系文件中的各項規定是否得到有效地貫徹,環境監測站的各類質量活動(硬件、軟件、人員、報告質量、工作質量等)是否處于受控狀態。(3)質量體系的活動和其有關結果是否符合有關標準或文件。(4)運行的質量體系是否能減少、消除和預防質量缺陷產生,一旦出現質量缺陷能否及時發現和迅速糾正,保證體系能自我完善、循續提高,處于良性循環狀態。審核是采用抽樣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實施審核的過程就是調查取證的過程[3]。內審員采取提問、傾聽、觀察、記錄、驗證的方法進行審核,發現問題實時在檢查表上記錄,現場審核完畢,內審員及被審核部門的負責人均應在檢查表上對審核情況予以簽字確認。在對環境監測機構檢查時,經常發現檢查表缺少相關人員的簽字,問題描述不夠準確,給后續整改帶來不便,個別機構甚至兩年的檢查表信息完全相同,質量體系沒有有效運行,內部審核流于形式。
2.5 不符合情況的糾正、驗證及真對潛在不符合制定預防措施
現場核查結束后,審核小組開具不符合報告,完成觀察項及不符合項匯總及分布表。不符合報告要包含以下信息:受審核部門及負責人姓名、審核員姓名和日期、審核依據、不符合事實描述、判斷不符合理由、不符合的準則條款、不符合嚴重程度、建議采取的糾正措施及完成時間、糾正措施完成情況及驗證記錄 、驗證材料。出現下列情況時要開出觀察項:(1)證據不充分或欠充分,估計存在問題,需要進一步查實;(2)已經發現問題,但是不構成不符合項,如繼續發展可能構成不符合;(3)其他需要提醒的事項。需要防止潛在不符合時,還要制定預防措施,防止可能出現的不符合發生,做好相關記錄,保證記錄的清晰、完整、客觀、準確,形成閉環。實際工作中,有些環境監測站往往忽略這個環節,不夠重視,錯誤地認為發現問題改過來就可以,缺少整改措施及完成、驗證情況,甚至有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整改、未形成閉環,就草草結束審核,存在一定的隨意性,也存在做了工作卻沒有留下痕跡,造成質量記錄有遺漏、不完整。
2.6 編制內部審核報告,召開末次會議,通報審核結果
內審報告是現場審核后必須編制的重要文件,內審報告應規范化、定量化、具體化。審核組長根據實施內部審核的具體情況,編制內部審核報告,報告應包括:審核的目的、范圍、審核的部門、審核依據、審核組成員、不符合項和觀察項統計分析、糾正措施和完成情況、對質量體系的評價、審核結論、審核報告的分發清單。召開末次會議,通報內部審核結果。
2.7 審核材料歸檔,審核結束
末次會議后,審核組長把審核的所有材料整理好,交檔案室保存。移交的材料包括年度內部審核計劃、委派內審員通知書、實施計劃表、首/末次會議簽到表與會議記錄、質量體系審核檢查表、內審不符合報告(含驗證記錄及證明材料)、質量體系審核報告、內審總結報告,辦理交接手續,做好交接記錄,審核結束。審核的結果輸入當年度機構的管理評審。
3 結束語
內部審核是環境監測站重要的質量活動,是環境監測站對其質量體系的符合性、適宜性和有效性進行的系統的、定期的審核,是一種自我約束、自我診斷、自我完善的活動。通過內部審核,確定質量體系要求的符合及符合程度,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解決問題,促進質量體系正常、有效運行,實現質量體系的持續改進。
參考文獻
[1] 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2016版)[S].
[2] 國家認監委實驗室與檢測監管部.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員教程[M].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2018:177-178.
[3] 黃敏.淺談如何提高環境監測站內部審核的有效性[J].中國檢驗檢測, 2017(5):57-58.
[4] 李青青.淺議提高實驗室管理體系內部審核的有效性,[J].現代測量與實驗室管理,2013(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