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正源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部分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遷移到城市,導致農村人口成逐年遞減的趨勢,使得農村薄弱小學的生源出現了萎縮,迫使這部分學校推行小班化的教學。小班化的教學是對學校辦學水平的嚴峻挑戰,也可以說是遇到千載難逢的機遇,只要學校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積極主動轉變教育觀念,調整教學策略,讓“小班額”之花綻放在農村的校園中。筆者結合自己小班額教育教學的實踐經驗,就小班額教學策略談談自己膚淺的看法。
一、轉變教育觀念是小班額教學的前提條件
教學觀念是保障教學行為有效進行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教學觀念指導教學行,沒有先進的、符合實際的教學觀念,就沒有適應需要的教學行為。特別是當前農村各學校面臨小班額化甚至于復式班的復雜情況,這就對新課程的改革提出了挑戰,也可以說是制約新課程改革的瓶頸,那么,如何針對這一挑戰對癥下藥,其中,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首當其沖的,以前大班額化的教學理念成了滯后新課程改革的絆腳石,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成了重要癥結。因此,有效地轉變教學觀念,尋求一條切合實際的教學策略,成了當前農村小學必須密切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如何轉變觀念,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以生為本,樹立服務意識
以生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要做到以生為本,首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發展良好個性。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兒童的學習動機,為搭建能能滿足個性化成長的平臺,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發展智力、情感意志。其次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改變教學方法。在人本教育中,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從單純地學知識到主動自覺地掌握知識。最后創建和諧人文校園,推進環境育人工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環境,學生的學習、生活也離不開校園環境。作為學校文化的窗口,校園環境對學生素質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關注個性差異,發展優質潛能
學生是我們教育活動的中心,既是教育的出發點,又是教育的歸宿。他們每一個人由于受家庭、性格、環境等諸因素的影響,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不同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各方面素質均衡發展,使學生個性能在教學中得到充分發展,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在教育實踐中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學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好學、樂學,自主發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求知,變“學會”為“會學”,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是小班額教學的有效策略
課程資源是課程實施的背景和條件,課程資源的性質和現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活動方式。因此,課程資源的開發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學習方式。農村學校雖然教學資源匱乏,特別是缺少硬件設施的建設,雖然沒有先進教學手段,但是農村有獨具一格、得天獨厚的鄉土資源,這是城區學校不可比擬的,而這些資源往往是學生耳濡目染、司空見慣的,甚至觸手可及的,最接“地氣”的資源,農村學校不僅有可供調查觀察及野外實驗的豐富自然資源,也有風土人情、習俗禮儀等人文等資源,因而,如果能把課程資源和農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利用綜合實踐課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起來,用已有的理論去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讓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在具體實踐的檢驗中獲得真知,綜合發展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小班額化的教學,利用班級人數少、課堂結構靈活等特點讓學生在切身參與中學習知識,體驗知識,感受生活,熱愛生活。如:讓學生周末閑暇時間幫父母干農活,在體會勞動的艱辛的同時,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學習“孝敬父母”這一內容時,我設計了一次圖片展覽課,主題是“感動的瞬間”,讓有條件的學生用相機拍下他們父母令人感動的精彩瞬間,愛好美術的學生還可以畫出來,拿到班上與同學們交流。有的學生拍下了父母在田間辛勤勞作的鏡頭,有的學生畫出了母親在炎熱的夏天做飯的場景……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都表示一定要孝敬父母。
在學習環境保護這一課題時,我帶領學生參觀了我們學校附近的一家造紙廠,這家造紙廠排污設施不達標,擅自向附近河流排放污水,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存環境。參觀后我讓學生寫出調查報告,向環保部門寫信反映情況。
課程資源直接制約著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學習方式,影響著學生的素質發展。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農村教師必須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幫助他們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大課堂里學習和探索。
總之,小班額教學既是課程改革的挑戰,又是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的機遇,只有抓住機遇,轉變觀念,積極開發農村豐富的課程資源,做好課程資源和農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有效整合,讓孩子在綜合實踐課程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檢驗知識,讓他們在實踐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成果,體驗樂趣,培養個性,訓練能力,全面發展。
注:本文系2017年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小學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實踐研究——農村小學小班額課堂輔導式教學模式研究》課題號:GS[2017]GHB1618研究成果。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