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華
摘 要:對于當前的小學階段來說,“以問題為中心”是目前語文這一學科探究性閱讀教學最主要的特征。所謂的“主問題”是指學生能夠通過有效的探究進行學習。這個問題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效果,也會影響到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效果。在弄清其意義與策略之后,有助于老師更好地理解并且能夠更好地掌握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關鍵之處,師生之間的聯系也加強,能夠提高教與學的整體效率。
關鍵詞:主問題;教學效果;效率
一、探究性閱讀教學“主問題”預設的意義
對于這一課題來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整合教學內容。將其精煉之后能夠將零散的學習資料以及活動相互關聯起來,讓課堂教學產生幾個板塊,這幾個板塊之間聯系緊密、特色鮮明并且層次分明。在板塊內融入一些單元或者是項目整體,能夠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究當中發現其中的關系,真正實現知識的系統化學習,隨之能夠將其很好地吸收成自己的內涵。最終達到教學的內容很好的整合,能夠很清楚地理順知識的結構并且促進了知識遷移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夠發揮雙主作用,探究性閱讀教學如果想要更高效率的完成,那么就需要要求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而“主問題”就是二者的橋梁和紐帶。
二、探究性閱讀教學“主問題”預設的策略
“以問題為中心”對于探究性閱讀教學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對于主問題也能夠引起一連串的教學內容,經常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調動起來學生的思維,從活躍性這一點也能夠看出學生是否能夠獲取成功。
(一)把握“主問題”角度,引領探究性閱讀方向
預設“主問題”,主要的一點是選角度。首先對于預設來說,經常會收到不受重視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題材來從相同或者是不相同的角度來預設“主問題”。
1.讀者角度
課文的重要讀者就是老師和學生。課文中肯定會存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這些劣勢就可以作為教師預設“主問題”的立足點。老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解讀,并且在其中發掘“主問題”所在。比如學生在看電視的時候,想象成是導演,研究一下電視劇當中的一些情節。引領學生對閱讀方向的相關研究,讓學生能夠獲取更多的認知。
2.作者角度
一篇文章肯定會蘊含著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果教師能夠從作者的角度進行預設“主問題”,就能夠將教學的重點體現出來,更好地解決教學當中出現的問題,增強學生對課文的品讀樂趣。
3.作品角度
文章的不同文體所表現出來的內容、作者當時的寫作思路、表達形式以及問題的風格都有著個性化的特點。詩歌以抒情見長,而小說主要的就是在情節上設置矛盾沖突從而來刻畫人物,散文是用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來進行描繪。
4.編者角度
上課需要的教科書是根據標準要求進行編寫的,因此具備著一定的特色,老師應當認真的分析衣服,把握脈絡,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明確方向,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詩歌鑒賞能力。
(二)把握準度,體現探究性閱讀價值
不同的階段有著其具體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探究預設“主問題”的時候,不僅需要考慮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要準確地指向教學目標和重點,最終使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1.“主問題”要精準地指向課標要求
教科書的內容有精讀和略讀兩種。對于精讀課文,需要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并且能夠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順序,理解作者情緒,更需要明白文章中的表達方式。但是略讀文章,可能要求就沒有那么多了。
2.“主問題”要準確指向認知水平
學生不探究就能解決的簡單問題,一般來說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跳一跳”,這樣才會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提升。
3.“主問題”要準確指向探究需要
學生一旦想要獲取知識是需要他們主動進行參與的,這樣就能夠更方便的開展探究性閱讀活動。
4.“主問題”要準確指向核心語用
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奠定文化根基是語文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教師要準確指向主問題,使其成為語言運用以及精神成長的一大平臺。
三、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如果能夠真正地把握“主問題”預設的四個度,那么對于探究性閱讀教學來說,有一定程度上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讓學生增強對于課文的理解以及感受,也能讓課堂的整體氛圍變得更好,更具開放性對教學任務來說也會變得更加井然有序。當然,這對于教師的自身素質是一項很嚴峻的考驗,需要教師具備著很強的領導以及執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守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2]黃建健.小學語文“問題導向:主題探究“式教學芻議:以人教版《與象共舞》教學為例[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7(12):11-13.
[3]陳瑤.基于自主性的小學語文中高段探究式閱讀教學策略[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9):179.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