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校本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三級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決策、設計和實施的課程。隨著對校本課程的不斷研究與探索,我們發現,校本課程內容的選定基于學校特色活動、歷史傳承、地域文化等要素,經過反復提煉而形成,是學校特色活動與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為校本課程建設提供可能與支持。而規范化、活動化、系統化的校本課程體系又能反哺,提升學校文化建設的科學性、系統性,使學校文化建設的內容更具有內涵,育人功能更加凸顯。
一、背景分析
唐山素有“北方之都”之稱,有600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風格。陶藝教育讓學生直觀地、生動地了解家鄉的燦爛文化,通過雙手將想象變成具體成果,這是學生所學知識的展示,是觀察力和創造力的展示。基于此,我校自2005年起開展陶藝教育,由最初的興趣小組逐步發展到選修課程,因學生的喜愛程度納為必修課程,開發實施《唐山陶瓷》校本課程,編入課程表,2015年配套教材由新華出版社正式出版。
二、校本課程成果提升育人環境
環境文化對人的發展和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它體現了一個學校的文化底蘊和審美能力,當然它也發揮了同樣重要的教育功能和示范性。
在校本課程教師的指導下,我們通過精心設計,將多年來積累的校本課程成果展示在校園各處。教學樓主墻壁上是三十五塊泥板作品拼制成的學樂陶陶校園主題壁畫。校園連廊以陶熔陶染為主題,展示的是學生陶瓷彩繪瓷盤,連廊右側是校本課程中學生積累的一百多幅優秀泥板作品。樓道里,懸掛的木格中擺放著學生的陶藝作品,其他專業教室墻壁上,也都擺滿了學生的陶藝作品,通過環境布置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對陶藝的欣賞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三項活動課程促進學生發展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校將每冊教材安排了百分之二十的實踐活動課時和相應課程內容,這些課程充分體現了活動性原則,概括為三大類活動。
1.陶藝實踐活動
該校已經連續六年開展陶藝實踐活動,每年研究的主題雖然不同,但都是在陶瓷制作過程中產生的研究課題。如陶瓷不同釉料在不同溫度下產生的變化、陶瓷的素燒與釉燒、陶泥的循環與利用問題等。這些實踐活動每年都參加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2013年還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這為陶藝教育的發展拓寬了實踐載體,為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2.唐山中國陶瓷博覽會
該校依托每年一屆的唐山中國陶瓷博覽會,依據不同主題開展實踐活動。第十五屆陶瓷博覽會上進行了為期五天的展覽;在第十八屆陶博會開幕式中心會場,該校舉辦了校本教材《唐山陶瓷》正式出版首發儀式;第十九屆主題是親子共游陶博會,小手拉大手認識陶瓷弘揚陶瓷熱愛家鄉。在唐山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期間,該校的校本課程成果在世園會城市規劃展覽館進行了為期三十天的展出。
3.陶藝文化節活動
該校每兩年舉辦一次陶藝文化節。每次文化節為期三個月,活動內容包括:泥板、手捏成型的現場制作大賽;陶瓷知識專家講座;中隊小型浮雕制作比賽;游戲泥土,靈性飛揚——陶藝成果展評等內容,通過這一系列的陶藝教育活動,讓學生在賞陶、學陶、制陶、品陶的同時,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感受美的熏陶與樂趣。
四、三個“培育”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開發實施校本課程為教師提供了發展空間,使教師的觀念和角色都發生了變化。在開發實施校本課程中,教師由課程實施者向課程設計者、實施者轉變,主體性增強,積極性、創造性得以施展,通過不斷的學習、研究、實踐、反思,提升了專業能力。
1.培育教師指導能力
學校成立了陶藝教育研究小組。組建了陶藝特色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聘請了一批省、市知名的陶藝專家,定期對我校的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學會拉坯、盤筑等。邀請市區有關專家來校,為我校的陶藝的發展出謀劃策,不定期到校進行培訓指導,從而全校形成了人人重視陶藝教育、個個參與陶藝教育的良好氛圍。
2.培育教師開發能力
《唐山陶瓷》校本課程開發于2011年6月開始啟動,經過8個月的策劃,確定了總體思路,在只有三十名教師的前提下,該校組建了二十四人的校本課程開發隊伍,由四名領導分組帶領教師制定了翔實的開發指南、實施方案、教學大綱、教學總體目標、階段目標、課程開發相關要求、工作進度安排等。在市、區教育局小學教研室、陶瓷研究專家指導下,經過五年研究,四次改版,編寫出六冊《唐山陶瓷》校本教材。整個過程極大地提升了這二十四名教師的課程開發水平。
3.培育教育科研能力
隨著《唐山陶瓷》校本課程的實施,該校選拔了部分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教師成立課題組,進行小學校本課程方向的理論研究。課題組的校本課程相關研究獲得第六屆河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課題《區域性推進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立項為全國教育規劃課題,并于2016年12月順利結題。目前課題組正在進行河北省教育科學規劃辦重點課題《區域校本課程開發與學校文化建設的研究》的研究。
總之,通過探究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改善育人環境,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培養學生全面有個性地發展,塑造學校品牌形象,推進基礎教育內涵發展。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