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利
摘 要:在新課改的要求之下,常規的詩詞教學模式顯然不能適應新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向,尋求詩詞教學的改變儼然成為了必然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將詩詞的風格、表現形式與學生的認知程度相結合在一起,轉變教學視角,從多個角度完成對于詩詞教學的優化。
關鍵詞:轉變;教學視角;優化;詩詞教學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多數小學語文教師企圖通過大量背誦的形式來讓學生掌握詩詞。這種教學手段的目的性過于強烈,且違背了小學語文的初衷,學生不僅無法體會到詩詞之美,甚至還會對詩詞教學產生厭惡的心理。
一、重視詩詞形式
從詩詞教學的現狀來看,多數教師會對詩詞的內容進行系統化、規范化的梳理,讓學生逐字逐句地了解詩詞內容。但是,教師卻忽視了古詩形式的重要價值,不僅并未就古詩形式展開專題教學,甚至不會使用太過的課堂篇幅去講解古詩形式。從詩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古詩可以理解為創作者在古詩形式的基礎上對創作素材的加工,并借此表現自我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見,若教師可以從詩詞形式的角度出發,以此開展詩詞教學,無疑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于詩詞的印象,提高學生對于詩詞的認識。
例如:在學習《絕句》時,教師可以輕易發現詩詞中所包含的對仗形式,并舉例說明模板,如“兩個”“一行”,讓學生自主從下文中尋找其他的相似詞語組合。此外,《絕句》中還包括了大量的色彩詞語,如“黃”“青”等,學生可以通過對此類詞語的把握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并通過語言表達的形式來說明自己從中發現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這一過程不僅僅是學習詩詞的過程,更是學生體會詩詞意境的過程。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在課堂當中添加仿寫環節,讓學生仿照《絕句》的模板,隨意從生活當中選取題材開展仿寫訓練。為了滿足仿寫訓練的基本要求,學生不僅僅要深入到詩詞中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形式,更要思考所用詞句的準確性與對仗性,這無疑能夠直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開闊學生的創作思維。
再如:在詩詞《滁州西澗》中,作者通過運用大量動詞的方式來進一步提高詩詞的形象化,學生可以憑借自身對于動詞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體會詩詞作者想要表達的動態美感。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詩詞的藝術美感,更能從中收獲對于生活的認知。由此可見,以詩詞的形式為基礎開展詩詞教學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教師需要靈活使用這種教學方式,提高詩詞教學的教學效率。
二、重視詩詞的文化內涵
古代詩詞與現代白話文有著直觀的差距,前者更加重視對于境界、對于意象的刻畫,而后者則注重文章的通俗性及文化表達。正因如此,很多教師會將詩詞的意象和境界作為詩詞教學的核心,但卻忽視了詩詞本身的文化內涵。
例如:在學習《楓橋夜泊》時,某位教師采取了主題教學的方式,將《楓橋夜泊》中的“鐘聲”作為教學的主題,并列舉了多部描寫“鐘聲”的詩詞開展對比教學。“鐘聲”作為一種事物形態,其不僅僅寄托著一位詩詞作者的感想,更是承載著民族的情懷與意向。在《楓橋夜泊》當中,“鐘聲”成為作者表現思念之情的寄托,也是體現“鐘聲”文化的最佳代表。小學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充分實現教育的意義價值,完成傳承文化的任務與使命。
再如:在學習《江南春》時,教師可以將其與同為描寫“江南”的詩詞進行對比,從而開展對比教學,讓學生領悟到不同的江南美色。若教師僅僅將“江南”視為一種代名詞,即江南地區的地方名稱,則無法在教學中體現文化的美感和意境。與此案例中所說明的例子還有很多,教師應當不斷地在教學當中去發現不同詩詞之間的文化關聯性,并將對于詩詞的意向講解和文化講解聯系在一起,讓詩詞教學處處可以彰顯文化的內涵。
三、重視詩詞的創作背景
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個人經歷下,詩詞創作者的創作思路及創作方向會存在明顯的偏差。也正是以為這種偏差的存在,才讓我國的詩詞文化彰顯出了時代的特色與美感。對于小學詩詞教學而言,教師不僅僅肩負著傳播詩詞的重任,更要讓學生從詩詞當中領悟時代變遷,感受不同的時代特色。從實際情況來看,對于詩詞作者及時代背景的介紹往往不會得到教師的重視。多數情況下,教師僅僅要求學生記住詩詞的作者及年代,并不會詳細解讀詩詞的創作背景及相關內容。這種教學方式存在明顯的缺陷,而將創作背景與詩詞內容相互分離無疑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對于創作背景的講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詩詞的內涵。
綜上所述,在教學視角轉變的情況下,小學詩詞教學的效果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因此,教育者要時刻保持思維的先進性,不斷對教學方式進行總結,尋覓高效、實用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趙金龍.轉變教學視角,優化詩詞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 2018(10).
[2]王志生.古詩鑒賞教學要突出審美教育和人文教育[J]. 中學語文旬刊,2007(5):51-52.
[3]徐梅鳳.以蘇軾詩詞教學為突破口優化詩詞教學[J].廣西教育,2017(46):110-11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