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毅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網絡語言,顧名思義,即在網絡交流中使用的語言。它是隨著網絡的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有別于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最開始主要是網民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種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后來就逐漸形成了特定的語言。它以簡潔生動的形式,一誕生就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偏愛,發展神速。模因論是一種解釋文化進化的新理論,它以達爾文的基因進化論為基礎。
科技的進步是網絡語言得以產生的基礎。科技的進步促進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悄然到來,這個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和工業一體化為代表的全新技術革命,正逐步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它已經滲透進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科技的進步,就不會有互聯網的誕生;沒有互聯網的興起和發展,就不會有網絡語言的出現。
由于年輕一代的成長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國互聯網用戶以年輕人居多。據《2017年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數量達到7.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4.3%。年齡結構方面,網民仍以 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2.1%:其中 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9.7%,10-19歲、30-39歲群體占比分別為19.4%、23.0%。
年輕人追求獨立和個性,喜歡接受新事物。網絡語言不僅僅被年輕人大量使用著,而且很多網語本身就是由年輕人創作的,如“藍瘦香菇”“打call”等等。年輕人由于精力比較旺盛,往往追求快節奏的生活,在語言表達上更加傾向于使用簡便快捷的方式,于是才有了大量的縮略用語,如“3Q”“LP”等等。
網絡語言一經產生便能迅速傳播,除去互聯網以及網民的因素之外,與其自身的特點也是密不可分的。網絡語言具有簡便化、個性化、共情化、流行性等特點。網語大多為縮略形式,簡單便捷、形象生動、意義豐富,正好可以滿足網民們便捷、高效的網絡交際生活,如“007”來源于諜戰電影《007》,意指“我有一個秘密”。網絡環境是一種虛擬的世界,網民們在網絡上可以盡情地發揮自己的個性,為顯特立獨行,很多網民會選用一些與眾不同的網名以彰顯個性,如“醉雨帥”“拽到沒朋友”“小偷別走,把我的心還我”等等。共情即指同理心,部分網語之所以能得到廣泛傳播還在于其能引起網民的共鳴,產生共情。如“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意指一般人無法想像有錢人的世界,這句看似玩笑的背后,透露出略帶殘忍的現實,觸動了網民們的心,引起了大家的共鳴。網語來源于網絡,網絡已經伸入到了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那些簡便快捷、富有個性、帶有共情的網語一經產生便迅速流行開來,成為人們競相模仿使用的表達工具。
“模因”一詞最早出現于英國演化理論學者理查德·道金斯的專著《自私的基因》,作為達爾文主義者,道金斯以進化論為出發點,提出了基因復制問題,他認為一切生命都是通過復制實體的差別性生存而進化的,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文化傳播單位或模仿單位的概念,即“模因”。道金斯認為:人們的觀念、文化等的傳播與基因的復制相類似,是從一個大腦轉移到另一個大腦,并在新的宿主體內被重新繁殖。比如,某種事物、詞句、旋律、觀念等等,一旦有人開始使用,便會被其它人不自覺地跟著一起模仿和應用,而且被迅速傳播,這就是“模因”現象。
“模因”具有如下特性:長壽性、生殖力、精確的復制性。長壽性,即指某些觀念、曲調、文化等一經模仿、傳播,便會存在較長時間而不致湮滅。生殖力,即傳播力,如某些科學概念,我們可以根據其被引用的次數來判斷其的生存價值,某些曲調,我們可以根據其專輯售賣情況和播放量等來判斷其受歡迎程度。精確的復制性,即模因的傳播和復制并不是盲目的,與基因一樣,它具有競爭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只有那些滿足被傳播者利益、被其需要的內容才會被保留下來且得以傳播。
語言是模因傳遞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時它本身也有成為模因的可能。首先,語言的產生本身就是受模因驅動的。說話是模因宣傳的有效途徑,那些能夠被說出來的模因比那些不能被說出來的模因更容易受到復制和傳播;支配說話的模因不斷被傳播、復制,而那些支配沉默的模因則被逐漸淘汰。其次,語言的迅速擴散性,促進了模因的傳遞。語言是人類傳播思想、觀念的工具,具有極大的傳播特性,無論是書面語言還是口頭語言,都具有比其它符號更強的復制力。另外,語言的持久性,符合模因長壽性的特質。一種語言或語言中的某些詞句一經產生,便具有極強的持續性,不僅使用人數之多,使用人數之廣,且使用時間較長,這與模因特性極為吻合。
網絡語言產生于互聯網,來源于互聯網,傳播于互聯網,并逐步滲入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網絡語言具有非常強大的能產性、傳播性、復制性。模因在網絡語言的產生和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模因的重復性促進了網語的出現。模因與基因一樣,一旦遇到合適的宿主便會大量的復制。模因就是不斷重復的過程。網語一旦產生,遇到相似的語境便會被大量復制。這種復制又分為兩類:
1)主體信息與形式均不變的重復
這類復制是指網語在合適的語境下,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不會經過任何改動,直接予以應用。比如:2017年流行于網絡的“驚不驚喜意不意外”,該詞最早出自周星馳的電影《家有喜事1992》里面的張曼玉飾演的何里玉和周星馳飾演的常歡二人之間的一段經典對白,2017年3月,一些微博搞笑大v博主為一些搞笑的的翻轉視頻取了這樣一個“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的標題,之后該詞爆紅網絡,成為2017年度使用度比較高的網絡流行語。該詞意思為事情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折,常常用來調侃一些比較具有戲劇化反轉的劇情,令人跌破眼鏡甚至是啼笑皆非的境況。網語“freestyle”,是一個英語詞匯,一般指即興的、隨性的隨意的發揮,例如HIPHOP說唱中的freestyle就是即興說唱的意思。2017年6月,因吳亦凡在國產說唱綜藝《中國有嘻哈》中屢次提起freestyle而火遍網絡,此后只要是涉及到需要原創作品或即興表演的場合,都會提及該詞,使用頻率較高。
2)主體信息不變,形式變化的重復
這種傳播方式主要是網語受環境的影響,在一定的語境下,在主體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形式做了一些相應的調整。比如:網語“贊”,主要指夸獎、提供支持和幫助等意思。QQ、微信等社交網站上都有“贊”功能,QQ空間從2010年開始上線贊,2012年實現用戶使用量爆發,逐步成為網絡社交常用詞匯。幾年來,在所有表示支持和表揚的場合,都會用到“贊”,直到2017年出現了另一表達此意的網語“打call”。“打call”的出現打破了“贊”一統天下的局面,該詞來源于日本的應援文化,原義是表示粉絲對偶像的鼓勵和支持,后引申為喜愛和表示支持之意,與“贊”意義相似。該詞出現后,在同樣的語境之下,人們多數會使用“打call”。后由于“call”是英文詞匯,現在又逐漸地發展到用“打電話”來表示支持的意思。
網絡語言的出現為傳統語言學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自語言學學科獨立以來,無論是語言研究還是教學都一直以日常言語會話和書面語為對象,且經過語言學家幾代人的努力探索,已基本形成了比較穩定的語言研究和教學規范。網語的出現完全突破了這一限制,它個性前衛、形式多樣、語義豐富,為語言學研究和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模因論為語用學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語用學是研究語言使用的一門學科,它以我們的日常言語行為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在不同語境下的語言表達以及語言理解問題。模因論以達爾文基因進化理論為基礎,從文化復制的角度來研究語言現象,它對語言教學、翻譯教學以及修辭教學都起到了一定的解釋和促進作用,一經出現,便成為了語用學研究和教學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