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臨汾市委黨校,山西臨汾 041000)
馬克思主義矛盾論認為,矛盾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矛盾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我國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相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言,就是整體中的局部,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必然會有具體的任務和發展策略。矛盾論還認為,主要矛盾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方向,并在一定條件同次要矛盾互相轉化。社會主要矛盾直接反映著一個國家生產力發展程度和社會發展階段。任何一個國家的執政黨都會在眾多矛盾中找到起決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并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的階段性的特征和要求,適時做出新的判斷。
1980年,我國的GDP是3 051億美元,人均GDP為311美元;美國GDP是28 625億美元,人均GDP為12 598美元。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極低,經濟社會發展很落后。針對當時的經濟狀況和人民的需求,主要任務就是大力發展經濟,增加人民收入,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否則更無法談及其他的需求。基于對生產力的客觀判斷,那時把我國的主要矛盾確定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的GDP是11萬億美元,美國為18萬億美元,我國已占到美國GDP的60%以上。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總量居于世界第二,社會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一發展速度令世界各國矚目和驚嘆。有專家預計,20年內中國GDP將趕超美國。可以看出,我國的生產力水平證明了我國已經進入中高速發展階段,此時的社會矛盾是基于中高速發展下的生產力水平存在著參差不齊,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著差異性的客觀判斷。因此,黨的十九大將社會主要矛盾確定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依據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為指導,在科學分析我國改革開放后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做出的科學判斷和科學結論。
亞伯拉罕·馬斯洛(美)是西方著名的人本主義科學理論心理學家。1943年,他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人類的需求是有層次區別的,按照從低到高的層次分為五類,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一般情況下,某一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后,就會追求高一層次的需求,追求高層次的需求也成為人們實施各種行為的直接動機和動力。從社會學角度講,人是自然人和社會人的綜合體。作為自然人,人首先要滿足生理和安全需求;但人更多的時候是作為社會人而存在,所以人還應該有高層次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還認為,一個國家大多數人的需求層次結構,是與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科技發展水平、人民文化程度直接相關。社會經濟水平越高,對高層次的需求意愿就越強烈。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較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非常匱乏,解決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是當時的首要任務,所以,從人的需求層次上來說,人民最迫切的是滿足生理需求。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基本的物質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后,自然會衍生出高層次的需求。而“美好生活需求”就包含了高層次的各類需求。安全需求——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平安中國建設等;社交需求——文明社區、社會組織、協商民主等;尊重需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教育公平、利益表達和矛盾訴求機制等;自我實現需求——人的全面發展等。因此,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民的需求也有層次,已經從最初的物質文化需求擴大到了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需求的層次提高了,范圍也擴大了,這也是作為社會人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需求的直接反映。
帕森斯作為西方現代化理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現代化的過程就是社會總體適應能力提高的過程。在他看來,社會系統有其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功能條件,即適應(A)、達標(G)、整合(I)和維模(L),即著名的 AGIL模式。其中,社會經濟制度承擔適應功能;制度結構即政體承擔達標功能;具體制度如法律承擔整合功能;社會文化價值模式承擔維模功能。這四個功能協調和共同維持著社會系統的運行和發展,這樣一個社會系統才能進入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對應于帕森斯的適應功能;健全人民當家做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對應于達標功能;依法治國、創新社會治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對應于整合功能;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對應于維模功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符合帕森斯現代化理論中的四個功能,這一理論體系是我黨帶領人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適合于我國國情,也為未來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必將指引我國進入現代化,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百年夢想。
當前我國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新時代要解決新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中有兩個關鍵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只有準確、深刻理解這兩個關鍵詞的內涵和外延,才能準確理解我國主要矛盾,也才能為解決這個矛盾找到正確科學的發展路徑。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表述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針對當時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都嚴重短缺的情況。而人民的需要具有階段性和動態性,隨著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供給能力的提高,人民群眾的需求也有了寬泛的外延,最直接地體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民生是一個國家和政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問題,它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幸福感的內在評判指標。所謂幸福感就是人們對現實生活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也是對于當前生活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據調查,近幾年人民的幸福指數為70%左右,還沒有達到優良。數據顯示,與居民幸福感的關聯度最高的前三位的是:家庭和社會人際關系、收入、食品安全;而排在前三位的“壓力源”依次為物價上漲幅度大、社會保障不完善、看病難看病貴。這六項指標有五項都屬于民生方面的。而當前之所以出現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人民的幸福感反而降低了的現象,就是因為沒有真正的全面的認識到人民的需求,對于人民迫切關注的社會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和相關政策的完善,所以要把人民幸福感和美好生活的需要聯系起來,大力發展民生事業,把人民的需要和需求作為國家政策制定的方向標,才能最終實現人民幸福、人民滿意。因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局限于過去的物質層面,它的外延擴展到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而且注重提升美好生活的內涵和質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發展不平衡對美好生活的制約體現在:一是全體人民無法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隨著經濟的發展,政策的完善,我國在深化改革、經濟建設、民主法治、人民生活、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強軍興軍、港澳臺工作、外交、從嚴治黨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但是這些發展成就還沒有達到滿足人人共享的程度,還存在收入分配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還不能完全全面的滿足全體人民的需求和期望。二是人民享有的成果不全面,存在明顯的短板。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是顯著的,世界矚目的,但是還是局部的不全面的,在一些領域存在著短板和偏差,比如:公共服務供給的不足、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生態保護的不足、脫貧攻堅的任務重大、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突發性的社會矛盾等,這些短板如果不及時補齊,必將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影響甚至是延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發展不充分不僅在數量上,更主要是在質量上影響全體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比如說,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充分;科技創新能力不充分;資源利用效率不充分等,這些問題都已經成為制約人民所期望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要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還得靠發展,所以,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最終還得繼續推動發展,滿足人民的各種需求,實現美好生活。
我們黨全部的理論基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但我們又不是教條的、原封不動地照搬馬列經典,而是結合我國國情,結合我國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論述過“矛盾發展不平衡性”的思想;列寧提出了“帝國主義矛盾發展不平衡理論”;毛澤東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我國近代以來的社會主要矛盾;鄧小平正確認識和判斷了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習近平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指明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黨與時俱進推動理論創新發展,開闊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視野,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社會的主人,人民處于主人翁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都時刻強調人民的主體地位。吉登斯也認為,人的現代化才是社會現代化的核心。我國要實現現代化,也是要實現軟件的現代化和硬件的現代化的有機統一。所以,在任何時候,人民都是社會的主體,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民,自然地,人民的實際訴求就成為社會發展的指南針和風向標。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正是人民訴求發生轉變和提升的標志。所以,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人民的實際訴求也得到了滿足,人的現代化和社會、國家的現代化成為一個同步的過程,最終實現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個全面性的需求,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個領域,為我們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制定什么樣的發展政策提出了新要求。從經濟文明的視角看,人民期待更高的收入、更豐富的物質產品、更多的幸福感;從政治文明的視角看,人民群眾希望能參與政治,能實現民主法治,國家能提供更充分和完善的政治保障;從文化視角看,人民期望更豐富和健康的精神文化產品、提高公民的整體文明素養;從社會文明的視角看,人民群眾期待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弱有所扶,每個人都能享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從生態文明視角看,人民期待生活在藍天、白云之下,清新空氣之中,綠地碧水之上,期望真正看到美麗中國、美麗城市、美麗鄉村。問題就指明了出路,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為五位一體建設制定發展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據,指明了發展方向。
毛澤東同志曾在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指出:“只有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才能認清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動力、中國革命的性質、中國革命的前途和轉變。”同樣,新時代必須客觀準確地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才能正確認識我國的發展階段、人民的需求,才能制定正確的施政方略,邁向全面小康社會,并最終進入現代化強國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