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瑋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紹興 312000)
校內專業評估是專業實施 “自我診斷”的有效措施,是強化高校自覺意識,發揮專業建設的積極性、能動性,自覺推動專業建設的有效手段,是建立健全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舉措。
專業建設水平直接體現了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事實上,目前專業建設仍存在許多亟須改進之處:一是師資短缺。部分專業學科帶頭人和專業負責人的缺位,專業建設處于自由狀態,課程教學呈現以教師為本、以教材為本等隨意性。二是科研成果反哺教學不足。教學和科研應是相輔相成的,教學是科研的基礎,成果服務教學。事實上,部分專業的學科成果未能很好地支持專業建設和發展,甚至科研所需的時間、精力、資源給教學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三是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尚未形成學校內部保障體系的常態化工作模式,缺乏內部教學質量監控的長效機制。
第一,有助于為專業問診把脈。通過“摸家底”,全面、客觀地考察教學全過程,客觀掌握專業發展現狀,為專業發展“找問題、促整改”,加強內涵建設,提升專業建設層次和水平,形成專業特色。
第二,有助于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教學資源。通過了解人才培養的社會競爭力和專業設置與地區產業經濟的結合度,規劃確定重點建設專業、特色優勢專業,查找新專業的不足,并建立專業評估退出機制,促使專業結構協調合理,為專業建設配備合理的教學資源。
第三,有助于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以專業評估為抓手,建立基于校內自我評估及常態數據監測體系。專業評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整體的教學質量和教學管理水平,對學校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起到指導和促進作用,逐步形成自我約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機制,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專業是教學的基本單位,專業建設應包含:明確的專業培養目標和規格、適宜的專業設置口徑、科學合理的專業培養計劃和方案、先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高水準的學科水平、良好的教學設施與實踐基地等[1]。由此可見,專業評估的核心指標為專業定位與目標、師資隊伍、學科支持與科研能力、教學資源、培養過程、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填報本科專業評估狀態數據表,了解各專業教學水平和現狀,為全面評價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依據。專業建設分為專業建設輸入、專業建設實施、專業建設成果三環節,經思考與研究,確定7個一級指標、21個二級指標、50個觀測點。其中,專業定位與目標、師資隊伍、學科支持與科研能力、教學資源為專業建設輸入指標;培養過程是專業建設實施指標;人才培養質量、質量保障體系是專業建設輸出指標。
提煉專業評估核心指標是專業建設和評估體系建設的基礎,是實施專業評估的重要依據。結合該校實際情況和辦學特色,填報專業評估狀態數據表,通過數據量化的方式,客觀反映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見表1)。
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以學校辦學定位為指導,結合社會需求,以專業建設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為核心,制訂專業培養計劃,指導專業建設頂層設計。其中,專業建設規劃是專業人才培養的藍圖,以專業定位為基礎,體現專業特色,包含專業建設指導思想、專業培養目標和標準、專業培養方案。
師德師風高尚、師資結構合理、教學業務精湛、科研能力突出的師資隊伍,是專業建設和教學質量的基本保障。首先師資結構包含職稱結構、學位結構、年齡結構、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教師比例、雙師型教師比例、兼職教師比例、師生比等可量化數據。其次,教授為本科生授課比例、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專任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教學能力反映出教師隊伍的業務能力與科研能力。最后,應重視教師發展與培育的常態化建設,將專業負責人及激勵機制、青年教師助講培養、專任教師國內外訪學和掛職鍛煉作為觀測點,為持續發展的教師隊伍建設奠定基礎。

表1 校內專業評估核心指標
一方面,博士、碩士學位點、重點學科、省部級以上科研創新平臺、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為專業建設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研究和科研能力,是反哺教學的有效途徑。包含省部級及以上教改、課堂教改、教材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成果及科研成果獎勵等、科研項目數、核心期刊論文發表、專利獲得情況、科技成果轉化等指標。
其一,教學資源購置與經費投入是開展教學的基本保障,其中專業建設經費、實踐教學經費投入和使用效益直接反映了教學資源是否充足,使用是否合理。實踐教學資源重點可量化指標包括實驗場所數量與面積、生均面積、實驗儀器設備投入、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值等。其二,中外合作辦學(聯合培養)、海外學習是作為外語學校辦學的社會資源的重要指標。其三,圖書是傳播科學知識文化的重要渠道,各學院圖書資源的投入與利用直接反映專業教學效率。包含專業圖書量、期刊總數、專業圖書數據庫數量、生均圖書量、當年新增專業圖書量。
教學以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以依據,以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為基礎,以教學改革成果服務教學,以第二課堂補充、豐富教學形式。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及政策措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機制創新、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情況、科研對人才培養的支撐、教與學評價改革作為教學改革的觀測點。教學大綱的制訂與執行、課堂教學創新、考試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小班化教學及分層分類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觀測點。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實驗教學改革、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及成績分布作為實踐教學的觀測點。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教育教學的根本使命,以生源質量、就業質量、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量化指標為抓手,客觀評價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通過生源狀況的分析,以錄取分數及錄取報到率等量化指標,客觀反映社會對學校的認可度及學校的知名度。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加強實踐鍛煉和自我素質的培養,主動適合社會發展需求。以學生學科競賽、學生創新活動、技能競賽獲獎、文藝、體育競賽獲獎、科研立項、論文發表等作為大學生綜合素養的觀測點。就業質量以適應社會需求為導向,為區域經濟發展輸送優秀人才。以一次性畢業生就業率、畢業生滿意度、用人單位滿意度作為可量化觀測指標。
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把質量管理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的職能組織起來,對人才培養活動實行監控,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和診斷,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管理系統。以學評教、督導評教、同行評教、領導評教“四位一體”的評價體系作為量化指標,建立自我評估及質量監控系統,形成專業評估長效、常態機制。
專業評估是專業發展和內涵建設的重要途徑,完善專業評估體系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
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與權重是評估的主要依據,科學的評估指標是實現評估效果的首要條件。不同層次的專業評估指標應分類分級,指標觀測點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將評估結果客觀、科學地應用于專業建設。一是新專業的重點考核指標應突出專業定位和目標、師資、教學資源配備和培養過程;二是成熟專業的重點考核指標應突出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可持續發展潛力;三是特色專業的重點考核指標應突出專業特色培育與人才社會競爭力。
從評估實踐來看,高校多采用校外專家進校問診把脈的形式為主,常規的評估方式缺少對專業特色的提煉、專業定位與目標把控、人才培養方案的完善等核心內容上。精心設計評估狀態數據表,采用分類分級的評估程序,根據不同的專業核心,將不同層次的專業分別進行評估:新專業重點考查量化指標;成熟專業重點考核人才培養質量等終期結果;特色專業重點考核專業建設的階段性成果。
評估工作需要收集大量的評估數據作為基礎,經過數據整理和分析后,作為形成評估意見的參考數據,給評估工作增加了極大的工作量。評估需要開發一套常態的、動態的評估系統,建立數據倉儲式的采集平臺,以實時生成專業建設基本數據及評價為建設目標,與教務系統、人事系統、學生系統、資產管理系統進行數據對接與數據共享,實現數據集成。
學校缺乏對評估結果應用的長效機制,對評估的獎懲力度不夠,應建立專業評估的監督和預警機制。專業整改期后,需對專業進行整改情況的審查,視整改情況制定激勵和懲罰制度;對專業前景好、學生就業形勢好、學科支撐好的專業應加大投入,反之應逐步更新、減少招生計劃或淘汰。
專業建設是保障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專業評估為專業建設問診把脈,如何建立長效的專業評估體系是教學管理的一項系統工程,專業評估機制的優化、評估指標體系的完善、評估系統的建立、評估結果的應用將為專業評估工程提供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