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媖,孫愛峰
(1.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白城 137000;2.白城市衛生急救中心,吉林白城 137000)
臨床護理必須樹立“以人為中心”的理念,護士需要用70%的時間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近年來由于溝通不良造成的護患沖突明顯增多,可見禮儀與人際溝通是護理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護理專業有必要開設護理人際溝通與禮儀課程。夏同霞等[1]采用社會實踐活動+課前討論+精減理論講授+禮儀訓練+體驗式情境模擬表演+優質護理志愿者活動等多元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最后向學生發出效果評價問卷,得到學生對多元教學群教學的效果評價結果,筆者試應用秩和比法對此主觀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指導教師選擇適宜的方法開展教學活動。
某學校對306名2011級護理專業學生采用社會實踐活動+課前討論+精減理論講授+禮儀訓練+體驗式情境模擬表演+優質護理志愿者活動等多元教學群開展教學活動,以A-對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調動、B-對主動溝通意識的影響、C-對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D-對溝通能力的提高、E-對人文關懷意識的形成、F-對心理護理能力的影響、G-對觀察能力的提高、H-對教育和指導能力的培養、I-對團結協作能力的提高、J-對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K-對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L-對信息檢索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培養、M-對良好護理禮儀的培養、N-對禮儀與人際溝通應用能力的提高為調查項目,主觀評價結果分為很大幫助、有幫助、不確定、極少幫助、無幫助5個等級,所得各等級的構成比見表1。
(1)社會實踐活動。該課程在10月中旬開課。利用國慶長假安排學生自行到醫院見習,觀察護士和醫院其他工作人員禮儀、溝通,了解醫務人員人際溝通與禮儀概況并寫出見習報告。
(2)課前討論。第一次理論授課前安排一次討論課,讓學生匯報、討論見習中觀察到的情況,共同討論自己觀察到的護士禮儀是否符合規范,溝通是否良好,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做法。一定要組織好討論課,主持教師必須有經驗且具備駕馭課堂氛圍能力,確保討論充分熱烈。
(3)精減理論講授。盡量縮減理論授課時數,只講授重點內容。
(4)禮儀訓練。具體安排為教師示范、學生操練、考核,主要訓練學生的著裝、化妝、站姿、坐姿、走姿以及端治療盤、持病歷夾、持血壓計聽診器、推治療車、下蹲等專業行為,通過訓練規范學生的專業行為及禮儀。

表1 學生對多元教學群教學效果的主觀評價(%)
(5)體驗式情境模擬表演。為檢驗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在教學中安排情景劇排練和表演,每8~10名學生分為一組,小組成員分別扮演盲人、聾啞人、危重病人家屬、醫生、護士、門衛、導診人員、旁白等角色,體驗溝通方法和感受。表演時由學生和教師按評分標準共同評分。
(6)優質護理志愿者活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病房當優質護理志愿者,協助患者洗臉、洗頭、擦浴、修剪指甲、整理床單位等基礎護理,從中學習怎樣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
應用基于秩和比的分檔法[2]對表1學生對多元教學群教學效果的主觀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根據專業知識和編秩技巧[3],表1中很大幫助、有幫助、不確定、極少幫助、無幫助對應的列構成比分別按照高優、偏高優、不分、偏低優和低優編秩(同一列中,構成比相同者編以平均秩次),見表1括號內數字。之后按照公式RSR=ΣR/mn(式中R表示秩次,m表示評價等級個數,n表示評價項目個數)計算秩和比,見表2。
經計算RSR的均數x=0.5 357,標準差s=0.07 538,變異系數CV=14.07%,可認為RSR呈正態分布。據此利用x+us將學生對多元教學群教學效果的主觀評價結果分為三檔,見表2。

表2 學生對多元教學群教學效果的主觀評價結果的分檔分析
Levene檢驗表明表2各檔RSR總體方差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4.94,P=0.029),方差檢驗表明各檔RSR總體均數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0.64,P=0.00 019),SNKq檢驗表明各檔RSR總體均數兩兩之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表2為最佳分檔。
護理人際溝通與禮儀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使護生打開社會的大門進入護理行業,是護生社會化職業化的基礎,是其他課程發揮實踐作用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筆者應用秩和比法分析學生對護理人際溝通與禮儀多元教學群教學效果的主觀評價結果。結果表明,該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信息檢索和利用信息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護理能力、培養良好護理禮儀和形成人文關懷意識,應采取進一步措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信息檢索和利用信息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溝通能力、觀察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