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霞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山西太原 030027)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群體中很多看似思想層面的問題,實則為心理層面的問題。如何做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心理育人質量,是值得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當前,經濟社會快速轉型,社會大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個體心理行為問題及其引發的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大學生群體中心理行為異常人數逐年增多,心理問題不容忽視,與普通高校相比,高職大學生的心理現狀更為復雜,給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
與此同時,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加大學校健康教育力度,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教育部等22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高等院校要積極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重視提升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保持良好的適應能力,重視自殺預防,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強調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中共教育部黨組發布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將“心理育人”納入高校“十大”育人體系。可見,做好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客觀需要,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都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同時仍存在一些短板與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以某高職院校為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主要分兩塊進行,新生第一學期開設以適應為主要目標的講座課,共8課時,其他一個學期開設理論課,共36課時,均為必修、考查課,教學多以傳統形式為主。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和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必修課程,課程要傳播給學生的信息量非常大,僅在一個學期內要高質量完成著實有些困難,很多知識點只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考查課也不能引起師生的足夠重視;相關設備與資料如心理教育軟件、音像教學資料等還不完備,新媒體新技術手段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均有待改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必依賴于一批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實踐經驗豐富、充滿活力的專業化師資隊伍。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師資隊伍主要由學院領導牽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教師,院、系學生分管領導,輔導員,任課教師組成,兼職教師居多,且多數未受過心理健康知識系統訓練,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經驗水平上,專業素養低,真正遇到學生心理問題時,無從下手,相應的培訓項目與提升學習機會比較少,科研意識不強,師資隊伍亟須專業化。
學校設有心理健康指導中心,也配有老師負責學生心理健康日常工作,在每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月、新生入校測評等方面開展良好,但多數具體工作如心理主題班會、心理調查反饋表等主要由學生心理工作者如心理站長和心理委員具體實施,由于缺乏相應的評價與督導機制,工作實際效果參差不齊;加上心理輔導與咨詢技術比較欠缺,兼職教師工作量大,又沒有專門一筆經費用于對學生的咨詢與輔導,出現了教師義務工作的局面,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三級目標未能真正落地,常規輔導、心理咨詢、危機干預、輔助教育體系均有待完善。
近年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伴隨著心理問題人群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投入到心理輔導與咨詢行業中來,雖魚龍混雜,但有些校外相關專業機構由于其特定的服務職能促使其比較重視自身的專業水平與相關研究的開展,表現出較好的專業素養與服務質量。然而學校目前在這方面的管理還比較封閉,與校外機構聯系較少,多為獨立開展工作,校際之間的合作也比較缺乏,不利于整合校內外資源,形成心理教育合力。
依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制定的總體思路,高校應“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教育與咨詢相結合、發展與預防相結合,聚焦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著力構建中國特色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要突出強調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全覆蓋’,高校學生心理問題要治‘未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前置’”“要謀劃形成‘四位一體’工作格局,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新內涵、新模式、新載體”。以此《綱要》為指導,針對上文所述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加強與改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與建議。
3.1.1 增加課程量與學分比重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是一項長期的教育活動,當前高職院校系統課程只開設了一學期,建議在其他學期開設相關的公共選修課程,形成系列課程體系,同時將考查課改為考試課,增加學分比重,來提升師生的重視度。
3.1.2 增設網絡課程,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
當前,互聯網突破了課堂、高校、求知的傳統邊界,大學生們幾乎是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無日不網,許多心理問題也往往因網而生、因網而增,增設網絡課程,創新和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已經成了必然趨勢。增設網絡課程,可整合網絡優質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增加課程的趣味性與吸引力,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3.1.3 注重理實一體,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全覆蓋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分理論與實操兩大模塊,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規律,結合學生實際,可以嘗試針對性分階段進行:大一開設講座課,注重新生適應教育與心理健康意識培養;大二開設理論與實訓必修課程,注重心理知識傳授與基本技能技巧培養;大三開設網絡選修課,培養學生運用心理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自我心理調適能力,提升心理素養,為即將畢業步入社會奠定良好心理基礎。
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制度和組織領導機構作為保證。
3.2.1 完善組織管理
組織機制是由領導機構、工作機構和師資配備等要素共同組成的決策、分工系統。以《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為依據,各高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改革發展整體規劃,構建校內各部門統籌協調機制。建議學校成立校內心理健康工作指導委員會,實行校長負責制,研究制訂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規劃與相關制度,統籌、協調、指導、保障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設工作機構,由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主管,具體負責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和實施工作,人員分工明確,崗位職責清晰,要落實好專兼職教師職務(職稱)評定制度。
3.2.2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綱要》指出,“各高校要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以兼職教師為補充,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議學校增配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并保證人員待遇,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以保證工作有力實施;強化師資培訓與提升,重視對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兼職教師以及分管學生工作的領導干部開展培訓,提升其心理專業素養;開展相關科研活動,尤其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理論和技術的實證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心理輔導教師的科研素質,進而提升教師輔導與咨詢的專業技能與水平。
3.2.3 健全心理健康工作考評機制
學校應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督導組,制定明確的、可操作的考評細則與辦法,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常開展情況、工作成效、教學科研、經費保障等進行評估與指導,并進行階段性總結與反饋,及時發現問題,完善方案,形成制度,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學、規范、有效。
3.3.1 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心理健康保健意識
學校可以借助校報、網站、微信、微博、QQ、手機客戶端等多種平臺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可以通過心理知識競賽、心理電影賞析、心理劇、心理健康講座、心理板報評比等多種形式開展心理活動、提升心理素養;抓住“5.25”節日契機,開展心理沙盤、心理素質拓展等體驗活動,錘煉心理品質;定期開展心理主題班會、填寫心理調查反饋表,及時關注學生心理狀況,做到早發現,早預防。
3.3.2 搭建網絡平臺,加強預防干預
在學校門戶網站開通心理健康教育專欄,開通心理服務熱線,搭建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網頁等新媒體平臺,占領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陣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實現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經常式宣傳教育與集中式宣傳教育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同時,利用網絡載體,健全心理危機預防和快速反應機制,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完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員,定期開展個案研討,建立心理危機轉介診療機制,對心理危機學生進行跟蹤,做好“一站式”管理和“一條龍”服務,提高預防干預專業水平。
3.3.3 開展校際與校企合作,整合校內外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學校要加強與其他院校和校外有資質的相關專業機構相聯系,合力開展項目研究及活動,建設校內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拓展基地,引進校外優質資源,為師生搭建學習提升與實訓實踐平臺,提升日常工作實效。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全方位的、系統的、動態的、復雜的教育工程,需要整合多方資源,調動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方可取得良好效果。只有不斷完善、健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才能更好地提升學校心理育人質量,提升德育實效,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