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興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新鄉 453003)
大衛·休謨(David Hume)是近代英國著名的不可知論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可歸納如下:關于人類的一切都來自感受和經驗。我們所能知道的只是我們自己的感受。至于感情,無論是物質實體還是像上帝這樣的精神實體,經驗都無法告訴我們,只能保持沉默。由于我們不知道的原因,感情在心中誕生。由此看出休謨是唯心的經驗論者,在這里我們不討論唯心與唯物之爭,有一點是公認的:休謨對西方哲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休謨的整個哲學體系中,因果關系理論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休謨認識論的重要內容,也是休謨倫理、美學和宗教哲學的基礎。在《“人性論”概要》一書中,休謨明確提出了因果關系理論的重要性。
“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這些農諺提示我們只要冬天雪下得厚,來年就會有好收成?!皭河袗簣?,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提醒我們不要與人為惡,否則必傷己身。正所謂因果循環,昨日的因變為今日的果,今日的果又成為明日的因??墒沁@一切就是必然的嗎?我們來看看休謨是怎么說的。“首先,我們有什么理由說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開始?其次,我們為什么斷言這種具體原因必然會產生這種具體結果?我們推斷的原因是什么?彼此的因果關系,以及我們對這種推理的信念的本質是什么?”“如果我們不能指出沒有生產原理,什么也不能開始存在,那么我們就永遠不能證明每一個新的存在,每一個新的變化都必須有原因;如果前一個命題不能證明,那么我們就沒有希望證明后一個命題。但是前面的命題永遠不能用理論來證明……在我們研究它之后,我們會發現人們為理性的必然性而提出的每一個理論都是錯誤的和詭辯的?!?/p>
在休謨之前,哲學家肯定地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并且所有人都同意“萬物開始存在,它的存在必定有其原因”。他們認為這個命題是一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普遍真理。哲學家的觀點與將知識視為對理性的解釋的傳統觀念有關,因為在他們看來,人們擁有知識的事實只是表明理性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上帝被視為西方宗教神學中的一切。無論在哲學界還是宗教界,“一切開始存在的事物,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是不言而喻的原則,是推理的基礎。休謨認為,任何承認這一真理的人,在不引用任何證據或要求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是任意的。有人說這個命題是建立在直覺和理性證明的基礎上的,有無可爭辯的確定性。休謨提出了反駁。首先,根據知識的分類,所有具有直覺確定性的命題只能來自“觀念的關系”,但在任何能夠提供直覺確定性的概念中,它們都沒有包含“一切開始存在的事物必須有它自己存在的理由”的命題。因此,這個命題沒有直覺上的確定性。其次,根據觀念理論,所有的觀念都是不同的、獨立的,可以任意分離。因此,在思考中,不僅可以將“原因”的觀念與“開始存在”的觀念分開,而且不包含任何邏輯矛盾。既然“開始存在”的觀念不能從邏輯上證明與“原因”的觀念是不可分割的,我們又如何能證明基于這個概念的事物的開始實際上是有原因的呢?因此,這樣得出的結論是毫無根據和武斷的。
在研究了直覺和解證的證據之后,休謨指出,對于“萬物開始存在,其存在必定有其原因”這一命題,“既沒有直覺的確定性,也沒有證據的真實性”,所以這個命題不能從直覺和可解的證據中推導出來,它必須來自觀察和經驗。這個結論有三個含義:第一,這個命題沒有直接和有效的證明;第二,這個命題的證明必須從經驗中尋求;第三,含義隱含在前兩個含義中,即這個命題本身并不荒謬,至少在邏輯上是如此,否則我們就不需要從理性和經驗的角度來考察它成立的可能性。既然這個命題可以成立,真正的問題是如何證明它。有些人誤解了休謨的意思,認為休謨對萬物存在的反對必定有其原因,即對普遍因果關系的反對。休謨在1754年2月寫的一封信中解釋道:“我從來沒有荒謬地聲稱‘任何事物都可以沒有理由地誕生’,我只是堅持認為我們確信這個提議是錯誤的。這不是直覺,不是缺乏證據,而是來自其他來源。對于諸如‘愷撒存在過’和‘有一個西西里島’這樣的命題,我得出的結論是沒有證據可以提出答案和見解。據此你就能猜測我否認這些命題的真實性或確定性?有許多不同的決定論,其中一些不像證據的真實那樣規律,但它們可以滿足心靈。一個理性的人誤解了我,我承認我很生氣,但這只適合我自己。”這段話表明休謨對因果關系的普遍性毫無疑問。休謨的獨創性在于對這個問題的新觀點。他關心對于普遍的因果關系我們能提供什么樣的證據,主張依靠經驗,反對使用抽象推理和任意性來解釋來解釋因果普遍性的意圖。無論這種說法有多確定,它是人性科學允許我們采用的唯一可行的方式。換句話說,休謨相信經驗是知識的源泉。經驗之外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因果關系只在經驗的范圍內,并基于觀察和經驗?!霸谌魏吻闆r下,它都不是從先驗推斷而來的”“理性不能得出關于真實存在和實際存在的結論”。
那么我們能從觀察到的經驗現象中得出合理的因果推論嗎?是否有可靠的推理證據證明從現象的觀察性陳述轉變為因果關系的命題性陳述?休謨的回答是不。休謨指出,類似的事物是獨立存在的,不會相互影響。類似的事件再現僅僅是重復,它不會導致事件本身的質量變化,也不會導致新的屬性。 因此,僅周期性事件不能為必要的聯系觀念提供直接的“模型”。然而,在類似的迭代過程中,心靈“觀察”了這種相似的關系并創造了“新的印象”。休謨認為,正是這種印象和傾向構成了必然聯系的心理基礎。不可避免的聯系的觀念是由這種印象產生的,或者是在休謨觀念理論的背景下產生的,這就是這種印象的“重復”。根據休謨的觀點,類似現象的重復造成的心理傾向是習慣。休謨的基本意圖是將心理事物從大量的外在事物中分離出來,試圖用心理的方式取代客觀的世界描述。在他看來,沒有思想的作用,我們的經驗只能告訴你在一種現象之后會出現另一種現象。所有來自經驗的推論都是習慣的結果,而不是理性使用。不變的對象集和習慣性的經驗原則是由因果觀念產生的印象。因果必然性只是一種觀念聯系,原因和結果不過是預先規則和后置規則的觀念,對象間不一定有聯系,并且這個觀念通過聯想與人類思維聯系在一起。這種聯系是由重復,習俗,習慣引起的。“必然性只有一種……構成物理必然性的是對象的平常會合,以及心靈的決定。”
休謨在經驗范圍內證實了因果關系的普遍性,但否定了因果關系的客觀必然性。當他批評理性主義時,他發展了極端的經驗主義,導致懷疑主義和不可知論。這揭示了經驗主義的本質矛盾。休謨認為,經驗是因果關系的基礎,而由于習慣聯想而確定的因果觀念是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