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宜昌 443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庫,代表著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多的沖擊,加強我國非遺保護已經刻不容緩。高校在非遺保護和傳承方面承擔著重要引領作用。目前,對非遺傳承與高職院校互動模式的研究缺乏針對性、有效性和現實意義,筆者以“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通過分析宜昌市高職院校非遺傳承的現狀,探索非遺校園傳承、實現文教融合育人環境的途徑。
課題組對宜昌市高職院校學生的調查以移動網絡隨機問卷形式為主,并輔以個別座談、電話訪問等,共收回有效問卷160份,其中,73.75%被調查者非宜昌本地人士,61.25%受訪者剛剛進入大學一年級,正是處于非遺傳承的最佳時機。
此次調研共13個問題,調查內容主要涉及三方面:
高職學生對非遺的認知,例如:受訪者對非遺的知曉度、非遺的表現形態等。
各學校為非遺傳承所做的工作,如:本調查人所在學校是否開設與非遺相關的課程、是否編寫相關教材等。
非遺校園傳承的建議,例如:是否有必要在學校開展非遺宣傳活動、愿意通過哪些方式參與非遺宣傳活動等。
學校為非遺宣傳活動搭建平臺。
(1)對接非遺主管部門,參與非遺宣傳活動。端午節前,三峽職院組織學前教育、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專業收看了“非遺公開課”,旅游專業學生參與宜昌市圖書館承辦的三峽文化講壇“千古風騷說屈原”專題講座,端午當天組織學生包粽子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
(2)開展非遺專項研究課題,開設非遺類公共課程。各高職院校均有非遺研究課題,部分高校開設了與非遺有關的公共選修或專業必修課程,三峽旅游職院立項國家旅游局萬名英才計劃實踐服務性項目:“宜昌青林寺謎語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三峽職院立項省職教學會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興山地花鼓校園活態傳承研究”,并將傳承人請進校園進行講習,三峽職院同時還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公共選修課程“三峽民俗文化”。
(3)成立非遺類學生社團。宜昌高職院校均成立與非遺宣傳密切相關的學生社團,例如:三峽旅游職院的民俗表演藝術團、茶藝禮儀隊,三峽職院的民樂協會、閬苑漢服協會、學前教育創意手工社等。
在收回的160份有效問卷中,80.63%的高職學生認為,校園非遺宣傳活動是有必要的,并愿意參與其中。在參與形式上,以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為例,68.13%的受訪者愿意以體驗、參與端午節慶等活動方式進行非遺宣傳。
調查發現,宜昌市僅有30%高職院校開設有非遺類課程,且多數為公共選修課,在已開設的課程中,內容主要停留在非遺的形態展示,非遺保護和傳承極少涉及,至于專業教師,近年來,宜昌當地高職院校引入民俗或非遺類人才較少,據調查統計,70%的高職院校組織非遺宣傳活動集中在“世界文化遺產日”或是“端午節”前后,活動形式也多以包粽子、圖片展、講座等為主,傳承深度不夠。在以自媒體為潮流的“90后”學生群體中,非遺影響力遠遠不及各路流量明星。
非遺學生社團是推廣非遺活動、深入非遺研究的主要途徑,據了解,學生社團經費全靠自籌,活動自己組織,指導教師只承擔技術顧問工作,使得非遺宣傳僅限于大型活動開幕時的助場秀,課余學生間的自娛自樂,活躍度不夠,影響力不足。
首先,72%的高職學生對非遺的認知大多來自課堂或新媒體,尚停留在非遺表層層面上,多興趣性觀賞,沒有深入了解的想法,更談不上致力于非遺保護傳承的研究。其次,雖然高職學生對非遺傳承有足夠興趣,但觀摩體驗多于技藝傳承;最后,對于那些技術難度稍高、學習時間較長、需要付諸一定努力的非遺項目,學生剛投入時興趣滿滿,由于各種原因,難以堅持下去,導致非遺后繼無人。
開展以非遺為載體的課外活動是非遺校園傳承的重要路徑,動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聯系傳承人進行訪談,采集整理相關資料,參與非遺傳習或傳習基地建設,開展社會調研、科研實踐,參加或觀摩非遺節慶活動,開發、設計非遺相關文創產品,同時,邀請傳承人進校園舉行知識講座,參與學術探討、參加技藝體驗,以及舉辦校園文化活動等,通過帶動學生身體力行、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學生致敬傳統文化,推動文化傳承。
非遺課程的設計,也是非遺校園傳承的重要途徑,高職教育中,課程實施是人才培養體系的關鍵環節,教書育人工作主要依托具體的課程教學逐一展開。設置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基本內容的選修或必修課程,通過講述非遺的定義、分類、特點等,逐層揭示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對于文化傳承、道德教育的重大意義,以山歌傳唱、民間故事講述等具體的文化事項感化、啟迪、影響學生,從知識化教育轉變為體驗感悟式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以非遺校園傳承為中心的育人過程涉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諸方面,這就要求有一支政治素質過硬、專業知識扎實、社會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做強力支撐,高職院校要從各自實際條件出發,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有計劃地將非遺傳承人請進校園、請進課堂,向他們傳遞文教合一的理念,同時,鼓勵校內專業課教師積極加強對非遺的認知,努力實現校內與校外、專職與兼職的互補融通,為非遺傳承提供智力支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職教育的融合發展事關人才培養質量和文化傳承使命,將豐富多彩的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學生生活、課程設置甚至專業建設,引入校園文化建設,既促進本土民族文化與高校審美教育和諧共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能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塑造工匠精神,以形成高職教育文教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的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