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舉青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宜興 214206)
宜興均陶堆花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獨樹一幟,具有寶貴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以捺、捻、貼、撳、撕、撂等堆貼技藝[1]塑造意境;以各式天青釉、天藍釉、云豆釉、葡萄紫等釉色享有“灰中有藍暈,艷如蝴蝶花,絢麗同晨葩”美譽,更以高矮、方圓、長扁不一的各種造型樣式堪稱經典。盡管在傳統工藝遭遇工業文明的現代,宜興均陶堆花工藝同樣面臨著新品開發滯后且劣質仿品充斥市場、創新設計能力薄弱且盲目追求經濟效益、文化理論研究不深且傳承隊伍逐年縮減的困境。但是隨著文化部、工信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2]的出臺,較為全面指出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的主要任務和具體目標,似乎為傳統技藝指明了方向。
如果說在宜興駱駝墩遺址中考古發現的有著凹槽和堆紋的“良渚文化”陶器是堆塑起源的話,那么宜興多處考古遺址中發現的漢代釉陶可以說是均陶的雛形。在倫敦國際博覽會中的一件北宋鈞窯作品“天蘭窯變深紫蟠桃核筆洗”加注了“仿宜興均窯里蚌式洗”[3]的字樣,更可見宋代均陶的影響力;后來不管是明代享以“歐窯妍且姱,絢麗同晨葩”美譽的歐子明(創立歐窯),還是清代開創天藍、雰藍、乳白、甜白、墨綠、金黃、古銅等數十種釉彩的葛明祥和葛源祥兩兄弟(俗稱葛窯),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套盤龍圓陶臺”的魏洪春、楊耀生、談金榮,足可見先輩們開創經典的智慧和悠久的均陶歷史。縱觀宜興均陶堆花工藝的發展歷程,不管是在造型設計上,還是在釉色變化上,還是在堆貼技藝的積累上,都是不斷傳承且探索創新中一路走來。
經過千年歷史沉淀下來的經典均陶作品可以說色澤淳樸、造型大方、堆貼典雅,是我們后人學習的典范。然而,在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國內外市場的開放,使得市場需求量的快速增長,在經濟效益的誘惑下,從業者急于求成,以一些初淺的認識與技法仿制一些經典名作,或者對經典名作進行分流程、批量化的仿制生產,使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形象單板、工藝粗糙、畫面單一的均陶商品,使其失去了傳統的靈性與韻律。
由于大多數從業者文化水平低、創新能力弱,僅僅停留在傳統罐、缸、壇、盆、瓶、筒等傳統造型里,對于新時代里均陶產品的適應領域思考不多,而且從業者隊伍里缺少從設計到制作再到釉料研發的全才,各環節之間不能形成互通,多數從業者停留在以均陶作為謀生手段的認識而已。從業者中純生產制作的群體較多,專職創作開發新品的缺乏,使得新品開發滯后。
從90年代宜興均陶廠改制,打破了集體創造力和團隊協作模式,原來的從業者成為私營企業主或者個體,加上紫砂壺的追捧和熱炒,使很大一部分從業者轉而成了紫砂從業者。另外,教育體制的改革使原來建立起來的學徒制培養模式一度受到沖擊,新藝術設計教育體制導致更多的年輕人不愿意選擇環境臟、工藝難、見效慢的均陶行業,一定程度上使得均陶傳承隊伍的快速縮減甚至出現斷層。
均陶堆花工藝的歷史文化要通過各種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等多種途徑宣傳,讓更多的社會群體認知并熟悉悠久的發展歷程、經典的造型與釉色變化、精湛的堆貼技藝與形式,揭開其神秘的面紗,提高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也可以通過教育部門和文化部門在中小學和各旅游景點開設傳統工藝體驗項目,在學生中進行普及和萌芽教育,激發和孕育學生的興趣。通過近現代日本傳統工藝的振興表明,一種傳承社會氛圍的營造,對提高社會的認知度和關注度都是不錯的對策。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對于均陶產品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政府文化部門和行業協會要規范市場的基礎上,引導從業者開發設計適應現代生活需求,讓產品更多地融入到生活和情感當中,逐步引導與提升社會認知度。比如,改變盆、缸、陶臺等大體積產品呈現形式,進而開發精致美觀的花插、香插、鎮尺、筆架之類的小件,不僅能夠避免大體積產品搬運的困難,又能更好地宣傳均陶堆花工藝與文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在傳統工藝領域也不斷地廣泛應用,使傳統工藝的很多屬性精細化、科學化,且提高生產質量。均陶上如果可以利用化學分析的方法了解均釉的微量元素配比與含量來更精確的配制與開發均陶的釉料;通過分子結構的分析來了解泥料的成分,以尋求不可再生礦土資源的代替品;通過窯爐熱膨脹系數的分析來精確地控制窯溫的變化曲線,以提高均陶作品的燒制質量等。
新品的開發需要新的設計理念的融入,政府行業組織與舉辦系列活動來提升從業人員對于創新設計思維和理念的認知度顯得尤為重要。當然,私營企業也在造型、紋飾和釉色方面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只有深厚的傳統文化作為積淀,才能使得現代設計靈感不斷,傳統工藝與形式的新架構才會展現新的魅力。可見,現代設計理念與傳統工藝文化的相互滲透能夠助推宜興均陶堆花工藝新品的開發。
近期,校企融合成為院校專業改革與內涵建設的時髦用詞,就宜興傳統均陶堆貼技藝而言,其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如何在地方院校中得到重視,不斷孕育文化水平較高且具有創新能力的從業人員,成為均陶堆花工藝傳承的核心與關鍵。在現有教育體制下,把傳統“口傳心授”師徒制培養模式與藝術學歷教育中的 “現代學徒制”培養的融合滲透,似乎為宜興傳統均陶堆花技藝的現代傳承提供了可能性。科學的設計課程體系,用現代教育模式來開展對傳統工藝的創新思考,一定程度上可以為均陶堆花技藝的傳承儲備人才。
宜興均陶堆花技藝經過千年歷史沉淀和幾輩人的實踐探索,有著特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新時代雖然給宜興均陶堆花工藝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但是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的發展機遇。只有在傳統文化氛圍的營造中樹立歸屬感和認同感,在切合時代需求中探索新的呈現形式,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條件下助推傳統技藝的精細化和科學化,在現有教育體制下現代學徒儲備新人,才能夠宜興均陶堆花技藝在新時代的新需求下展現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