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曉云 吳佳偉
(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
現代社會中,孝道是塑造優秀理想人格的有效手段,是構建和諧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支撐社會文明的中堅力量。下面將以余美芳家庭為例,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大學生孝道觀培育模式以及實施途徑。
2016年,余美芳家庭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余美芳家是一個極不平凡的家庭,這家共有6口人,但是同時存在著5個姓氏。40年間,余美芳和公公曹景飛不間斷地無償贍養了5位無血緣關系的外姓老人,兩代人共同謳歌著令人敬佩的敬老故事。余美芳白天上班,下班后給全家人做飯,同時照顧3位老人、2個孩子,將所有家務料理完,常常已是深夜一兩點鐘。雖然日子非常清貧,但對于老人們的要求,余美芳卻是有求必應。余美芳常說:“生活壓力特別大,但是不能虧待老人。”
在拙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大學生孝道觀培育模式構建》中,描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大學生孝道觀培育模式。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大學生孝道觀培育模式,需要社會、政府、高校、個人多方合力共同完成,特別是前3個實施主體需要遵循共同目標、共同責任、共同擔當,以孕育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大學生為目標,在素質教育中開展系統性合作,努力實現共贏和共同發展。
自2011年始,通過挖掘、整理、宣傳余美芳家庭,深入挖掘其更多優秀事跡。在一次常州市工會組織的好人好事申報活動中,余美芳申報了自己的家庭事跡,于是余美芳家庭的故事就逐步被人們所熟知。學校宣傳部敏銳地意識到這會是一個社會熱點話題,因此深入挖掘,以“五姓之家”的新聞標題就逐漸開始傳播至各大媒體。
近5年來,余美芳家庭先后被中央文明委、中央宣傳部、全國婦聯等部門評為“全國最美家庭”“全國文明家庭”“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和“全國孝老愛親最美家庭”,其家庭感人事跡被中央電視臺和各地方電視臺報道。2016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會見了包括余美芳家庭在內的300戶全國文明家庭代表。余美芳老師本人先后被中央文明辦、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授予“中國好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稱號。如今,百度搜索中,以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余美芳為關鍵詞搜索,出現了5300次;以五姓之家余美芳為關鍵詞搜索,出現了643次。余美芳家庭的先進事跡已經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輻射影響力。
近兩年間,余美芳家中的老人相繼離世,老人在慢慢變少。但是,劉偉、余美芳夫婦將愛從“家里”帶到“家外”,將“小愛”變成“大愛”,以此帶動更多人參與到愛老、助老、敬老,關心下一代以及正能量傳遞志愿活動中。作為扎根基層的普通教師,余美芳夫婦先后為困難學生捐助善款近3萬元。成立馨緣種子社,帶動更多人參加到公益事業,目前愛心社團注冊人數已近千人,參加各類愛心活動近200次,受助人近9000人次。
個人、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孝道觀培育模式,在余美芳家庭孝道傳播中的表現尤為明顯。余美芳家庭在40年間先后無償撫養多位老人,當她還在東北老家時,經《遼寧時報》等報紙媒體宣傳后,已初具影響力,但還沒有上升到作為模范代表的高度。當2011年其事跡被挖掘之后,其先進事跡才慢慢開始擴散,隨著國家大力提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來,更加深了社會對余美芳家庭事跡的關注。隨后。余美芳家庭的善舉幾乎全部活躍于各大媒體,他們對老人的愛護包括為苦難群眾捐助善款,參加各類愛心志愿活動等,近一步擴散了其“孝老愛親”事跡的影響力。個人、學校、社會三方在孝道觀培育模式中共同出力、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形成了模式實施的良好局面[1]。
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斷深入,當代大學生孝道觀培育模式想要實現穩定發展,離不開頂層設計和制度設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绷暯娇倳涍€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睆挠嗝婪技彝バ⒗蠍塾H事跡出發,對于大力弘揚“孝老愛親、感恩知責”傳統美德的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來說,作為一個積極推廣孝道文化的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孝道觀培育模式,更要大力弘揚社會正能量,以余美芳家庭事跡為依托,建立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
組建個人、學校、高校共同參與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孝道觀培育模式,教師作為榜樣,對大學生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孝道觀培育是可親、可學的,并不是一個抽象概念[2]。對于個人來說,在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培育下,不僅能感受到孝道觀培育的感染力,而且能促進接受孝道觀念、促進孝道的行為;對于學校來說,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孝道觀培育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德育手段,可以不斷為社會培養出人格高尚、甘于奉獻的高素質人才;對于社會來說,大學生德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范疇。只有全社會共同參與,才能完善新時代意識形態的構建[3]。
實踐證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大學生孝道觀培育模式離不開個人、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榜樣對個人的感染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礎上,倡導積極推行孝道觀培育模式,可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載體。德治也必須與法治相結合,國家還可以將孝道觀培育模式融入法律體系建設,實現德育與社會法制建設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