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熊能
(湖南省祁東縣風石堰鎮中學 湖南 衡陽 421600)
文化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在新課改背景下,文化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影響力度較之過去有了明顯增強。在之前地理課堂教學中,片面關注學生的成績,并將其作為教使學的目標,新課改之后強調對學生專業素質和文化素養的培養,更主張對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專業素質和文化素養的培養比學分的獲得更具教學意義,是新課改的一大目標,在這種情況下,文化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學校和教師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也發生了相應改變。以下從傳統文化、校園、教師文化以及信息技術文化等四個方面,探討文化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意義。
新課改之后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文化素養,為學生更好的學習打基礎。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學校文化、教師文化還是信息文化,都會從不同角度對地理課堂教學產生深遠的影響。地理課堂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風俗習慣、地域特征、文化遺產、哲學思想都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的,這些知識是地理課堂教學中不能缺少的教學資源。學校的制度準則、教學要求、領導風格以及管理模式都是校方獨有的文化,通過考核、管理等方式對地理課堂教學產生影響。教師的教學風格、執行力和對課程的理解程度都將成為影響地理課堂教學的教師文化。在教學過程中,地理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學儀器設備。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并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化。
教師文化、學校文化以及信息文化是實現新課改目標的關鍵著力點。地理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地理課堂教學的兩大組成部分,教師文化對地理課堂教學有著主觀影響。地理教師教學方法有教授法、實踐操作法、作業練習法、板書筆記法、演練法、地圖法、讀儀講練法、綱要信號法、自學輔導法、研討室引導法、程序教學法等[2]。眾多的教學方法各有優缺點,形成了教師文化的內核,需要教師因勢利導,合理使用,而當前使用最多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和地圖法。中國傳統文化中因材施教、學而思、思而學等教學理念,為完善地理課堂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
新課改對初中地理做出了新的要求,明確要求通過地理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基礎地理知識,在理解地理規律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培養地理思維能力,養成地理學習方法,使學生具有自主分析、探究地理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文化素養,在新課改背景下,中學地理課堂教學融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是有效提升學生素質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了解文化內涵,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改背景下,在農村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進行講授的現象比較少見,換句話說,教師在地理課堂上更偏重于講授地理專業知識,而不過多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專業素質和文化素養的培養存在不足。而這種教學情況出現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地理課時少教學內容多,使教師不得不壓縮時間,將僅有的教學時間用于地理專業知識傳授與講解,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做發散型講授。其次,沒有緊跟新課改要求,還停留在過去以提升學習成績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并不太在意學生通過地理課堂的學習,是否提升了專業素質和文化素養。
校園文化是影響教師講學和學生學習的一個因素,也是新課改要求的執行方和貫徹方,優秀的校園文化能夠引導教育教學走向更優質的一面。學校的規章制度、教師教學風氣、教學考核指標等都將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成為地理課堂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影響因素。當下很多農村學校沒有及時根據新課改要求,調整地理課堂教學要求,制度考核還停留重視學生成績的基礎上,造成教師對文化的滲透不夠重視,依然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不注重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文化素養提升。
技術是教學得以實施的載體,文化是助推地理課堂教學的介質。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教學技術手段。過去,地理課堂教學條件有限,只能靠黑板、地球儀、地圖等教學資源進行知識的講授,幾乎沒有投影儀等信息技術。如今,隨著社會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互聯網被廣泛應用到地理課堂教學中,因為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需要。然而,當前不少農村學校依然采用較為原始的黑板和簡單的投影儀教學,缺乏信息技術的應用,導致學生不能通過信息技術掌握地理知識及運用地理知識。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教師應該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筆者作為一名農村學校地理教師,因為所在地地處偏遠,教學理念落后于大城市,所以當地教學思想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無法與新課改目標一致,這就需要給農村地理教師提供系統的培訓學習機會,使教師能夠接觸最前沿的教學理念和專業知識。應該為地理教師提供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培訓,地理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需要不斷拓展地理教師的傳統文化知識內核,包括歷史、哲學、政治等文化知識[3]。
校園文化是實現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文化滲透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地理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著力點。文化制度建設、教學行為規范建設等作為校園文化的組成,對文化融入到地理課堂教學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為此,要將新課改要求與學校制度建設、教學行為規范、教學質量考核等結合起來,通過組建校園文化建設團隊,做好學校的規章制度建設工作,并通過績效考核管理做好教學行為規范,引導地理教師將文化與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術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新課改目標的實現提供教學媒介的拓展和豐富。對新事物,年輕人群總是充滿好奇,采用視頻、音頻、多媒體、新媒體等方式進行地理課堂教學,將地理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生動,將抽象概念轉化成可觀、可感、可觸的內容,增加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地理課堂變得更受學生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