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中共河南省直機關黨校 河南 鄭州 450000)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經逐步提升,然而農村的發展卻遠遠落后于城市發展。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長時間存在缺失,對農村文化價值的認識長時間存在偏差,導致農村文化的“空心化”和虛無感,也導致農村文化與現代社會的發展缺少對接的能力。鄉村振興戰略把鄉村看成是一個獨立的社會、文化單元,為實現農村向更高層次、更高品質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是思想觀念存在偏差。許多人認為,農耕文明代表落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觀念,認為建設農村、改造農村的目標就是要把鄉村建設成城市。這導致了在鄉村振興中忽略了當前鄉村存在的客觀現實和人民群眾的根本訴求,也導致農村傳統文化衰落及農民精神生活匱乏。
二是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落后。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農村文化因為經濟社會的閉塞而難以對外傳播。鑒于此,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通常只是在當地被人們熟知,而在城市生活中的人們則沒有獲取的途徑,就像是陶淵明寫的歸居田園生活一樣。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難以被外人知道,更不要說傳承和發展了。
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不能把鄉村發展簡單地納入適應城市化發展之路。中華文化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也具有對現代化的借鑒意義,優秀農村傳統文化保留了世界上最早的農耕文明,并形成了一整套傳統文化體系。傳統農耕文化中總結出了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以及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有著對自然的尊重與保護,更有對自然發展的敬畏之心。這種優秀傳統孕育出來的文化特質,對世界文明具有不可估量的貢獻,也讓我們的鄉村文化擁有無限的活力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基因。因此,在實現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必須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必須讓農村文化煥發生機與活力。我們要讓鄉村文化在當代社會找到自己的發展位置,要對農村的文化體系進行重構。鄉村振興,并不是要將新農村建設完全等同于城市化建設,而是在農村建設與發展中不斷加入新的時代內涵,緊跟時代的發展腳步,促進農村文化的更新與創新。
我們不能僅僅用城市的標準去要求鄉村建設、去片面衡量農村文化發展,而要依托農村自身的自然資源優勢及地理風景優勢,實現農村文化的特色化發展;要讓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情感交流溝通方式,讓農村文化符合現代化的價值觀、與現代的價值相融合,創造屬于農村的新價值。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優秀文化只有依托鄉村原有的特色和農民的自覺行動,才能激發農民的自尊與自信,重塑符合時代發展的農村文化,使農村文化具有內生性的發展動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鄉村的傳統文化懷有一顆敬畏之心,與農民一起不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要讓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廣泛傳承與發展,就要實現對鄉村的有效治理,即實現法治、德治和自治。鄉村中一些老規矩和鄉規民約,并不能完全實現對鄉村的有效治理。為此,要加大鄉村法制建設,讓國家法律法規成為鄉村發展的基本準則;要發掘鄉村中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傳統文化資源,形成鄉村文化的德治、法制與自治的現代化整理體系;要通過激活鄉村文化內涵,形成文化向心力和感召力。此外,還要大力保護鄉村傳統文化、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繼續傳承和發揚;要保護我國的傳統村落、保護散落在鄉村的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
城市的發展與鄉村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要實現鄉村全面發展振興就需要激活文化元素,實現城鄉之間的互動與共進。鄉村發展成為推動現代化發展的動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現代化的壓力。鄉村發展過程中不斷向城市輸送土地、糧食和勞動力;城市不斷向鄉村投入人力、物力,實現城市反哺農村的新經濟發展方略,進而與城市的發展形成互動。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可以讓更多的農民工、大學生、退休人員等在鄉村情感號召下回鄉創業,將更多的技術、資金和人力資源帶回家鄉,進而激活鄉村發展的活力。
從歷史的發展趨勢來看,城鎮化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是過度的城市化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弊病。特別是鄉村的生態環境保護,是鄉村發展的關鍵、也是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后屏障。在當今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下,鄉村傳統文化傳承需要與生態環境的發展相結合,要借助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更多的可進入性,讓鄉村文化在與生態環境的融合中不斷發展。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發展背景下,要認識、了解我國現階段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困境,通過采取讓農村的發展對接現代化、讓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依托自身,進行鄉村定位發展、運用傳統的文化元素,創新鄉村治理的模式、實現城鄉之間的互動、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居住環境等多種措施實現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朱惠娟.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傳承優秀民間傳統文化途徑探析[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3(2):133-136.
[2]馬文哲.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8.
[3]紀愛雄.鄉村振興過程中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延安大學,2018.
[4]羅長欽.社會主義新農村家風建設路徑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