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飛
(天寶閣古玩店 河北 邯鄲 056004)
磁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產生于宋代陶瓷業空前繁榮的背景下,后來隨著陶瓷工藝與繪畫藝術的逐漸融合,作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題材之一的花鳥畫,也被巧妙地運用在磁州窯瓷器當中。
宋朝,社會經濟穩定發展,人們對藝術審美的提高衍生了諸多藝術品種。詩詞文學、瘦金體、花鳥畫、山水畫、瓷器等都出現繁榮昌盛的局面,其中磁州窯文化也迅速在民間發展。
磁州窯的出現沒有確定的記載,明代曹昭編寫的《格古要論》是最早的相關文獻,其中論述道:“好者與定相類,但無淚痕,亦有劃花、繡花,素者價低于定器,新者不足論。”隨后,《新增格古要論》提到:“古磁器出河南彰德府,磁州好者與定器相似,但無淚痕亦,有劃花繡花,素者價高于定器,新者不足論也。”兩者的論述,雖有矛盾模糊的結論,但作為最早對磁州窯的記載具有重要意義。其實,磁州窯早在宋朝就已經存在,由于主要用于民間,少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因此相關論述難以見到。有題詞刻于“磁州窯虎紋枕”:“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筆于沙陽”[1]。
磁州窯在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它是中國民窯體系的代表。磁州窯具有非常濃厚的鄉土特色,對古代民間人文研究具有代表性意義。磁州窯的地位和影響也十分突出,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磁州窯這一名稱來源,是由于磁州窯的窯址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彭城鎮和磁縣的觀臺鎮一帶,而磁縣即為磁州,因此便有磁州窯一論。具體可參考孔六慶先生所作的《中國陶瓷繪畫史》:“磁州窯是發源于緊鄰河南省的河北省南端的磁縣,古曰磁州,故以此命名[2]。”工人匠師在磁州窯以水墨畫為主的裝飾藝術上具有很大貢獻,他們通過結合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精髓,創造出來具有白底黑畫裝飾藝術的磁州窯。隨后出現的紅綠彩也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磁州窯開啟了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在陶瓷發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磁州窯采用低溫二次燒制的手法,是典型的釉上彩技法。磁州窯將釉上彩技法創新融合、磨礪發展并發揚光大。磁州窯中常見的器具有盤、碗、碟、盞、瓶、壺、缽等,其中梅瓶屬于是瓶的一類,除此以外,還有花口瓶、玉壺春瓶、卷口瓶等。磁州窯梅瓶造型優美,是我國陶瓷藝術的珍品。

磁州窯白底剔花花卉紋梅瓶
磁州窯所采用的元素頗多,詩詞歌賦、市儈景物、龍鳳鹿馬、花鳥蟲魚等都是磁州窯的素材,本文著重探討了磁州窯中對花鳥元素的應用。花鳥元素最初產生于花鳥畫當中,花鳥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最初的繪畫是不以追求美為主要目的的。早在七千年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繪畫,但此類繪畫大多是為了記載生活瑣事,或是為了祭祀祈福等。到了半坡時期,出現的仰韶彩陶花瓣紋盆,代表著人們已經開始體驗繪畫的美,開始懂得用自然界的花葉、鳥蟲魚作為元素對陶器進行裝飾。
花卉是花鳥畫當中運用最多的題材,它既可以明艷亮麗,又可以清新可人,還可以冷艷高貴。總之,多姿多彩的花卉也成為磁州窯的重要元素。其中牡丹的運用極其廣泛,牡丹大氣又嬌媚,寓意著美滿和富貴,符合民間百姓的追求。于元代生產的彭城磁州窯中的牡丹紋壇,也是白底黑化的特色,其中用黑色細線勾勒花朵,勾勒之后骨通過墨骨的技法,使得瓷器頗具匠心、黑白分明。同時,葉片散布在花的周圍,也使得瓷器具有很強的美感。除此之外,荷花的柔美清麗、梅花的素潔高雅、蘭花的典雅簡潔、竹的堅韌挺拔以及菊花的素雅堅貞等,都在磁州窯上各放異彩。
鳥獸在花鳥畫中運用也極為廣泛,但鳥獸并不是單個出現,它一般與花相伴而生,故有“花鳥傳情”之說。其中鷹、鴛鴦、鯉魚、蝴蝶等都在磁州窯中有所運用。例如:鷹逐野鴨八角形瓷枕上李迪的《楓鷹雉雞圖》;宋代洛陽百姓家收購的酒器,現于洛陽博物館珍藏的白地黑花鴛鴦戲水梅瓶;彭城二里溝窯址的魚藻紋盆;河北省博物館收藏的宋磁州窯蜻蜓點水紋枕圖等。除此以外,鳳作為百鳥之王,具有祥瑞之意,也廣泛運用于磁州窯中。另外,鳳、虎、獅、鹿、牛、馬等動物的形象,都被應用于磁州窯中。磁州窯的題材十分廣泛,以貼近民俗為主題,內涵既深刻又有趣味性,具有強烈的民俗文化色彩。
花鳥畫常于詩歌結合,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聞名于世。磁州窯的花鳥畫也結合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將中國傳統書畫和陶瓷制作工藝完美結合起來,磁州窯技師也應用花鳥畫中的工筆和寫意兩種表現形式,追求身形兼備和動靜結合,運用具有韻律美的線條和“隨類賦彩”的用色方法,采用折枝、全景、圖案等構圖方式,創造性地對傳統花鳥畫技法進行了創新。
中國古代瓷窯技師發揮自己的智慧,在磁州窯陶瓷裝飾中運用了大量的花鳥畫元素,形式多樣靈活,符合民間大眾的審美,具有很強的民俗性和藝術性。現代陶瓷裝飾藝術也十分重視磁州窯這一傳統技法,并以此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意在傳承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現代磁州窯傳承者對傳統技藝不斷的傳承和創新,使得作品既具有現代氣息又具有審美效果。
[參考文獻]
[1]徐慧.宋代磁州窯的繪畫裝飾藝術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2013.
[2]孔六慶.中國陶瓷繪畫藝術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